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人杰地灵,崇文重教,曾有籍山书院、春谷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成立春谷学堂、养正学堂、茧桑学堂、求是学堂等新式学校,并设立教育会。汪友农的母校南陵中学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39年,正好是他出生的那一年。
这年春天,南陵县召开抗敌委员会,提议创办一所县级初级中学,得到各界人士赞成。同年秋天,学校正式开学,共招收学生百余名,校址设在大花山下蒲塘曹村。1940年,南陵县城遭敌机轰炸,学校被迫解散。次年,应当地人士要求,学校恢复并迁往张村,此时师资力量增强,学校发展较快,班级增至7个,男女学生近400名。1944年,日寇入侵南陵县城,学校的教学设备迁往泾县肖村继续办学,规模略小。抗战胜利后,南陵中学于1946年迁回县城,将西门外张氏祠堂作为校址。次年7月,学校迁至县城南门,此即后来所称南陵中学老校区。1949年,由南陵中学校长陈英笙主持将县内三所中学合并,取名为“皖南区南陵中学”;后又改名南陵县第一中学。
2016 年秋,笔者在南陵寻访汪友农先生事迹,找到这所他学习生活过六年的学校,但看到的却是“南陵县春谷中学”的校牌。南陵中学已迁往东部新城区,傍依宽阔的太白大道,现名“安徽省南陵中学”。学校校名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校园崭新敞亮,建筑富丽堂皇,已无旧踪可寻。
1955 年秋天,汪友农高小毕业后考入南陵中学。他在《我的自愿—画画》一文中写道:“一九五五年我考进了南中,在戴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画画技能提高很快。平时一有空我就练习画。那时候,我们学校办了一个《前进报》,差不多每版都有我的插图。老师和同学们都赞扬我,学校还表扬我是《前进报》的积极工作者。”戴老师应该是他绘画的第一位正式启蒙老师。
汪友农提到的“戴老师”指的是戴维祥先生。他在评《戴维祥画集》时写道:“我和戴维祥先生是同乡同学。50年代我们同在南陵中学读书。他高我两届。我上初中时他已读初三了。记得那时他是学校墙报美术编辑,每期刊头和插图基本由他包揽,快毕业时他把这个美差移交给了我。”
担任墙报美术编辑之后,汪友农曾有连续20天画壁画的经历。那应该是1958年的秋天。他在《我的思想总结—壁画廿天》一文中写道:“在秋深的季节里,农村是很忙的:一方面要抢收晚秋作物,另一方面要进行深耕。为了帮助农民伯伯,为了把我们锻炼成为一个真正的红透专深的劳动者,县委号召我们停课廿天下乡突击生产。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后来学校又有一个通知:美术组同学留校画壁画。这个通知好似一盆冷冰冰的水浇在我滚热的心上。我的一股劲儿,就像一个好皮球被什么东西戳通了一样,立刻瘪掉了!”
