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戏剧中的“组织行为学”

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常常好奇,一部戏剧从剧本创作到排练公演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同一个演员,在不同的剧组中所呈现的表演状态是那么不同?如果把剧组看成一个组织,这个演员在组织中是如何被“激发潜力”的?导演在剧组中是如何“领导团队”的?剧组中的服装、灯光、道具、音乐等各个部门又是如何被“整合重塑”的?是怎样的“授权决策”平衡了组织中个人创造力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几乎涉及了组织行为学的各个领域。

研究组织属于我的专业领域,我在得到App上有关“组织行为学”的分享中提到,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述组织的规律:激发个体、领导团队、重塑组织,对于剧组的观察,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进行。

演员的自我修养——从“主动性理论”看“激发个体”

“导演不能亲自代替演员演某个角色,必须靠引导激发演员的潜能,来完成对角色的诠释。”演员这份“工作”是典型的通过自我实现来完成的,而导演对演员“解放天性”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激发演员实现更大组织目标的潜能的过程。导演就像一个激励赋能的领导,通过外部训练和内部驱动力的建立,推动演员超常规地演好某一个角色。对演员来说,扮演每一个角色都是探索一片新的领域,从陌生到熟练,完成一次变革式的蜕变。

以上这个过程,需要符合演员的内在渴望,进而使其主动寻求突破。演员在这份工作中,能够获得高度意义感。帕克尔的“主动性理论”说明创造高度意义感有两个边界条件:外部环境的评价体系;获得进步的榜样,或者是努力的阶梯。

这么看来,激发一个演员的潜能或许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解放天性”的练习,训练身体和心力;向榜样学习,发现努力的阶梯;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期待,完成IP形象的塑造。从个体、榜样(他人)、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演员就在这样不断的修炼中,激发出新的可能性。

导演中心制——“领导团队”的精神领袖

一位著名导演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人是很给导演面子的。”人们会因为一个导演相信一部电影。为什么导演那么重要,会成为一个剧组的灵魂人物,让那么多明星和专家都愿意全力支持?其中就藏着“领导力”的奥秘。

在《塞尔达传说》上线前几个月,任天堂总裁突然做出重大调整,把玩家在新手村的时间“从3天改为1天”,对游戏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新的方案需要团队拿出几十倍的战斗力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信念、坚持和沟通等极为关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调整被市场充分认可,这个作品也成就了任天堂的经典IP。背后的原因既是领导者的“睿智果敢”,又是领导者和团队成员的牢固关系与和谐联动:即使领导者临时修改目标,团队依然愿意跟着干,且有能力保证项目成功。所以,领导力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领导者和团队成员的互动品质。

一部戏剧,或者一部电影,投资巨大,涉及众多人和组织,要协调非常多的场景和设备,又要兼顾艺术创作和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所以从一个“导演”所要具备的能力和负责的范围来说,他不亚于一个创业团队的CEO。

甚至,我有一个想法,可以把领导力的观摩课放在剧组来上。

即兴共创——去中心化“重塑组织”

一部戏剧的创作周期需要6~12个月。从建立剧组,演员和幕后团队会聚,到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大家在庆功宴上举杯祝福,互道“江湖再见”,就好像经历了一个组织“起、承、转、合”的完整生命周期。每一个“起”都是一个重塑组织的开始,导演在拿到剧本的阶段,脑海中就开始想最符合剧中角色的演员是谁,这个风格的舞美设计哪个团队最擅长。“先搭班子,再定战略。”班子搭好后,不同的人组织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再借由这种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只要目标不变,带着一些“即兴”的心态,分享控制权,拥抱未知,就会创造无限可能。

你会发现,同样的剧本,不同风格的导演会有不同的质感,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共创过程,每次领导者都在“重塑组织”中产出新的可能性。

一个剧组,就像一个组织行为学的沙盘

导演对于演员个体的激发程度,直接体现在演员的表演状态中。

导演对于幕后各部门的领导水平,也直接体现在演出整体的呈现效果上。

各工种的配合效果所呈现的“演出产品”,也影响着观众的评价。

观众的评价,也会带来票房的奖励或者惩罚。

这就是剧组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合作和外部竞争的运行机制。

人生如戏,一切都是隐喻。

戏如人生,我们以小见大,把庞大组织的行为放在戏剧中可以得到快速反馈,这也许就是“戏剧领导力”这门课的底层逻辑。 iS8AdYdffD5tZ8c+Qi1Z9zf/+S9Gs+O2ADfpwtUOj/RB7yOOwRUmLmbhId7TON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