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精于谋国 社稷之勋

在明王朝国家治理的历史上,张居正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政治人物。

张居正曾经说过:“夫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这话是张居正说给别人听的,但从某种程度而言,亦未尝不可以将此看作是他对自己的勉励之语。

诚然,人类社会上的事情全是由人自己来完成的,但人又分三六九等,不同能力、不同愿望的人,做成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同。普通人只能做普通的事情。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完成千载流传需要历史传承的大事情。

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把握了历史机遇的“非常之人”。

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面对明朝中期日益凸显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安民固本的原则。

一般而言,在中国传统政治时代,“安民固本”不过是一种政治理想而已,统治者常常将此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够认真践行的却是寥寥无几。但张居正居然做到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张居正认为,民是天下的根本,国家施政应当着重维护民众的利益,只有大多数“民”的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安定。他说:“自古虽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可见在他看来,民生才是治理的根本,“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在此思想基础上,张居正提出了“固邦本”的政治主张。

张居正确实道出了中国数千年王朝兴亡的基本规律:民安则国安,民乱则国乱,民反则国亡。民众才是决定政治兴衰、改朝换代的主人。所谓“固邦本”,就是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张居正说:“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治国理政的要害,莫过于使民安定;使民安定的要处,则在于体察与解决他们的疾苦。为此,张居正执政后,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用强大行政手段改善民众生计问题,缓解已处于剑拔弩张的社会矛盾。

张居正力主实行省征发、轻关市,以利农商的发展经济政策。他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这里,张居正对农业与商业之间的互辅互利、相互依托的关系认识得既清楚又透彻,眼光之犀利为管仲以后所仅有。他进一步指出:“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张居正商农并重的经济思想,在以重农抑商为传统的中国农本社会里,不能不说是一种真知灼见。

在张居正以前,虽然也有人提出“重商”的理论,但他们始终没走出商是末富的理论。只有张居正才真正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恢复了“商”本该应有的地位。因为他的影响力,新兴的工商业者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明王朝是中国商业发生质变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质变又是从张居正开始的。正是在张居正“商农并重经济思想”的影响下,黄宗羲才明确地提出了“工商皆本论”。

除了通过改善管理机制和发展农商经济来解决财政危机之外,如何严格控制政府庞杂的支出与浪费,也是张居正在新政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在“开源”的同时,抓好“节流”的环节,才能使经济的振兴不至于落空,财政的丰收不流于枉费,从而收到富国裕民的良好效果。张居正主张从生产的主体——民的负担入手,通过节约各项费用,减轻民的负担,以达到固本的目的。皇室的耗费和国防费用的支出,是政府当时两项巨大的财政用项。对于皇室奢靡的用度,由于张居正加强了内阁的权力,对其有所限制。诸多开销,经其“锱铢必争”,能省则省,减即减。明穆宗隆庆五六年间,皇室抚赏所费,即由原来每年百余万两,减至不足万两,而年节赐宴费用,也由于张居正的力争而罢停。宗藩封王之俸禄,历来世袭,至嘉靖末,始重定条例,大加裁损,以减少国家支费。万历六年(1578年),经张居正再次纂定守藩条例,停止封爵世袭,汰除冗费颇多。万历五年(1577年)五月,皇太后要求翻整修葺慈庆、慈宁两宫,张居正认为此乃耗费不急之务,予以驳回。太监崔敏请买金珠,张居正予以严辞拒绝。至万历九年(1581年),国家财政状况已基本好转,张居正奏请明神宗将隆庆元年(1567年)到万历七年(1579年)各省未完滞征钱粮100余万石,兵工二部马价、粮价等项悉数蠲免,以减轻民众的负担。由此可见,张居正力倡节俭的主要目的,即在于一为国家节财用,二为国家固邦本。他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病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张居正再三告诫那些当权者要“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上下唯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只有这样,才可使“庶民生可遂,而邦本获宁也”。

从一定意义上讲,张居正无愧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将工商放在与农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也确实以自己的能力与权力将“固邦本”的观念落实到了新政具体的实践之中,这种“知行合一”在明代,除了王阳明外,只有张居正可以做到。

张居正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减轻民众的负担、重视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上面。他深深地懂得要使明王朝统治延续下去,首要在于安定民心。这就涉及对官吏的整顿以及对豪强地主的打击。

张居正秉政之时,正值大乱之势成,“上失其道,民散于下,贪吏虐政,又从而驱迫之”,一旦堤防溃决,“虽有智者,无如之何矣”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张运用强硬手段更改颓势,“强公室,杜私门,省议论,核名实” ,提出“治体用刚”,主张“矫枉过正”,加强中央集权。

传统儒术讲求用中、用和,张居正则认为,“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伊尹、周公正是“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因此才能使“商、周之业,赖之以存”。由此观之,“虽刚,而不失为中也” 。“高皇帝(朱元璋)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强。” 张居正治国,推行“考成法”,“布大公,彰大信,修明祖宗法度,开众正之路,杜群枉之门,一切以尊主庇民、振举颓废为务”,使“权珰贵戚,奉法遵令,俯首帖耳而不敢肆,狡夷强虏,献琛修贡,蹶角稽首而惟恐后” 。他的治理措施,对于挽救官场颓势,稳定社会秩序不无益处。

在当时天怒人怨的情况下,张居正力倡节俭,“轸念民穷”,敢于夺取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冒险地拿豪强地主开刀,清理田赋,打击豪右,不惜牺牲一些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通过“因民立政”“为政以法”来约束统治阶级,维护民众利益,以此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在这以前,统治者的“崇本”常常是句空话,只有张居正才把“崇本”落到了实处,并将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张居正不同于一般传统政治家的独特之处。

张居正执政期间,“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以其缜密而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和果敢魄力,“起衰振隳”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暂时解决了明王朝积重难返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对社会和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明王朝“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一度出现中兴气象。张居正的改革,就那个时代看,是非常成功的,改革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每一场改革,无不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北宋王安石变法相比,张居正改革所引发的社会震动并不剧烈,改革也在平稳有序中进行,改革的效果也很快就显现出来。政治上,在没有增加官员、衙门和政府开支的情况下,“考成法”使政令更具体划一,各衙门办事效率更为提高。在军事上有力地扫除了明中期以来虏患日深、边事久废的局面,南倭北虏得以平息。在经济上,通过丈量田粮与一条鞭法,极大地增加了国库收入,与隆庆年间相比,国家多增收了三百多万亩田亩税和三百多万人口税,将过去财政收入连年亏损发展到绰有剩余。在没有加重百姓负担的状况下做到这一步确实功不可没。

今天,从全球化视野回顾张居正改革,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他的新政虽然不能解决明王朝当时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形成了一个万历中兴的极好时机,如果按照张居正改革的道路继续坚持深入走下去,不仅有可能扭转明中期以来所形成的种种颓势,而且甚至可以在国势强大的基础上与世界发展潮流齐头并进,使传统中国缓慢但不停息地向资本主义社会迈步。可惜的是,人亡政息在中国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张居正刚死,明神宗就下令剥夺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秩,亦抄没其家产,张居正改革的进程也就从此中断。

这是明王朝的悲哀!

是世界大变局开端时代中国的悲哀!

当然也是张居正的悲哀!

但不管怎样说,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无论就其施政能力,抑或是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张居正都无愧列于“古今第一流人物”的门墙。 85AwD/gPRwAjAET7jDXfy0v6hjZiEnnDeY/zLn3iIldfWzhRYTSObMHRYwNfdI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