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平定三藩之乱

清初,为了充分利用汉族降将的力量,统一与统治全国,清政府封了四位汉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定南王孔有德。顺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死于江西,其子继茂袭爵。顺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卒于桂林,无子爵除。此后,清政府令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镇守福建,继茂死,其子精忠继之。史称清初三藩。

清政府建三藩的目的,本为“辑宁疆圉,以宽朝廷南顾之忧” 。然而三王分镇之后,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位尊权重,骄恣无忌,逐渐走上与中央集权政府对立的道路,成为分裂割据的军阀势力。

随着清初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三藩割据势力与清政府中央集权在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经济上,三藩的巨额军费一直是清廷的沉重负担。三藩“糜俸饷巨万” ,近省鞔输不给,一切仰诸江南,岁二千余万。绌则连章入告,既赢不复请稽核。“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 ,而其中尤以吴三桂为最。康熙六年(1667年),左都御史王熙疏言:“直省钱粮,大半耗于云贵、闽、广之兵饷。就云贵言,藩下官兵岁需俸饷三百余万。本省赋役不足供什一,势难经久。” 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这一状况仍未改变。“云南则需协银岁常一百七十余万,贵州则需协银岁常五十余万……福建则需协银岁常一百六十余万,广东则需协银岁常一百二十余万。”

政治上,三藩专擅一方,所据之地,形同独立王国。尤其是吴三桂,节制云贵督抚,使中央对云贵的统治权名存实亡。

军事上,三藩久握兵柄,分驻严疆,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康熙初年,“国家养兵凡五十八万有余” 。三藩兵力,虽只占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其兵将久受藩王豢养,只知为藩王家丁,不知有朝廷。除了额兵之外,三藩还私自征兵,并给府中成年男子发放兵器,经常操练。因此,三藩的武装力量已经构成了对清政府的潜在威胁,成为当时危害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

三藩割据势力的恶性发展,使部分清朝官员深感不满。早在顺治年间,御史郝浴、杨素蕴、布政使胡章、给事中杨雍建等便已疏劾三藩的不法行为。康熙初年,庆阳知府傅弘烈也曾奏告吴三桂图谋不轨。浙江巡抚范承谟更在卧榻之侧悬一小牌,上书时事数则,第一条便是“三王宜撤”

上述这一切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警觉。他清醒地看出,“吴三桂非宋功臣可比,乃唐藩镇之流耳” ,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寻找适当的时机加以解决。三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一场大规模的对抗已经不可避免。

康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1673年9月16日),康熙皇帝下令三藩并撤。九日,他谕兵部安排撤藩事宜。十五日,差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经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在云南公开叛乱。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十五日,耿精忠据福州叛清。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在广东叛清。

三藩之乱全面爆发。

三藩之乱发生后,清廷内部反对撤藩的王公大臣惊慌失措。他们把叛乱归罪于撤藩,请诛主撤之臣。在这危急时刻,康熙皇帝镇定自若。他坚定地表示:“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面对三藩挑起的战火,他勇敢地担起了平叛重任,迅速调兵遣将,制定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政治部署。

三藩战争,对年仅二十岁的康熙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叛乱初起,康熙皇帝力图将战事控制在云南、贵州和湖广境内,于是沿三省设防,布军要卫,指派前锋统领硕岱兼程前往荆州(湖北江陵)防守,以固军民之心,并进据常德,阻止叛军东犯。命西安将军瓦尔喀率精骑星驰开赴四川,坚守自滇人川的险要之地。又以广西毗邻贵州,授孙延龄为抚蛮将军,绵国安为都统,命统兵固守。同时,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令二王分守汛地,以孤立吴三桂。康熙对军事、政治同时部署,表明了他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力量打击元凶首恶。

湖广和四川是康熙皇帝确定的防御重点,因为荆州“乃咽喉要地”,自古为兵家所必争。在继硕岱之后,康熙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总统多罗贝勒察尼等十四员大将及八旗劲旅一万余兵驻守荆州。又增派都统赫业为安西将军,与瓦尔喀一同由汉中开往四川。两路大军出发之日,康熙皇帝亲赐敕印,诫谕将帅“惟得民心为要”,所过地方严禁侵暴百姓,尤应体恤官兵劳苦,有劳绩者赏不逾时。康熙皇帝亲出西安门送行,厚望诸将早日凯旋。

东南为财富之区,为防止叛军沿江东下,康熙皇帝命都统尼雅翰总统诸师驻防安庆要塞。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孙延龄据广西叛。三月,耿精忠于福建反。康熙皇帝力图将吴军控制在西南三省的部署已无法实现。此时吴军陈兵长江南岸,湖南、四川全部失陷。耿精忠致书郑经请从海上登陆,同时遣将攻取浙江南部和江西东部。吴三桂亦对清军展开猛烈攻势。他以清军控扼荆州乃图两翼,一路由长沙窥江西,一路由四川窥陕西,攻陷江西袁州、萍乡、安福、上高,与耿精忠合兵,陷三十余城。江西告急。

