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对PCBA焊点的损伤主要集中在应力敏感封装上,如片式元件和BGA。它可能导致BGA焊点部分或全部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发生在构成BGA焊点的任何界面处,包括焊盘与基材的界面,甚至焊盘下的基材内。即便是部分界面断裂,在产品整个寿命中,最终也会引起BGA电气失效。
较脆的焊点(如Sn-Bi合金)或脆性的界面特别容易发生由冲击而引起的失效。如果BGA靠近PCB的界面为不连续的块状IMC、双层IMC、缺陷性界面(如存在黑盘、可肯达尔空洞等缺陷),如果受到冲击力,出现的最典型的失效形式就是BGA从PCB上脱落。
1.背景
对于某一机顶盒产品,有部分用户反馈有的机顶盒无法开机。经分析发现,其单板上的一颗BGA脱落,脱落的BGA及对应的焊盘如图3-1所示。
图3-1 脱落的BGA及对应的焊盘
2.分析
BGA完全从PCB上脱落是一种比较少见但具有典型性的失效模式。如果发生,通常是在运输过程中从高处跌落导致的。这种失效还通常有特定的设计场景,即BGA上往往黏结有散热器,比较重。
从本案例脱落的BGA来看,大部分焊点从BGA侧IMC根部脆性断开,个别焊点从PCB焊盘下基材处断开,如图3-2和图3-3所示。这两者都属于典型的冲击力作用下的断裂特征,而且BGA上黏结有散热器,场景也符合,因此可以判定为冲击力作用下的断裂。
图3-2 BGA脱落界面位置
图3-3 开裂位置与裂纹界面形貌
进一步放大BGA侧断裂裂纹的形貌,可以看到IMC呈粗大的不连续形貌(图3-4),它会劣化焊点抗剪切应力的能力。
这种IMC的形貌主要与再流焊接的温度曲线有关,一般是因为再流时间过长,通常超过了150s。不连续的IMC在遇到很大的剪切应力作用时会因不连续而逐个被断开,所以良好焊点的界面IMC应是较薄的连续层。
图3-4 BGA侧断裂裂纹的形貌
瞬时弯曲事件在装焊过程中司空见惯,如手工插件、安装螺钉、安装子板、ICT测试、单手拿板等。如同冲击一样,失效典型地发生在互连界面中,通常会导致焊点的部分开裂或完全断裂,其中的部分开裂最终也会演变为完全断裂。
必须清楚一点,凡是PCB经受过弯曲,焊点就可能被损坏。
如图3-5所示,单板D50位号上的BGA测试时发现有20%的失效。此板生产多个批次,失效率一直偏高(超过0.1%)。
图3-5 失效单板顶面元件的布局及失效BGA的位置
组装过程中出现20%以上的失效率,一定属于系统性的问题。对此,首先应进行染色与切片分析。
1.染色分析
一共分析两个失效样品,根据失效焊点的位置与特征把它们标识在焊点位置矩阵方格图上(全开裂焊点采用红色标识,半开裂焊点采用黄色标识),如图3-6所示。从图3-6中可以看到,两个失效样品开裂的焊点具有一致的分布特征——多个焊点区域性分布,这符合应力开裂焊点的位置分布特性。
图3-6 1#失效样品和2#失效样品BGA焊点开裂位置分布图
2.切片分析
(1)焊点断裂位置位于焊点界面(图3-7),为典型的脆性断裂。通常脆性断裂都是过应力导致的,例如PCB的过度弯曲变形。
(2)部分断裂点变形严重(图3-7),表明焊点断裂后经过多次挤压。
图3-7 失效焊点切片图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组装过程中应力源的排查。按照单板的组装流程,对每个工序进行排查,通过验证,确认此板BGA焊点开裂的应力源为手工插件。
失效BGA附近有3个需要人工插入的小型变压器,由于引脚中心距不标准,难以顺利地插入。此工位作业在插件线上完成,插件前,单板上没有安装面板与连接器,单板以长边传送,短边悬空,这样用力插入时,PCB会发生弯曲。多次的插入导致PCB多次的弯曲,这是导致BGA焊点开裂的原因。失效焊点的位置分布与插入时PCB弯曲导致的应力分布完全一致,如图3-8所示。
这个案例具有典型性。在单板的装焊过程中,人工插件、内电路测试(ICT)、装螺钉等都可能导致PCB的多次瞬时弯曲,从而会对应力敏感元器件(焊点)造成损伤。这些操作导致的PCB弯曲变形属于典型的瞬时弯曲。
图3-8 3次插入操作导致BGA焊点开裂或断裂
循环弯曲相比瞬时弯曲,应力的级别比较低,但次数多,更多的是一种拉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失效,裂纹大多数呈现为韧性断裂的特征。
振动的特点是持续小幅度位移,同时频率相对较高(相比于上述其他机械应力)。当BGA靠近振动子系统,如电机、风扇或硬盘驱动器时,振动会对它产生冲击。如果互连系统所承受的应力达到界面断裂点的程度时,可能导致焊点开裂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