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论李唐氏族问题

寅恪于本《集刊》第三本第一分《李唐氏族之推测》及第四分《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两文中先后讨论李唐氏族问题,仍有未尽之意,本欲复有所申论,以求教于治唐史之学者。近又见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文科会编辑之文化第二卷第六号载有金井之忠氏《李唐源流出于夷狄考》一文,其中涉及拙作,有所辨难,故作此篇,略述鄙见,条列于后。夫考证之业譬诸积薪,后来者居上,自无胶守所见,一成不变之理。寅恪数年以来关于此问题先后所见亦有不同,按之前作二文,即已可知。但必发见确实之证据,然后始能改易其主张,不敢固执,亦不敢轻改,惟偏蔽之务去,真理之是从。或者李唐氏族问题之研讨因此辨论,得有更进一程之发展乎?此则寅恪之所甚希望者也。

(甲)李唐之李必非代北叱李部所改

金井氏据郑樵《通志》三〇《氏族略·变夷篇》记代北之人随后魏迁河南改胡姓为汉姓事,其中有“叱李之为李”一语,及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二一“河南李氏后魏《官氏志》有叱李氏改为李氏”之文,作一结论,谓李唐源出于叱李氏。寅恪案:无论今《魏书》一一三《官氏志》无“叱李氏改为李氏”之语,郑、邓之书未详其何所依据。但此点无关宏旨,可置不论。

《魏书》七下《高祖纪》(参阅《北史》三《魏本纪》、《资治通鉴》一四〇《齐纪》“建武二年六月”条)云:

〔太和十九年〕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又《北史》一九《广川王谐传》(今《魏书》二〇即取《北史》此卷所补者。并参阅《通鉴》一四〇《齐纪》“建武二年六月”条)云:

诏曰:“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

据此,李虎之祖熙及其父天赐死于何年,固不能定,但如金井氏之说,既是代人迁洛之改姓者,则其所葬之地实为解决此问题之关键。假使熙及天赐父子二人俱死于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以前,则应俱葬于恒代。假使父子二人俱死于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以后,则父子二人俱应葬于邙岭。假使父子二人一死于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以前,一死于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以后,则应一葬于恒代,一葬于邙岭。今则其所葬之地北不在恒代,南不在邙岭,乃在后魏南赵郡之广阿,唐代赵州之昭庆,而又父子共茔,显是族葬之遗迹。然则李唐先世果如金井氏之说,出于代北叱李部迁洛后改为李氏者欤?抑如寅恪之说,其初本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或“假冒牌”者欤?孰非孰是,何去何从,治史者自能别择,不待详辨也。

(乙)李唐在李渊以前其血统似未与胡族混杂

开元十三年象城县尉杨晋撰《光业寺碑》(碑文详见前篇)云:

皇祖瀛州刺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庄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

又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写本伯希和号第二千五百四《唐代祖宗忌日表》云:

皇六代祖景皇帝。

皇后梁氏。 五月九日忌。

今《唐会要》一《帝号门上》及二三《忌日门》俱缺载张氏、贾氏、梁氏三代女系。据此,张、贾皆是汉姓,其为汉族,当无可疑。梁氏如梁御之例,虽亦有出自胡族之嫌疑(见《周书》一七及《北史》五九《梁御传》。又《魏书》一一三《官氏志》云“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但梁氏本为汉姓,大部分皆是汉族,未可以其中间有少数例外出自胡族之故,遽概括推定凡以梁为氏者皆属胡族也。故李虎妻梁氏在未能确切证明其氏族所出以前,仍目之为汉族,似较妥慎。然则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欤?兹取今日新获得之资料,补作一李唐血统世系表,起自李熙,迄于世民,以供研究李唐氏族问题者之参考。至李重耳则疑本无其人,或是李初古拔之化身,已详前篇,兹不赘论。故兹表只就今日能确切考知及有实物能证明者为限。其女统确知为汉族者,标以 符号。确知为胡族者,标以 符号。虽有胡族嫌疑,但在未能确切证明前,姑仍认为汉族者,则标以……符号。

