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统一与建设台湾

三藩之乱后期,康熙皇帝稳操胜券,渐渐将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他问到进征台湾事,因时机未到,同意大学士明珠所奏,“闽疆新定,逋逃残寇姑徐俟其归命,再若梗化,进剿未晚” 。但君臣这一问答,已显示出用战争解决两岸重新统一问题的意向。“三藩之乱”平定后,在调整治国政策、采取措施化解一度颇为尖锐的民族矛盾的同时,康熙皇帝又把眼光转向了东南边疆,开始了统一台湾的事业。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与大陆隔海峡相望。海峡两岸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顺治末年,郑成功为坚持抗清斗争,率师渡台,驱逐了盘踞台湾达三十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并致力于台湾的开发,使台湾社会经济迅速进步。明朝灭亡之后,清政府逐渐地掌握了大陆的统治权。但是,郑氏父子祖孙相继割据台湾,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对清政府统治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皇帝首先规划了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分化和瓦解郑氏集团,彻底解决台湾的统一问题。

早在顺治年间,清政府为了孤立和瓦解郑氏集团,即采取了严禁出海与内迁沿海百姓的政策,称之为海禁。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继续奉行此策。次年,清政府将沿海百姓的船只全部烧毁,并派官员到江、浙、闽、粤、鲁等省进行大规模迁界禁海,将各省沿海百姓迁入内地三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清政府本想以此举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使其得不到大陆的物资接济,坐而待毙。没想到空出的地方更加有利于郑军的自由出入,他们将守界的官兵收买,照常可以从大陆得到物资接济。而迁界禁海的政策却使沿海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对外贸易停止,国家税收锐减。

与禁海迁界的政策相配合,清政府也致力于遣使招抚。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就在江、浙、闽、粤等地设置招抚官员,专门负责招降之事。就在这一年,郑成功去世,郑袭、郑经叔侄为争夺延平王王位,兵戎相见。福建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继茂想利用这个机会招抚在厦门的郑经。郑经想平定郑袭集团作乱,但又担心陷入与清军和台湾郑袭集团两面作战的境地,因此,对清政府的招抚大为欢迎,派人假意与清政府谈判,并上缴明朝所赐敕命、印信和“海上军民土地清册”,表示接受招抚,借以拖延时间,而同时又亲率大军赴台湾,凭借郑成功之子的身份,迅速瓦解郑袭集团,勘平内乱。随后郑经返回厦门,拒绝履行招抚条件。清政府的招抚计划彻底失败。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郑氏集团内部又起纷争。六月初七日,郑经设计囚其伯父郑泰,并勒令自杀。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及其儿子郑缵绪被逼无奈,率领水陆官员四百余人、兵马万余众、船三百余号入泉州港,投降清政府。经此变故,郑氏集团力量大为削弱。当年九月,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揆一,请求投靠清政府,合兵进击台湾。耿继茂、李率泰也欲乘郑经力量削弱之机收复金、厦、台,遂调全体投诚官兵和荷兰夹板船,收复沿海诸小岛。十月,分三路猛扑金、厦。其中,荷兰殖民者与提督马得功从泉州出发,担任主攻。郑经重点攻击此路兵。十月十九日,两军相遇金门乌沙港,郑经大败清军,马得功投海而死。但郑经的另外两路兵却败于清军,郑经被迫退守铜山(今福建东山岛),金、厦遂为清军收复。李率泰希望郑经在穷困之时能归降清政府,没有乘胜追击郑军,而是派人四处招降,借以扰乱军心,使其不战自散。郑经坚持像朝鲜那样,不剃发、不登岸才肯投降,否则,宁死不屈。招抚郑经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扰乱郑经军心之举却大获成效。在清政府的高官厚禄的引诱之下,康熙三年(1664年)一月,郑经将领林顺统全镇之兵自镇海投诚。二月,守护南澳的护卫左镇杜辉勾通镇海将军王国化从揭阳港投降清政府。郑经见诸将纷纷叛降,自知铜山必难坚守,遂退居台湾,令周全斌、黄廷断后。周、黄两人不想远离故土,也归附了清政府。自此,金、厦及沿海诸岛尽归清政府所有。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三藩之乱爆发。清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剿灭三藩之乱上,对郑经采取招抚政策。三藩之乱平定后,统一台湾的条件日益成熟。就在清政府厉兵秣马,捕捉战机之时,郑氏集团内部却日益腐朽,走入穷途末路。郑经败回台湾之后,不思进取,萎靡不振,自以为自己远处海岛,可高枕无忧,遂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纵欲而死。这时,执掌郑氏集团大权的冯锡范、刘国轩,又背信弃义,刺杀郑经长子郑克臧,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因其年幼不能任事,诸事皆取决于冯锡范。郑氏集团内部因此更加混乱不堪,上下互相猜疑,离心离德,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姚启圣接到来自台湾的情报,知郑经已死后,郑氏集团内部发生内乱,认为收复台湾的机会已到。遂上疏康熙皇帝,请调水陆官兵,乘机直捣台湾。康熙皇帝当即决定,由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会同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同心合力,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彻底安定海疆。为了确保平定海疆战役的顺利进行,姚启圣、吴兴祚联名上疏,保举施琅为水师提督,康熙皇帝准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督率舟师收复澎湖。澎湖大捷,郑军主力尽失,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台湾与大陆重新统一。

台湾统一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康熙皇帝下诏设置台湾府,下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于其南路设置凤山县,北路设置诸罗县,府治设置台湾县,澎湖归台湾府管辖。军事上,在台湾设总兵一员,副将两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两千;每营设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与内地编制相同。对于台湾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康熙皇帝也极为重视。经过督抚商议推荐,康熙皇帝任命原泉州知府、汉军镶白旗人蒋毓英为第一任台湾知府。康熙皇帝还亲自选任正黄旗参领杨文魁为第一任福建台湾总兵官,并亲加叮嘱:务要勤于政务,努力使台湾保持安定;台湾商贩较多,不得对他们盘剥,以致挑起不稳定的事端。从此,台湾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PMiPOs0FLlDe6mPRU3fUfa7v8NZ/iNaHyUmVQsuG+II+pEZUTOeWTFjVs9kSnQ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