江西乃粤东咽喉,江浙唇齿,所关綦重。康熙皇帝手谕护军统领桑格进兵袁州、吉安、赣州等要地,并相机由袁州进取长沙,以攻为守。同时加强各要地的驻防兵力,增兵袁州、江宁、杭州、京口和广东、江南等地。又及时调整各地指挥系统,以改变各将分守汛地互不统属的局面,分别任命多罗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统率诸将进攻岳州;和硕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兵赴浙闽;多罗贝勒董额为定西大将军,统率四川诸将;和硕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保固江南、江西;和硕安亲王岳乐为安远平寇大将军,赴援广东。经过此次大规模调整,康熙皇帝指挥清军平叛的部署基本上完成。

与军事行动相配合,康熙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第一,康熙皇帝实行了分化瓦解、剿抚并用的正确策略。

吴三桂倡乱之初,康熙皇帝便停撤平南、靖南二藩,并令吏部、兵部晓谕,原吴三桂属下官民,在直隶各省出仕及闲住者,与叛乱无涉。虽有父子兄弟在云南,亦概不株连。三藩俱叛之后,康熙皇帝对吴、耿、尚区别对待。将吴三桂子孙明令正法,而对耿精忠在京诸弟则予以宽容。在调兵遣将的同时,派工部郎中、靖藩属下护卫及耿精忠之弟赴闽招抚,反复声明,若耿精忠悔罪归诚,复其王爵,照旧镇守。即使像王辅臣那样的叛乱头目,康熙皇帝仍派礼科给事中和王辅臣之子赍敕前往招抚,并极其宽容地表示,王辅臣杀经略莫洛,事出有因,“咎在朕躬,于尔何罪?” 对于从逆官民,康熙皇帝“念此等俱受国恩,必非甘心从贼逆。盖有怀忠义之心,而无脱身之路者;又有身被迫胁,惧罪疑畏者” ,特颁敕谕,概示招徕。只要悔罪归正,前事悉赦不问。对于在平凉投降的云南士兵,康熙皇帝不仅不杀,且赏路费还乡,使士兵感恩戴德,纷纷播言:盛德如此,若再要打仗,唯有反戈相向耳。

第二,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发挥汉人的作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他谕吏部:“大兵进剿逆贼,指日荡平。地方恢复之后,即应设官,抚绥民生,料理事务,顷以需人甚急,已将汉军内堪用人员,照该督抚所请,发往军前候用。其汉人中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著汉官大学士以下,三品堂官以上,据实保举,发往军前,与汉军官员一体并用。” 随着战局的发展,康熙皇帝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汉兵汉将的力量,确信“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 为此,他充分发挥绿旗兵的作用,对其功绩给予高度评价。明确指出,战乱以来,各省绿旗官兵,剿御敌寇,恢复地方,勠力行间,著有劳绩,令兵部察明议叙。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汉族将领,予以重任。

由于军政部署卓有成效,加上康熙皇帝的政治策略运用得当,清政府很快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由防御转入进攻。经过八年平叛,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全国局势得以稳定。

平定三藩的战争,对清王朝来说是生死存亡之战,康熙皇帝深受震撼。在取得胜利后,群臣纷纷上疏请上尊号,说天下太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康熙皇帝则十分清醒,对这类溢美颂扬之辞不以为然,断然不允。他认真思索,反躬自省,向诸大臣提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诸项方针措施。

其一,康熙训谕群臣说:平定三藩“若以为摧枯拉朽,容易成功,则辞过其实” 。八年战争,劳师动众,兵民困苦已极,每念及此,甚感不安。三藩战争已使国家元气大伤,满目疮痍。康熙皇帝告诫诸大臣说“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纪”,故而“上尊号一事,断不可行,乃朕实意,非粉饰之词也”。他指出,当务之急是恤民养民,使兵民得以休息,永消异日之隐忧。为此,必须荡涤烦苛,维新庶政,用宽和正大之风治理国家。

其二,康熙皇帝由三藩之叛认识到,边疆提镇,久握兵权,为消除割据隐患,在惩处反叛首恶的同时,又遣散藩属官兵家口,或编为佐领入旗,或分散于各省安插,并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

其三,三藩叛乱使康熙皇帝进一步认识到,人心向背,关系到清王朝的统治能否巩固。吴三桂初叛时,以民族战争相号召,假以“大义”,各省相率叛清。康熙皇帝从这一事实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清王朝的统治尚未深得人心,吏治未能厘正;是清军入关后,实行种种民族压迫政策所带来的后果。他尤以自己“德薄”,未能使百姓康福而内咎。在武力平叛后,大力进行政策调整,以争取民心。

平定三藩叛乱和康熙皇帝对有关治国政策的调整,成为政局全面走向稳定的契机,清王朝由此开始走向空前巩固与统一。 ciqKGZd22tUY5Yb4oMLvzYX6zJ2tkOXk4mUNcy3hNsTR9sySOiYKHjnSosWcg0/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