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公文的语言,是公文写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一篇公文,无论其主旨如何正确、鲜明、深刻,材料如何充分、详细、具体,结构如何巧妙、合理、得体,但是,如果没有准确规范的语言作为载体,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语言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公文的质量及其效用。读者对文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直至付诸实施,都是通过语言这个中间媒介来实现的。
公文的语言属公文语体,它以实用为目的,以传递治理国家的策令为内容,因而其语言运用与一般文章相比,既有相同之外,还有其特色。具体地讲,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介词结构即介词词组,它在公文中的使用是常见的、大量的,并由此形成较为稳定的、程式化的表达句式。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表达根据、方式的,如“根据”“遵照”“按照”“依照”“通过”等;二是表达对象、范围的,如“对”“对于”“关于”“将”等,其中“关于”的使用在公文标题中已成为定型化的词素;三是表目的、原因的,如“为”“为了”“由于”等。这些介词通常与其后面的宾语并连使用而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或状语。
党政公文写作中要经常使用专用词语,主要有如下几类:
1.称谓语。即公文中对不同的行文对象的特定称谓用语。常见的有“贵”“该”“各”“本”“我”“你”“他”等。写作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行文方向和隶属关系,恰当选用,不可随意为之。
2.起首语。即公文的开篇语,它在文中的位置,关系重大。公文写作不可不重视起首语的运用,因为它是行文先锋(开头)的“尖兵”,直接关系到全篇公文的命运。公文中常用的起首语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其一,表目的的,如“为”“为了”等;其二,表根据的,如“根据”“遵照”“按照”“依照”等;其三,表原因的,如“鉴于”“由于”“随着”等;其四,表态度、方式的,如“兹定于”“兹有”“兹派”“兹将”“兹介绍”“欣闻”“欣悉”等。
3.经办语。常用的有“拟”“拟定”“拟于”“拟予”“草拟”;“布置”“部署”“计划”“决定”“安排”“审定”“审核”“审批”“审签”“批阅”“批复”;“出示”“出具”“赋予”“付诸”“会同”“会签”“会审”“会晤”“实施”“施行”“公布”“颁布”“发布”“颁发”“颁行”“报请”“报告”“报批”“报呈”“呈请”“呈阅”、“呈签”“递交”“申报”“递送”“送审”“传阅”“提请”“准予”“签发”“签署”“签证”“签字”“业已”“业经”“报经”“业于”等。这类专业术语数量颇多,不胜枚举。
4.时间语。常用的有“最近”“目前”“不久前”“迅即”“时限”“时效”“时宜”“顷刻”“过去”“现在”等。这些时间语,多系表量模糊而表意准确的模糊语言。
5.期请语。常用的有“请”“务请”“恳请”“即请”“请予”“请示”;“希”“希望”“务希”“即希”“尚希”“尚祈”“尚盼”“尚望”“接洽”“商洽”“商定”“商议”“商酌”“须即”“须经”“务须”“应予”“应当”“悉力”“悉心”等。
6.询问语。常用的有“当否”“妥否”“可否”“是否可行”“是否同意”“是否妥当”“意见如何”等。
7.表意语。常用的有“应”“拟”“责成”“批准”“同意”“欠妥”“不妥”“照办”“禁止”“取消”“力戒”“力避”“切勿”“切记”“严惩”“严厉”“查询”“查勘”“查证”“酌定”“酌办”等。
8.谦敬语。常用的有“承”“承蒙”“不胜”“大力”“通力”等。
9.过渡语。即公文层次或段落以及语句前后之间的连缀语。常用的有“为此”“现将”“特作”“基于”“对此”“据此”“总之”“由此观之”等。
10.结尾语。即位于公文结尾部分的固定性语句,具有使行文显得简洁凝练、典雅庄重的功用。常用的有“此令”“此复”“特此通知”“特此报告”“希照此办理”“请即遵照执行”“现予公布”“妥否,请批示”“请予函复”“为荷”等。
除此之外,公文中还要运用大量的文言词语,如有“拟请”“承蒙”“为荷”“兹有”“值此”“经由”“贵(厂)”“此布”“是否”“为此”“悉”“若干”等,不胜枚举。这些文言词语多是由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成,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在公文中使用广泛,且具有专门性。
这是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又一显著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类:
1.文言句式。文言句式的类型不是很多,但其使用频率相当高,最常用的是“凡……者(的)”。例如:
(1)“这些人员中,凡有一技之长,而无反动行为或严重劣迹者,民主政府准予分别录用。”(《平津前线司令部约法八章》)
(2)“凡进入或者经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人和外国的航空器、船舶、车辆、物资、生物等,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环境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上述两例中的“凡……者(的)”是文言句式的一种,从逻辑角度讲,具有表“全称判断”的功用,表明所有这一类型的人或事物全部包括在内,毫无例外。同时,它还使行文具有庄严色彩。此外,应当注意,“凡……的”除具有表全称判断的作用外,还往往带有贬意。
2.非名词性词语充当宾语的句式。一般来讲,做动词宾语的应当是名词性宾语,但公文语体中却有一些带非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如“严禁”“予以”“禁止”“给予”“严加”等。它们与被支配动词组成动宾结构。如果动词性宾语不止一个,使用时应注意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以使表达趋于周密、庄重。例如“分别予以教育、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语意由轻至重依次递增,视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3.无主句。无主句也属常用的句式,它多见之于法规性文种之中,如条例、规定、办法、章程、守则等。其作用在于既能明确表义,又能使文字表达简洁凝练。这些文书的执行主体或遵行者通常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证据,应当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其执行主体显然系国家机关及有关人员,不言自明。
4.长句。长句指字数多、形体长、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子。公文中长句的使用频率颇高,主要能使语意表达详尽充实,准确严谨;还可使全文结构紧凑,语势坚定有力。例如: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宋庆龄同志。
此例中宾语的中心词“宋庆龄同志”之前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大联合词组,全面、具体而又高度概括地对宋庆龄同志的伟大一生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使用长句要注意句中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按恰当顺序排列,又不能彼此包容和交叉,同时,还要避免顾此失彼,照应失周,搭配不当。
