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事不密则成害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战国策·齐策三·楚王死》

计划做一件事时,除了必要的准备和行动,还要懂得保密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往往在事情即将成功之际,一个小小的消息泄露,就会招致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楚怀王死的时候,他的太子还在齐国当人质。于是,苏秦建议齐相孟尝君扣下楚国太子,以此要求楚国割让土地。

然而,孟尝君却担心楚国另立新君,自己落得不义之名。苏秦不以为然,告诉他:计谋泄露就不会成功,遇事不决则难以成功。

这句话让孟尝君意识到,犹豫不决只会错失良机,计谋泄露将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必须当机立断,果断行动,占得先机。

于是,孟尝君听从苏秦的建议,扣下楚国太子,同时派苏秦去楚国游说。

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孟尝君犹豫不决、拖延时日,导致齐国要扣留楚国太子的消息泄露,那么齐国不仅会背负骂名,还可能引发齐楚大战,这就是保密的重要性。面对一些重大的事件,如果不懂得保守秘密,就容易被对手抢占先机,或者被对手从中作梗,遭受失败。

事实上,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失败,就是不懂得保密的重要性。在成功的关键环节,重要信息遭到泄露,从而给了对手可乘之机,或者被对方找到漏洞,导致前期的努力全部白费,最终功亏一篑。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统一匈奴各部,逐渐强盛。楚汉相争时,双方均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冒顿单于率精兵四十万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达七日之久。虽最终得以突围,但西汉王朝此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实行“和亲”政策,并且每年向匈奴送去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以换取边境安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决定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大臣王恢的建议,精心策划了一次针对匈奴主力的诱敌深入歼灭战,决心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汉武帝一边派遣精兵三十万,命令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附近的山谷中;另一边,命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领三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从而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一切布置就绪之后,汉武帝便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深入。

聂壹是马邑地区的大商人,以出塞经商为名,匈奴人都认识他。他借做买卖的由头,见到了匈奴军臣单于。

聂壹假意对军臣单于说,他手下有数百人,可以斩杀马邑县令,举城投降匈奴,到时候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去接应,以防汉军增援。

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于是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再出兵。

随后,聂壹便返回马邑,与县令密谋对策。最终,他们杀死了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成县令的头颅,欺骗了匈奴使者。

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不再怀疑,率领大军直奔马邑方向。

眼看一场胜利志在必得,只等匈奴大军进入伏击圈,汉军便可全歼匈奴主力。

然而,看似万全的计划却遭到了泄露。

就在匈奴军队行进至马邑附近时,匈奴士兵抓到了一个雁门尉史。该尉史本是负责联络和诱敌深入的,被匈奴抓住后,因害怕受辱,他便向军臣单于泄露了汉军的伏击计划。

听闻消息后,军臣单于大惊道:“几为汉所卖!”于是,他立刻下令撤军。

而这边,王恢、李息率领的三万大军已出代郡,却等来了匈奴退兵的消息,只好返回。韩安国等率领的大军在马邑境内埋伏,好几天不见动静,只好改变原先的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匈奴早已不见踪影。

至此,三十万汉军无功而返,伏击行动宣告失败。

得知消息的汉武帝怒火中烧,将王恢投入监狱,王恢最终畏罪自杀。汉武帝想要一举歼灭匈奴的计划也由此泡汤。

做事不密则成害。一次小小的泄密就影响了整个战斗的走势,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由此可见,保密工作有多重要。

保密,一方面是保护自己的核心优势,如实力、想法、计划等,不被对手提前获知或被居心不良者利用,从而招致自己的失利;另一方面,也能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毕竟,高调张扬容易遭人记恨,行事低调谨慎,反而能不引人注意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tKgUOnGifwdytJZmpJs3dhdOmDjfbBLdBPmbH6bWQ3FxDZkVZ1E/ceG48+v2wm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