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红楼梦》,我几乎想不出还有什么问题比弄清成书过程更重要的了。它关系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思想动机、小说的题材来源和表现内容、作者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以及脂砚斋等批书人的关系、全书是否写完、怎么又成了残稿?现存后四十回文字是谁续的?以及它与原作差别有多大,等等。总之,成书问题与研究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成书过程,以前有人研究过,至今仍有人在研究,也发表过有价值的意见。但我以为如果光从某一方面看问题,比如说小说的楔子或脂评中的某些话、几种早期抄本的差异(研究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而不首先从根本问题入手,进行全面考察和合理推断,不严格鉴别所据材料的可信程度,并合乎情理地解释一些彼此有矛盾的说法,特别是如果考虑问题不能抛开一些久已形成的观念而重新加以审视,恐怕很难接近事实的真相。
的确,有些积久的成见会成为探索成书真相的障碍,犹如前进路上弥漫着的云雾,如果摆脱不开它的影响,就会不知不觉地削减我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必须具有的冷静、客观态度。
这是哪些成见呢?
1.曹雪芹一定经历过贾宝玉式的风月繁华生活,所以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影子或化身;
2.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如果作者太年轻了,生活阅历不够,是写不出来的。所以至少要到30岁以后来写,才有可能;
3.曹雪芹是在北京西郊山村中写这部小说的,所谓“著书黄叶村”,但天不假年,来不及写完就死了;
4.因此,最接近曹雪芹逝世时所整理出来的本子,是作者最后的定本;
5.小说中写的就是将“真事隐去”后的曹氏家史;
6.小说的后四十回书,虽由后人续成,但其中必有雪芹残稿,至少是有若干回目作基础,才得以补写完成的;
7.续书的作者是高鹗。
如此等等我们已很熟悉的说法,若要成为确论,就必须建立在事实亦即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可是它们是否能经得起严格的检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