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看人不如看“群”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

——《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人人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但实际运用起来,却往往不跟随自己的理智,凭借情感做判断。只要他人将形象加以伪装,就不能正确认清他人的真实面目。

世界上的确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贤人。他们处在污泥之中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环境的限制、条件的要求。真正的贤人是不会跟着别人在污泥中打滚的,他们会选择志同道合者。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经历非常传奇的政治家,名叫淳于髡。他出身赘婿,是稷下学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某天,淳于髡为齐宣王推荐了七个人才。齐宣王有些疑惑,这世上的人才有这么多了吗?居然一天就能遇见七个?于是,他对淳于髡说:“我听说,在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就已经算是贤士们并肩而立的程度了。如果百代之中出现一位圣人,人们就会说圣人接踵而至。你今天一早,就推荐了七位贤士,这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淳于髡马上反驳齐宣王:“您说得不对,具有相同羽翼的鸟儿会聚集在一起生活,爪子相同的兽类会在一起行走。如果去那些地势较低、环境潮湿的地方采集柴胡、桔梗,世世代代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采集不到一两。如果去梁父山北坡这样的地方去采集,那就可以用车来装。世上的万物有其分类,而我淳于髡就是贤士这类人。如果君王让我寻找贤士,那就如同从黄河当中取水、用燧石生火一样容易。我要推荐给君王的贤士,又何止七人?”

淳于髡的这番话或许有自吹自擂之嫌,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你想要找水,那就去海洋;如果你想要找石头,那就去高山;如果你想要找人才,那就先找来一个人才要他引荐。与人才交往的或许并不都是人才,但总比普通人身边的要多。

想要看清一个人的品行、才能是否如他所表现的一样,也可以通过他身边的人来判断。如果一个人品行高洁,那他身处品行较差的圈子里时,自然不会如鱼得水。当我们要对一个人的品行下判断的时候,根据他身边的人来决定会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在古代,考察制度不够严密,判断官员是否称职的时候,往往需要有一些技巧。观察其身边的朋友,就是一个可靠的办法。明朝有一位名叫颜之介的官员,就是这样为自己选择下属的。

颜之介手下有两名负责文书工作的小吏,一个叫文涛,另一个叫宋如贵。两人平日里的表现不相上下,也没有出过什么纰漏、差错。后来,颜之介被提拔为知府,举荐下一任县令的任务就落在他的头上。

颜之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最后推荐了文涛做新任县令。文涛上任后,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人人爱戴。因为文涛的出色表现,人人都称赞颜之介眼光出色。

一次,有朋友问他为什么选择文涛而不是宋如贵,颜之介回答说:“两人的能力都不错,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宋如贵身边的都是些酒肉朋友,文涛来往的都是品德高尚的文士。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所以,我推荐了文涛。”

颜之介的办法非常有效。身份高低,学识深浅,财富多寡,都不能决定一个人品行的好坏,而从一个人交往的圈子却能分辨出来。观察宋如贵的时候,他给出的回答也不是宋如贵朋友品行的好坏,而是说“酒肉朋友”。

酒肉朋友意味着不是真正的朋友,只是出于某种利益才在一起。宋如贵整天与这样的人来往,要么识人不明,要么他也不在乎与酒肉朋友在一起,有些薄情寡义。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他不是合格的人选。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打开去寻找那份真实。但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机会,也不想在这样的事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他的朋友与我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对我们是不设防的。因此,做一个粗略的判断,了解他的圈子和朋友可能是最快、最准确的办法。 iqdehgYUZ8safa5tL8eTVuTjU82Gtmrxm7oLhmTmu45uTBNCVppGQGolXI3zXX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