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战国策·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在谋求利益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顺境和逆境。顺利时,要坚守道德底线和原则,不被一时利益所诱惑;逆境时,对于关乎自身生存发展、切身利益的事物,不应该轻易放弃。
战国时期,各国往来征战不断。一次,燕国派大将军乐毅率领大军攻打齐国,连续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随后,战况逆转,齐将田单大败燕军,想要一举收复之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
然而,占领聊城的燕将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害怕被处死而不敢回国,死守聊城。
田单打了一年多,损兵折将,但聊城依旧岿然不动。此时,齐国谋臣鲁仲连想到了一个办法,给城中的燕将写了一封信,告诉燕将,现今燕国接连败退,国内大乱,上下惶恐,燕王正处在心惊胆战、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与其死守聊城,不如率军回国,救燕国于水火之中。到那时,燕国百姓和燕王都会对他感激涕零。这样,他便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功名。
燕将看到信后,立刻就明白了鲁仲连的意思,他果断放弃聊城,率军回国。
燕将固守聊城,其实违背了当时的形势,不但于他人不利,更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他选择撤兵,反而能将利益最大化。
无论何时何地,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清醒的判断,懂得守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当情况对自己不利,但与切身利益相关时,我们也要努力寻找机会,不断争取。
汉文帝时期,有个人叫淳于意,曾任太仓令,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医术高超,远近闻名。淳于意辞官行医之后,一直在民间医治救助百姓,很多王公大臣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婉言谢绝,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
一次,几个富豪权贵瞅准机会,罗织了一些罪名,使淳于意获罪入狱,最终被判肉刑,要送往京城接受刑罚。
肉刑是针对身体进行的残酷刑罚,一旦执行,对人的生活影响巨大,可以说余生尽毁。淳于意一直行善治人,显然罪不至此,但他一介布衣,无权无势,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开脱,只能被押往京城受刑。
然而,他的女儿淳于缇萦却不甘如此。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淳于缇萦是他最小的女儿。即便身处弱势地位,淳于缇萦也没有失去理智、一蹶不振,反而于逆境中寻找机会,想办法拯救父亲。
在父亲被押解往京城去的时候,她选择跟随前往,寻找时机相救。考虑到官官相护,没办法求助官府,她毅然决然地直接上书给汉文帝。
淳于缇萦在上书中说:“我父亲曾是朝廷的官吏,人民都称赞他奉公廉洁,如今被判刑,要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受刑残废也无法复原,就算他日后有心改过,也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去官府做奴婢,只求替父亲赎罪,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其言辞恳切,句句真情,令人动容。
汉文帝看到上书后,被她的孝心所感动,也意识到肉刑的不合理之处,于是不但免除了淳于意的肉刑,赦免了他,还下令废除了肉刑。
可以看到,淳于缇萦虽然是一个弱女子,身处极端弱势的地位,面对父亲遭受的不公正刑罚,她也没有选择沉默和无奈接受,而是勇敢地采取行动,通过上书的方式为父亲争取最大的利益——不仅使父亲免受肉刑之苦,还推动了法律的变革。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即便是身处弱势,也要积极行动,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地为自己争取利益,而不是坐以待毙,任人宰割。
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找准利益关联,就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
当然,逐利也要分情况。逆境不能忘记切身利益,同样,顺境时也不能谋取无道之利益。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其以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闻名于世。海瑞在任时,历任地方官直至南京右佥都御史等重要职位,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贪腐行为深恶痛绝。
海瑞在浙江淳安做县令时,不仅生活简朴,而且严格律己律人,坚决抵制当时盛行的官场陋习。他曾经因为节省公费开支,以至于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亲自耕种以补充家用。他的母亲过寿,他买了二斤肉来庆祝,竟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足见其清廉程度。
在他调任南直隶巡抚期间,针对当地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的现象,他大力推行改革,打击豪强,平反冤狱,尽力维护小民利益,即便面对上级的压力甚至面临罢黜的风险,也不改初衷。
海瑞去世时,家中除了朝廷发给他的微薄薪水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财富,这种廉洁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因此,海瑞被载入《明史》,人称“海青天”,他的生平事迹也成为明清两代官吏学习的典范。
海瑞置身官场,本有大把机会为自己谋财谋利,但他却恪守底线,从不获取无道之利,彰显了卓越的道德品质,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言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顺境时,不应忘记做人的底线和重要原则;逆境时,对于关乎自身的利益,不能轻易舍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