汪友农热爱绘画,甚至到了嗜画如命的程度,他为什么会对画壁画的任务产生抗拒心理呢?因为那是在如火如荼的“大跃进”的年代,人人以参加一线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为荣,同学们都下乡参加突击生产,把他留下来做二线工作,他“尝到愿望没有达到的滋味了”。
美术组当天下午开始工作。汪友农和柯日新一个小组,任务是粉墙。这时,南陵县教育界生产野战团全体指战员在南陵中学集合。当他们背着紧绷绷的背包准备出发时,汪友农的刷把不由自主地停下了。他呆呆地望着离开学校奔向农村生产的身影,“擦了擦潮湿的眼睛,再也没有劲刷墙了”。
他们画的第一幅画在初三教室侧面,内容是“共产主义的洪流要冲掉一切顽石!”他与柯日新一共花了四天才画好。戴老师检查后说:“画得可以,就是速度太慢了!”戴老师知道他想下乡去,收工后把他叫去,向他说明画壁画的意义和作用。
汪友农在文章中描述自己随后的思想活动:“晚上我像一捆柴禾一样不声不响地倒在床上。那些生气勃勃的在田野上劳动的同学们的景象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上弦的月亮斜挂在天上,无私地照着大地,村庄、树木、小桥、流水,还有那一片平坦的田野都蒙上了一层白罗纱。同学们热情地劳动着,空气中荡漾着清脆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声,幽静的月夜,显得更加生动、美丽!我仿佛听到班上支书张一正在喊大家加油;我仿佛听到刘金铠用诗句在描写这农村田野美丽的月夜;我仿佛听到许孝昌用笑话把大家引得哄堂大笑……同学们多么乐观啊!劳动起来干劲又是多么的大啊!可是我呢?我在学校里没有拿出干劲,受了批评。我想:‘速度太慢了!’这句话要是给同学们听到了,多么难堪呀!我难过了。我下定了决心,从明天起要开始好好地工作。”
也许是下定了决心,也许是技术更成熟,汪友农的速度果真越来越快。第二幅“东风吼,意气发,红旗遍地插”只用了一天半时间。“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粒粒皆辛苦”“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心交给党”和“青年们努力争取达到劳卫制”等,也很快画完,再也没有一幅画要花上四天时间。
操场后的那幅壁画是最后一幅。戴老师说:“这幅比较难画,人的姿势放大了画在墙上,要想准得要花功夫。画壁画的工作马上要结束了,希望你加油,拿出干劲争取在一天半时间内完成。”汪友农想,下乡劳动的同学夜以继日,吃苦耐劳,几天来割稻、打稻,喜报像雪花似的飞向学校,现在是他冲刺的时候了。早晨接了任务后,他拼命干了一上午就将此画完成。
午饭后他告诉戴老师壁画已完成,并请他来检查。戴老师感到很吃惊,检查后满意地说:“好啊!不但速度惊人,画得也非常成功。人的比例准,色彩表现得又夺目!”最后校长来了,也表扬“这一幅画画得很好!”
汪友农还有一次春节出画刊的经历,他在作文《一幅画刊》中有详细交代。
大概在1958年的寒假,返乡小组的同学决定出一期画刊。他们买好了纸,每人分几张纸回家画。汪友农接受了六七张,包括画刊头和里面的标语。大家约定腊月廿七到乡政府集合贴画刊。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一提笔手就冻得痛。汪友农开始有畏难情绪,二哥汪建农主动给他调颜料,舀热水,又用火炉烧火供他取暖。在二哥帮助下他的工作顺利完成了。腊月廿七那天,他带上画一大早跑到乡政府,但一个同学都没有来,找到同学家,同学说他们并没有画画,因为有其他任务。汪友农碰了钉子后很难过,不想出特刊了。这时又是二哥鼓励他把画贴出去,一是做宣传工作,二是向大家祝贺春节。二哥又到学校借绿纸作边,替他和面糊、制刷子。
腊月廿九,天气更冷,东北风吹着窗外的大树发出呼呼的响声,不开门窗都感到有一阵阵刺脸的冷气。弟弟为安替他拿画纸,他捧着面糊碗,两人冒着严寒向乡政府走去。乡政府虽然不远,但突然下起毛毛雨,他们的脸和手被雨打风吹,感到说不出的疼痛。他俩互相勉励着走到乡政府,终于把画贴了出去。
乡政府就在南陵通往芜湖公路的山坡旁,车来人往。汪友农的画刊贴在乡政府屋檐下的墙上,颜色艳丽,过往行人看得很清楚。几天后,汪友农参加社里锄麦劳动,表哥看见了他,微笑着说:“我昨天到乡政府去开会,看到你画的画子,真画得不错!不但我们说好,就连乡干部都说画得很有意思,像服兵役、农业合作化、要消灭四害等,都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大跃进”运动中,南陵中学参加“大战奎湖”,汪友农一面参加劳动,一面为公社画壁画。没有绘画题材,他就在田间收集速写灵感,然后组织成画稿。他说,农民们都非常欢迎他画壁画。他与同学先在黄墓镇画,后来奎湖镇党委也请他们去画了很多。他说:“现在我不但画山水和花鸟,而且也爱画新鲜事物。由于参加实际劳动,更可喜的是我爱画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