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李卫(1687—1738),字又玠,清江南铜山(故园在今徐州丰县)人。《清史稿》列传八十一有传。

康熙五十六年(1717),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1719),迁户部郎中。世宗即位,于雍正元年(1723)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1724),迁云南布政使,命仍兼管盐务。三年(1725),擢浙江巡抚。四年(1726),命兼理两浙盐政。其间,为救浙江百姓断粮之困,曾上疏建言:“浙江户口繁多,米不敷食。请拨盐政归公银十万,委员赴四川采运减粜,款归司库;有余,以修理城垣。”获准,仅此,即救民无数。又推行“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政策及禁绝私盐,加筑海塘等新政,浙江一省遂安。不久,授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

李卫封疆浙江五年,莅政开敏,令行禁止,察民情,兴文教,量土地,修水利,重治盗,设海防,故而东南安定。后以江南多盗,江苏督、抚皆非缉盗之才,雍正皇帝遂命将江苏的苏、松等七府五州盗案,划归李卫兼领,将吏皆听其节制。在李卫协调、督办之下,苏、松七府五州盗窃大案连连告破,同时,水利、城防等工程也相继竣工。如松江海塘加筑达二千四百余丈,各地未筑者皆仿效海盐旧塘予以增修,石塘之后,附筑土塘,一例高厚,派员修治,这就较为彻底地解决了江、浙一带的海潮倒灌,保住了农桑之业和城乡安定,江、浙两省,皆受其惠。

雍正七年(1729),加兵部尚书。寻复加太子少傅。十年(1732),召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驻节保定,命提督以下并受其节制。十一年(1733),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

李卫在直隶任职六年,莅政一如在浙。日理万机,少有闲暇,唯虑在朝廷,心系百姓,其间曾屡屡奏请审正府、县疆界,赈济饥寒,改定营汛,增置将吏等。

乾隆三年(1738),李卫积劳成疾,乞求解任。高宗(乾隆皇帝)曾遣御医诊视。病逝后,赐祭葬,追谥敏达。

雍正皇帝对李卫的评价是“公勤老干”,曾敕赐巨匾,予以褒扬。李卫去世后,乾隆皇帝颁诏允其“入祀京师贤良祠”。

李卫虽然不是科考进仕,但自幼读书,通晓历史,立身处世,皆合道义。其上雍正帝(少量上乾隆帝)奏折,则多为言之有物之公文。举凡当时人伦风化、国计民生、吏治清浊、天地灾变等事,均可在李卫的奏折里寻到历史实证。

通览李卫奏折,后人得以用李卫的眼睛看世界,用李卫的思考想天下,或云南、浙江、直隶诸地的风物与民情,或巡抚、总督职分内的盐务、民政、水利、海防、治安、教育、祭祀诸劳作,李卫都以当事人的身份,做了尽可能贴近事实的描述。国事家事,条分缕析;政情民情,娓娓道来;一事一折,不枝不蔓;仰视天颜,无所隐晦;陈述公事,不加张扬。因而,读李卫奏折,总有一种促膝谈心的亲近。近三百年的时间障碍,居然被他的平白叙述穿透了。

历史在李卫奏折中变得鲜活。

李卫则借着奏折的描述而获得再生——尽管是在阅读者的心海里——有了话语,进而有了呼吸,李卫活了,雍正皇帝也活了。

李卫奏折,从徐州文化的角度看,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实证。它证明的是:徐州在历史上是出过人才、出过忠臣、出过英雄、出过时代巨人的。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徐州与徐州人又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或推动者,唯有这种密不可分的朝野平衡,才在推进了历史进程的同时,提升了徐州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李卫奏折今存540多件,限于容量,录入本书者,约十之三四。虽非全豹,足见精神。

李卫用实际行动得到百姓的拥戴,得到雍正皇帝的赞许。雍正皇帝说李卫是“实心做事”,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而李卫精神的闪光点,则是疾恶如仇,清正廉洁。如初至浙江巡抚任时,由于养廉银不到位,耗羡不落实,巡抚衙门的运转已经举步维艰。“凡一切日用盘费及两衙门幕宾发号来金,皆臣自备,年共约费八千余两。”甚至衙门里的粮米,都要李卫从老家徐州运去。“八千余两”银子,如今价值几何?衙门断粮,官吏自备,如今谁又做得?此事见雍正五年二月十七日奏折。如此做事,古今能有几人?

另将李卫散见于民间之序、引、碑、记等文案近三十篇,也一并收入此书。读李卫文字,可知务实者与空谈者永远不在一个语境里。因此,本书的文化价值是借助于李卫与帝王的事务交流、思想交流,来实现今人与历史先贤的对话,实现我们时代与历史过往的对接。

编校者 谨识

2016年5月初夏 A5ykALjRbdYBL34c1/D6vXnknQe1lSR6tRoYiZND+RR/qG7vixcv1sHGrVjR3V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