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里说:“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11月22日。曾祖父朱子擎原姓余,少年时因家庭发生变故而被绍兴同乡朱姓领养,遂由余子擎改名朱子擎。朱子擎成年后,和江苏涟水花园庄富户乔姓人家的女儿成婚,并定居于花园庄,儿子出生时,为纪念祖先而起名朱则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娶当地吴氏女生子朱鸿钧。朱则余在海州做承审官时,朱鸿钧一家随父亲在海州定居生活。在朱自清出生的第四年,即1901年,朱鸿钧到高邮邵伯镇(后归江都)做一名负责收盐税的小官,朱自清和母亲一起到邵伯生活。1903年,朱则余从海州任上退休,朱鸿钧在扬州赁屋迎养,从此便定居扬州。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转读本科哲学系,并于1920年5月毕业。大学读书期间,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启发和鼓舞,积极参加文学社团,从事文学创作,并全程参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大学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他一直在江南各地从事中学教学和文学创作,结交了叶圣陶、俞平伯、郑振铎、丰子恺、朱光潜等好友,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散文和教学随笔,为开辟、发展新文学创作的道路,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和贡献。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开始了一生服务于清华的道路。朱自清的学生季镇淮在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说:“清华园确实是先生喜爱的胜地。新的环境安排了新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教学的需要,先生开展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自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评、小说、歌谣之类,以及外国历史文学,无所不读,无不涉猎研究,‘注重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而比较集中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

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朱自清生活的一个节点,随着清华大学的南迁,朱自清也一路迁徙,从长沙,到南岳,再到蒙自,再到昆明,一家人分居几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朱自清家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朱自清的身体健康日益恶化。但朱自清在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依然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一篇篇散文和研究文章不断见诸报刊,一本本新书不断出版,表现了一个中国作家、学者的韧劲和自觉。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于1946年随着清华大学复员而回到北平,朱自清自觉地加入民主运动,在研究和写作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在贫病交加中,由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签名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朱自清在“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表现了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所处的时代,是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折的时代,朱自清没有迷失自我,坚定自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

作为同乡前辈,朱自清一直是我崇敬的偶像,同时我也很早就关注了他的作品。早在1996年,《朱自清全集》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一套,放在书橱最显眼又顺手的位置,随时可以取出来翻一翻、读一读,读他的文学作品、学术专著、语文随笔、旧体诗词,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记得在读叶圣陶的文章《朱佩弦先生》时,说到朱自清的作品,有这样的评论:“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读了这段话,我还特地把《匆匆》等三篇文章重读一遍,再对照着读《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认真领会了叶老的评论,真是受益匪浅。当我写作累了的时候,或偷懒、懈怠的时候,《朱自清全集》也仿佛会开口说话一样,用严肃的语言督促我,叫我偷懒不得。真正想对朱自清做点研究,是在2000年,当时我在一家报纸的文学副刊做编辑,对于副刊知识也了解了一些,知道许多文学大师当年的文章都是发表在各种文学副刊上的。于是便下功夫,搞了几个专栏,有特色的是“苍梧片影”等,也有整版的关于连云港名人或地方文化的专刊,几年之中,渐成规模,受到当地文坛的注意。在多年的文学编辑中,总是想着要写一写关于朱自清的文章,恰好文友刘成文先生也有这个意向,我们便合作了一篇,正是关于朱自清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忘了,当时发了一个整版,还配了几幅图片。文章发表后,受到不少朋友的鼓励和好评,想再接再厉,多写几篇。于是更加留意朱自清的相关评论和回忆史料,和朱自清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和年谱、评传也买了不少,揣摩那一代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风格。虽然后来没有继续研究,文章也没写几篇,但通过这样的工作,对朱自清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崇敬之情也加深了一层。

真正坐下来专心研究朱自清,写作关于朱自清的文章,还是在2013年下半年。我的所谓“研究”,实际上就是更多、更广泛的阅读,包括朱自清的原著,亲属的回忆文章,早年的自编文集和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集,各种纪念集和他师友、学生写的种种纪念文章,同时也着手写点心得体会。由于我是半路出家,也摸不到研究的门径,所写的文章都是随笔性质的。断断续续近十年下来,所得文字已经不少。2018年还把其中的一部分出版了两三本小书。2022年春,中国文史出版社想把朱自清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研究经历全部呈现给广大读者,我又利用半年时间,把这些文字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朱自清的踪迹”为线索,分为六个部分,即《从海州到北大》《奔波在江南》《清华园里尽朝晖》《游学欧罗巴》《西南联大日月长》《休假在成都》,单独成书。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不深,不免会有各种错误,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如有机会再版,一定补充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参考文献较多,引文中所引的朱自清的文字,均出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陆续出齐),对于朱自清文章中的一些异体字和通假字以及原标点等照原样予以保留,比如“象”“底”“勒”“沈弱”“气分”“甚么”“晕黄”等,特此说明。

2022年9月18日于北京像素 /Kan+8xscv8e3B5c8r4iJJhavTNbOCZp1trDLt7QHJf6xudkSeyhgdTP9uqyfH1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