(丙)推测李虎所以追封唐国公之故

前篇谓周初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暗示其与赵郡之关系者,实指当时拟此封号者联想李氏与赵郡之关系而言。盖李虎生前初封之赵郡公及徙封之陇西公,皆郡公也。郡公进一等则为国公。(参考《周书》四〇《北史》六二《尉迟运传》、《隋书》二八《百官志下》等。)凡依等进封,以能保留元封之名为原则,故其取名多从元封地名所隶属之较大区域中求之。若不得已,则于元封地名相近之较大区域中求之。若犹无适当之名,则尽弃与元封有关之名,别择一新号。考李虎之追封唐国公,当在周初受魏禅,大封佐命功臣之时,即与孝闵帝元年春正月乙卯进封赵郡公李弼、中山〔郡〕公宇文护等为赵国公、晋国公等同时。(见《周书》三《孝闵帝纪》、一一《晋荡公护传》、一五《李弼传》及《北史》五七《邵惠公颢传》附子护传、六〇《李弼传》等。)赵为郡名,亦古国名。故李弼即由赵郡公进封赵国公,同时自不得以赵国公追封李虎。陇西只是郡名,而非国名,不可作国公之封号。于是当日之拟封号者不得不联想及于与赵郡及陇西郡有关之古代国名。《通典》一七四《州郡典》略云:

天水郡。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领县五。成纪。陇西郡。渭州,春秋为羌戎之居。秦置陇西郡。

同书一七八《州郡典》云:

赵郡。赵州,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领县九。昭庆(寅恪案:《魏书》一〇六上《地形志》“南赵郡广阿县”即昭庆,有尧台)。

博陵郡。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都中山,置中山郡。至慕容宝为后魏所陷。)后魏为中山郡,领县十一。望都。(尧始封于此,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

据此,与陇西郡有关之古代国名为秦。与赵郡有关之古代国名为赵、魏、中山、晋及唐。魏为拓拔氏之国号,自不可以封。中山之名在后魏为郡王爵封号,亦为郡公封号。但通称则省郡字,如中山王、中山公之例。北周在明帝武成元年八月改天王称皇帝以前,国公为人臣最高之封爵。故宇文护由中山郡公进封国公时,不以为中山国公者,虽因晋国较中山为大名,实亦受魏制习惯影响,盖欲以表示区别。是中山复不可为进封国公之号。(见《魏书》一一三《官氏志》,《魏书》一五《北史》一五《秦王翰传》附《中山王纂传》,《魏书》一九下《北史》一八《南安王桢传》附《中山王英传》,《周书》三《孝闵帝纪》、四《明帝纪》、三五《崔猷传》,《北史》九《周本纪》、三二《崔挺传》附猷传,《通鉴》一六六及一六七等。)当追封李虎之时,西魏恭帝仅于数月前即恭帝之三年秋七月封宇文直为秦郡公。 (见《周书》二《文帝纪下》、一三《卫剌王直传》及《北史》五八《卫剌王直传》等。)故为宇文直地,亦不能以秦为追封李虎之国号。而晋国则又已封宇文护矣。夫赵国之号,既以李弼之故不可取用,秦国、晋国复以宇文直、宇文秦之故不能进封,魏及中山又皆不可用为封号,然则当时司勋拟号之官若不别择一新号,而尚欲于旧时封地之名有所保存联系者,则舍唐国莫属。此李虎所以追封唐国公之故也。

又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一八《请改封卫国公状》云:

臣今日蒙恩进封赵国公,承命哀惶,不任感涕。臣亡父先臣宪宗宠封赵国,先臣与嫡孙宽中小名三赵,意在传嫡嗣,不及支庶。臣前年恩例进封,合是赵郡,臣以宽中之故,改就中山。亡祖先臣曾居卫州汲县,解进士及第。倘蒙圣恩,改封卫国,遂臣私诚,庶代受殊荣,免违先志。

据此,李德裕合封赵郡,而改就中山,则赵郡之与中山为互相平等及互相关联之封号,可以确实证明。中山相传为帝尧始封唐国之地,唐朝之宰辅李德裕自不能由中山进封唐国,只能进封赵国。周代之元勋李虎曾封赵郡,以李弼之故不能进封赵国,遂得进封唐国。故取此二事,以相比证,李虎所以追封唐国公之故,更可豁然通解矣。至德裕之请免封赵国,改封卫国,即前文所谓尽弃与元封有关之名。别择一新号者,而犹以其祖曾居卫州汲县之故,请改封卫国,则唐人心目中封号与居地之关系,亦可想见也。兹以李德裕由中山进封赵国之例,时代虽晚,然足资比证,因并附记之,以供参考。(附识:李虎、熙、天赐妻姓氏俱见《唐会要》三《皇后门》。前文失检,特此补正。)

(原载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二分) HyQpqL/A+iXMEwx6D2/z30H2+559QsjGF3jgl+QXPyaPIoQsh/YE5Ij48nYHom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