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三年前寅恪曾作《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刊载本《集刊》第三本第一分中,尚有剩义,兹补论之于此。其关于李唐疑是李初古拔后裔,及其自称西凉李暠嫡裔必非史实二点,前篇已详言之,兹不重述。故此篇复就其自称源出陇西及家于武川二事,取资旁证,别为辩释,然后唐室伪造先世宗系,其先后变迁所经历之轨迹略能推寻,“天可汗”氏族之信史或者亦可因是而考定也。《唐会要》一《帝号上》云:

献祖宣皇帝讳熙(凉武昭王暠曾孙,嗣凉王歆孙,弘农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为宣简公,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庙号献祖,葬建初陵(在赵州昭陵〔庆〕县界,仪凤二年五〔?〕月一日追封为建昌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宣皇帝长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庙号懿祖,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三〔?〕月一日追封为延光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启运陵)。

《元和郡县图志》一七(《岱南阁丛书》本。又参阅《旧唐书》三九《地理志》及《新唐书》三九《地理志》“赵州昭庆县”条)略云:

赵州。

昭庆县。本汉广阿县,属钜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六〔初〕陵,高四丈,周回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启运陵,高四丈,周回六十步。二陵共茔,周回一百五十六步,在县西南二十里。

《册府元龟》一《帝王部·帝系门》略云:

唐高祖神尧帝,姓李氏,陇西狄道人。其先出自李暠,是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为沮渠蒙逊所灭。歆子重耳奔于江南,仕宋为汝南郡守,复归于魏,拜弘农太守,赠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门镇将,后以良家子镇于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于位,因遂家焉。生天赐,仕魏为幢主,大统时追赠司空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封赵郡公,徙封陇西公,周受魏禅,录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国公。生世祖元皇帝昞,在位十七年,封汝阳县伯,袭封陇西公。周受禅,袭封唐国公。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贞皇后,七岁袭封唐国公,义宁二年受隋禅。

今河北省隆平县尚存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拓本,颇残阙不可读。兹取与黄彭年等修《畿辅通志》一七四《古迹略》所载碑文相参校,而节录其最有关之数语于下:

(上略)皇祖瀛州刺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庄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中略)词曰:维王桑梓,本际城池。(下略)

案:李熙、天赐父子共茔而葬,光业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则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据《魏书》一〇六上《地形志》“南赵郡广阿县”条、《隋书》三〇《地理志》“赵郡大陆县”条及《元和郡县图志》一七“赵州昭庆县”条等,是李氏父子葬地旧属钜鹿郡,与山东著姓赵郡李氏居住之旧常山郡壤地邻接,李虎之封赵郡公,即由于此。又《汉书》二八《地理志》载中山国唐县有尧山,《魏书·地形志》载南赵郡广阿县即李氏父子葬地又有尧台,李虎死后追封唐国公,其唐国之名盖止取义于中山钜鹿等地所流传之放勋遗迹,并非如通常广义,兼该太原而言也。至《大唐创业起居注》上略云:

初,帝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则为后来依附通常广义之解释,殊与周初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时,暗示其与赵郡李氏关系之本旨不同也。

据上所言,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考《元和郡县图志》一五略云:

邢州。

尧山县。本曰柏人,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赵,秦灭赵,属钜鹿郡,后魏改“人”为“仁”,天宝元年改为尧山县。

又同书一七略云:

赵州。

平棘县。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

李左车墓,县西南七里。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高邑县。

元氏县。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于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元氏。

开业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后魏车骑大将军陕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

柏乡县。本春秋时晋鄗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后汉改曰高邑,属常山国,高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于汉房子县东北界,今高邑县是也。

高邑故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部县也。

高邑县。本六国时赵房子邑之地,汉以为县,属常山郡。

赞皇县。本汉部邑县之地,属常山郡。

百陵岗,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岗下也。岗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昭庆县。本汉广阿县,属钜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启运陵。二陵共茔,在县西南二十里。(“昭庆县”条前已引及,因便于解说,特重出其概略于此。)

