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把居安思危当空话

“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战国策·楚策四·虞卿谓春申君》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切莫满足于现状,忽视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毕竟,好运不会一直有,好事不能全给你。

楚考烈王晚年的时候,当时的名士虞卿对楚国相国春申君进行了一番劝谏。

他以这句话开头:“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意思是:在安定的时候要考虑到危险,在危险的时候要思虑如何安定。

接着他表明,楚王的年龄很大了,而春申君的封地还没有确定,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历史上,秦孝公给商鞅封商地,但秦惠文王继位后便诛杀商鞅;秦昭襄王封冉子予穰,昭襄王死后,后王一样剥夺了冉子的封地。

因此,他劝告春申君,一定要让封地远离楚国,以避免被新王夺地和诛杀。

人生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眼前一切安稳时,不要耽于享受、放松警惕,而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可能到来的困难和危险提前规划。这样,一旦有突发状况,面对真正的困难,我们才能反应迅速、从容应对,从而避免或者减少损失。

历史上,懂得居安思危道理的名臣将相,大多能够功成身退;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由于体弱多病,张良不曾单独领兵,他作为谋臣跟在刘邦身边,为刘邦出谋划策。

刘邦要攻打峣关(今陕西商洛市省商州区西北)。峣关作为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秦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对此,张良建议以钱财贿赂峣关的守将,再趁机歼灭。刘邦依言照做,一举大败秦军,率先进入关中。

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杀局,张良一方面力劝刘邦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另一方面,私下疏通项羽的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攻打彭城时因得意忘形,指挥不当,几十万大军被项羽重挫,几乎全军覆没。

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建议一面派人策反项羽手下大将英布,一面派人联络早有反项羽之心的彭越,同时再派韩信迂回包抄楚军。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由此,一个内外联合攻打项羽的军事联盟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正是凭借张良一系列的出色谋略,刘邦最终赢得了楚汉之争,建立了大汉王朝。张良也因此被册封为留侯。

按理说,此时的张良可谓要名有名、要权有权,人生得意、风光无限。然而,张良在刘邦登基后,却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贪图享乐,而是敏锐地感知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他深知,功臣在政权稳固后往往会遭到猜忌,从而难以善终。他不但拒绝了刘邦授予的相国之位,推荐萧何出任相国,而且毅然决然地向刘邦提出辞官,远离政治和朝堂。

在张良辞官之后,已经坐稳江山的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开始对部分功臣进行打压,削减他们的权力,后来甚至大杀功臣。

张良正因为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早早退隐,才得以保全自身,死后被赐谥号文成。

与之相反,与其并列“汉初三杰”的名臣韩信,却落了一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同样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在楚汉之争中,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且数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

蒲坂之战中,韩信以声东击西之计拿下魏国都城安邑;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潍水之战中,韩信水淹齐楚联军,斩杀楚将龙且;垓下之战中,韩信布五军阵诱敌,击破项羽大军,最终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下。

正所谓功高震主,韩信的强大实力和军中威望,在刘邦打天下时是其手中的一柄利剑,而当刘邦称帝后,韩信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而在刘邦统一全国后,韩信没认清眼前的局势,屡次上奏请求刘邦封自己为王,这更加重了刘邦的疑忌。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韩信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此后不久,在吕后等人的策划下,韩信被杀死于长乐宫,他死后还被诛三族。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如果居高位时的韩信也选择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他的命运是否会不一样?

然而,历史无法重演,过去的已经过去。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以史为鉴,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唯有时刻拥有危机感,你才能对即将到来的挫折和考验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在遭遇危机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如果你沉迷于暂时的欢乐和安逸中,止步不前,将逐渐落后,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DL/Dl1CXO+paCOnVPdOw8U1xyKUqHpnVXdaOLW4cbiL91KYmIfUkMoCxd0Fznx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