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设南书房,实行“乾纲独断”

南书房位于大内乾清宫西南处,是康熙皇帝决策军国大事的地方。“康熙中……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权势日益崇” ,有人竟因此将之比为后来的军机处。“康熙中……撰拟谕旨则关南书房,南书房之选,与雍正以来军机房等” 。南书房可说无政府之名,却部分地取代了中枢之职,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权利场所。

康熙皇帝建立南书房,大概是在他清除鳌拜势力,掌握政柄以后。其实在清代,统治者利用书房作为从事政治活动场所的例子,早在入关前已有。据有学者研究,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不但大汗本身,连诸贝勒亦皆有书房,内设秀才若干,助其读书。后来皇太极又创设“文馆”。“文馆”二字,便是汉文对书房的雅致翻译。它直领于皇太极,名义上是做些文书翻译工作,实际上含有给大汗咨询政事以抗衡诸王分权的意义。 入关后,福临“于景运门内建直房,令翰林官入宿备顾问” ,亦具有同样的含义。

康熙皇帝之所以看中南书房,并着力培植其势力,既受到以往父祖们行事的影响,亦与当时上层各政治势力的消长争斗有着重要的关系。诚如前面所述,顺、康之际,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重新扩展的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不但参与重大的军政决策,严重地干扰和侵犯内阁处理日常政事的职权,甚至连皇帝的权力也时受掣肘。康熙皇帝继位之初,因鳌拜擅权,又使皇权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所以,自康熙皇帝清除鳌拜势力后,便运用手段,一方面缩小议政的范围,削弱、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另一方面通过御门听政、议政等途径,使内阁能较为正常地发挥效能,达到树立皇帝权威,适应处理各种不断扩大政务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康熙皇帝也深深地感到,要提高决策的准确度,使办事得心应手,还需建立一个时刻追随身旁可备顾问决策的班底。这样,南书房便成了康熙皇帝的议政之地。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二十日,康熙皇帝以“观书写字”,需“博学善书者”为名,要求在翰林内选择人才,“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为了能做到一经“宣召”,便能“即至”,还规定给入选人员“于城内拨给房屋”,安顿居住。他们在书房“饮膳给于大官,执书使中涓,纸笔之属出自御府,珍果之属撤自御馔者日数至焉” ,特遇十分优厚。一时间,很多文学之士如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叶方霭、励杜讷、王士祯、查慎行、徐乾学、王鸿绪、戴梓、梅文鼎、励廷仪、张廷玉、魏廷珍等,都先后在南书房当过班。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莫不闻”其“学问”的方苞,还以白衣入直南书房”

这些被选入值南书房的顾问,平时除侍奉皇帝观书作画,谈论学问外,兼有撰拟制诰,以及“代拟谕旨”“咨询庶政”“访问民隐”等任务 。查慎行在《乙酉日记》中谈到奉命入值南书房时,黎明踏雪入朝,当皇帝御门完毕,便临幸南书房。又说,当时顺天乡试录及各省题名录,也都由入值人员勘对,然后再交内阁收贮。康熙皇帝命王鸿绪将外面所见所闻,随时写成密折向他报告。有时皇帝外出巡视,这些密折就通过南书房交与宫监首领“慎密收发”。据说这些入值官员曾秉承皇帝旨意,在参与平定三藩、倾劾权臣明珠等重大政务中,都出了不少气力。皇帝的某些政治设想和行动,不便立即传知外朝,亦通过南书房间接透出风声,或予完成。

为了确保内廷的机密,加强专制集权,按规定,凡入值南书房后,均不得预外事。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以致发生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结党纳贿的丑闻。于是,康熙皇帝乃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谕令翰林院、詹事府和国子监等三机构,要他们“每日轮四员入值南书房”,以便皇帝“不时谘询,可以知其人之能否,以备擢用” 。这样做,既削弱了常值人员的权势,能够防微杜渐,又借机考察官员,起到精政廉政的作用,这是康熙皇帝对南书房建设的又一重要步骤。

由于南韦房不属于正式权力机构,被选者只称入直南书房,或南书房行走,其官衔各依原来任职,最多不过四品。但因为他们朝夕侍奉皇帝,“非崇班贵傈、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一旦外任,差不多都能得到重用,所以颇为官场所看重。

自康熙中期以后,参与中枢决策重任的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康熙皇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它们间既各有分工,又相互牵掣,最后决策均集中于皇帝之手,使之能更方便地加以控制和使用。这也是清朝统治者在运用和平衡中枢权力时最费心思的事情。 H7XAF3uBA6roJKmD6bgSyYOk3FpBu2XpBaJkF84cjDJDLksycAIkGGaD9eajp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