《元和郡县图志》著者李吉甫出于赵郡李氏,故关于其宗族之先茔旧宅皆详记之。若取其分布之地域核之,则赵郡李氏其显著支派所遗留之故迹,俱不出旧常山郡之范围。据此,则赵郡李氏显著支派当时居地可以推知也。但其衰微支派则亦有居旧钜鹿郡故疆者。考《新唐书》七二上《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条(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二一同),略云:

〔楷〕避赵王伦之难,徙居常山。〔楷〕子辑。辑子慎敦,居柏仁,子孙甚微。

案:柏仁、广阿二县后魏时俱属南赵郡,土壤邻接,原是同一地域。赵郡李氏子孙甚微之一支,其徙居柏仁之时代虽未能确定,然李楷避西晋赵王伦之难,下数至其孙慎敦,仅有二代,则李慎敦徙居柏仁约在南朝东晋之时,李熙父子俱葬于广阿,计其生时,亦约当南朝宋齐之世。故以地域邻接及年代先后二者之关系综合推论,颇疑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柏仁一支之子孙。或者虽不与赵郡李氏之居柏仁者同族,而以同居一地,同姓一姓之故,遂因缘攀附,自托于赵郡之高门,衡以南北朝庶姓冒托士族之惯例,亦为可能之事。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记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半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

又《魏书》九七《岛夷刘裕传》略云:

岛夷刘裕,晋陵丹徒人也。其先不知所出,自云本彭城彭城人,故其与丛亭安上诸刘了无宗次。

《宋书》七八《刘延孙传》云:

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帝室居绥舆里,左将军刘怀肃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丛亭里。及吕县,凡四刘。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延孙于帝室本非同宗。

《南齐书》三七《刘悛传》略云:

刘悛,彭城安上里人也。彭城刘同出楚元王,分为三里,以别宋氏帝族。

据此,则附会同姓之显望,南北朝之皇室莫不如此。若取刘宋故事以与李唐相比,则京口之于彭城,亦犹广阿之于赵郡欤?所不同者,唐李后来忽否认赵郡,改托陇西耳。至其所以否认改托之故,亦可借一类似之例以为解释,请引李弼之成事言之:李弼与李虎同为周室佐命元勋。《周书》一五《李弼传》及《新唐书》七二上《宰相世系表》俱以弼为辽东襄平人,《唐书表》又载弼封陇西公,与《周书》及《北史》六〇《李弼传》之仅言弼封赵国公者不同。《唐书表》多歧误,姑不深考。但《北史》以弼为陇西成纪人,则必依据弼家当日所自称无疑。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又考《北史》一〇〇《序传》载李抗(即李暠曾孙韶之从祖)自凉州渡江,仕宋历任三郡太守,其子思穆于魏太和十七年北归,位至营州刺史。然则西凉同族固有支孙由北奔南,又由南返北之一段故实。李唐既改称陇西之后,或见李抗、思穆父子之遭际与其先世李初古拔、买得父子之事迹适相类似,因而涂附,自托于西凉李昌之嫡裔耶(参阅前篇)?又据《册府元龟》之所引,知李重耳之豫州刺史乃追赠之衔,则光业寺碑所载李熙瀛州刺史之号,疑亦后来所追赠者也。至若《册府元龟》一《帝系门》所载李天赐起家金门镇将一节,必是附会李买得曾为金门戍主之事,作为夸大之词。考《魏书·地形志》有两金门:一为金门郡,兴和中置,一为宜阳郡属之金门县,亦兴和中置。《宋书·柳元景传》载李买得为金门戍主(详见前篇),依当日南北战争所经由之路线推之,自是宜阳郡属之金门县。但当北朝太平真君之世,其地尚未置县,何从而有镇?后魏镇将位极尊崇,李天赐更何从起家而得为此高官乎?前篇疑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于武川之事,然则李唐之自称来自武川者,或是睹贺拔岳、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诡托于关西霸主乡邑之旧耶?以李唐世系改易伪托之多端,则此来自武川一事之非史实,亦不足为异矣。