联合词组是现代汉语词组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一般由两个或几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有并列、顺承或选择关系,它在公文中尤其是在法规性文种中被广泛使用,不仅能使论述周全、严密,而且还能使表意明确、简要。
联合词语在公文中可以充当下列各种句子成分:
1.做主语。例如“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街道里弄都有责任积极宣传禁止赌博的法律、法令”。(××市公安局《关于禁止赌博的通告》)
2.做宾语。例如“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做宾语。例如“严禁非法制造、私藏、贩卖和携带枪支、弹药、雷管、炸药、土枪、匕首、刮刀等凶器”。(× ×市公安局《关于收缴犯罪凶器的通告》)
4.做定语。例如“严禁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中的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各个联合词组,其内容各组成部分都按一定范围依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由“类义词”组成;同时,它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的,从而在句子成分配合关系上改变了该词组各成分跟组外其余成分分别配合的状况,简省了句子的重复成分,使表意简洁精练,概括性强。
“的”字词组的多用是公文语体词语运用的明显特征之一。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本条所列四项内容,均在句末省略了中心语“行为”,褒贬分明且用语简洁,因而被大量使用。
公文运用语言有哪些具体要求呢?公文的语言属公文语体,以实用为目的,以传递治理国家的策令为内容,因而其语言运用与一般文章相比,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其独特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一)准确。这是公文语言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高低。俗语“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极其形象地说明了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这里,准确指的范围除内容要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要素,即语言表达要符合客观实际,对问题的分析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在遣词造句方面也要恰当贴切,符合语法规范。对于一些意义相近的词语,要反复考虑,仔细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最为准确的加以使用。
(二)简洁。公文重在实用,故在语言表达方面,在准确的基础上还应力求简洁。要用极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以少胜多。为此,就需养成一种“精雕细琢”的写作作风,在语言表达上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竭力删掉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毫不可惜。最后,达到“句中无余字,篇内无赘语”的境界。要注重使用那些论断性语言、综合性语言和群众性语言,以确保其简洁性。此外,还应适当运用一些简称(缩略语)等,也可使公文语言表达趋向简洁。
(三)庄重。公文是法定社会组织处理公务的工具,具有高度的政策性和法定的权威性,因而要求其用语必须做到庄严、郑重。为此,就需注意:要用叙述性、陈述性语言,忌用描绘性、抒情性语言;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忌用方言土语。否则,都会影响公文语言的庄重色彩。
(四)朴实。公文重在实用,指导工作。因而在语言运用上还应力求朴实无华,要直陈其事,不要拐弯抹角,含蓄隐讳,故弄玄虚;也不要刻意藻饰、渲染、铺陈。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
(五)生动。指公文的语言虽然讲究朴实无华,但也不能失之平淡,要尽可能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词语,借用一些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层递、比喻、夸张等,但要注意有些修辞手法不宜使用,如双关、借代、象征等。
一、公文语言运用有哪些特点?
二、公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下面是《国务院关于整顿市场秩序加强物价管理的通知》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找出其中的模糊语言,并分析其用法。
“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夏收取得了较好成就,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活动中违法行为显著增加,不少无照商贩和有些个体工商户不遵守国家规定……有些国营集体企业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等违法手段牟取暴利,有些单位和个人……”
四、下面一段文字不够简练,试分析其原因,并加以改正。
“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党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方针,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以来,各级党委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对干部队伍“四化”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再加上一部分干部受传统观念制约,要真正在短时间内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还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各级党委一定要……”
五、请在下列文书用语中,分别找出称谓语、经办语、引叙语、期请语、表态语、征询语、期复语、综述过渡语、结束语。
本(局)经 希即遵照 请批示 通过 希 可否 悉 为要 是否可行近接 拟请该(同志) 前接 为此 即请查照 请核示 同意 请回复 兹经为盼 收悉 不同意 我(局) 照办 特此函复 业经 可行 请 你(处) 不可 贵(科) 是否同意 请指示 当否 对此 为荷 特此通知
六、解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并分析其用法。
(1)《××条例》 业经 国务院第四次会议通过,现公布实行。
(2)希以接洽 为荷 。
(3) 承蒙 贵局大力支援,特表谢意。
(4)你厅×公政(20××)161号请示 收悉 。
(5) 兹 报告如下。
(6)特此 函复 。
(7)请你局将 该 严20××年拘留情况函告我处。
(8) 鉴于 该案追究时效已过,故不予上报。
(9)我们 拟于 今年5月开课。
(10)该吴 确系 精神病患者。
(11)你局是否收到,请速 查复 。
(12) 兹就 财经工作改革等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3)此次火灾, 显系 坏人纵火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