据以上所推证,则李唐氏族或出于赵郡李氏衰微之支派,或出于邻居同姓之攀援,虽皆不能确知,而其本为汉族,似不容疑。李熙、天赐父子二世所娶张氏及贾氏又俱为汉姓,则其血统于娶独孤、窦氏等胡姓之前,恐亦未尝与胡族相混杂也。假使李唐先世本为纯粹之汉族,其与大野部之关系果何如乎?前篇已言宇文泰之赐胡姓,实为继绝之义,而非复姓之旨。考《周故开府仪同贺屯公墓志》(即侯植之墓志,《周书》二九、《北史》六六皆有《侯植传》,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二三亦载此志。又承赵万里先生以李宗莲《怀珉精舍金石跋尾》中此志跋文及此志拓印本见示)云:

魏前二年十二月中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异,爰命史官,赐姓贺屯氏,时推姓首, 〔实〕主宗祀。

此志文中“时推姓首,实主宗祀”之语最关重要,盖宇文泰之赐姓,原欲恢复鲜卑部落之旧制,故命军人从其所统主将之姓。夫一军之中,既同姓一姓,则同姓之人数必众,不可无一姓首,而姓首即主宗祀之统将也。但姓首不必尽为塞外异族,如《庾子山集》一三《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参考同集一六《周谯国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略云:

公讳逞,本姓陆,吴郡吴人也。曾祖载,为宋王司马,留镇关中,赫连之乱,仗剑魏室,今为河南洛阳人也。高祖(疑误倒)冠军将军营州刺史,吴人有降附者,悉领为别军,自是官帅拥铎,更为吴越之兵,君子习流,别有楼船之阵。

又《周书》三二《陆通附弟逞传》(《北史》六九同)略云:

父政,其母吴人,好食鱼,北土鱼少,政求之,常苦难。后宅侧忽有泉出,而有鱼,遂得以供膳,时人以为孝感所致,因谓其泉为孝鱼泉。通赐姓步六孤氏。

案:陆通、陆逞兄弟之为汉人,确无疑义,且其祖母又为吴人,则亦未与胡族血统混杂。其祖统领降附吴人别为水军,盖清初黄梧、施琅一流人物。然宇文泰赐通以胡姓,专统一军,是以通为降附吴人之姓首,而主塞外鲜卑步陆孤部之宗祀也。据此可以推知,即汉人与塞外鲜卑部落绝无关涉者,亦得赐胡姓,且为主宗祀之姓首。然则李虎虽赐姓大野氏,亦可以与塞外大野部落绝无关涉。近人往往因李唐曾赐姓大野,遂据以推论,疑其本为塞外异族,今既证明其先世不家于武川,而家于南赵郡,则李熙父子(即李初古拔父子)与陆通兄弟又何以相异乎?故关于李唐氏族问题,综合前后二篇之主旨,假设一结论于下:

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于北朝太平真君、南朝元嘉之世,曾参与弘农之战,其后并无移镇及家于武川之事。迨李虎入关,东西分立之局既定,始改赵郡之姓望而为陇西,因李抗父子事迹与其先世类似之故,遂由改托陇西更进一步,而伪称西凉嫡裔。又因宇文氏之故,复诡言家于武川,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

若上所假设者大体不谬,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吾国昔时学者固未尝留意于此,近人虽有撰著,亦与鄙见多所异同,因据与此问题有关之史籍及石刻,约略推论其伪造世系先后演变之历程如此。

(原载一九三三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 loOVgQiXlO9hxj0S5gZV16Ko/uqfeDlq+Y4Ee2nkCpTqgpZ31SN+k+1aRZy0g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