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汪家“三先生”

大哥汪为炳的干爹就住在隔壁,他个头矮,孩子们都叫他“矮爸爸”。“矮爸爸”称汪友农“三先生”,因为他在家里男孩中排行第三,唐诗背得好,又会画画,是村里孩子中的佼佼者。汪建农回忆,大概是九岁时,友农画的铁拐李已经惟妙惟肖。

1949 年南陵解放,汪友农的村庄桥头张驻扎了解放军部队,营部办公室就设在他家隔壁。汪友农记得,营部一个叶姓宣传干事会画画,在村子四周墙壁上画了很多宣传画。有一次,叶干事在墙上画解放军战士射击敌人,汪友农看得入了迷,拾起一块瓦片在地上照样儿画起来。叶干事看见高兴地说:“小鬼,你画得不错呀!”并热情地表示以后教他画画,汪友农得此意外收获,心里真比吃了糖还甜呢!

从那以后,汪友农每天放牛回来都要到叶干事那里去玩。叶干事送了他一支水笔,还有很多纸。汪友农在文章中回忆:“他教我画画很有耐心,讲得很详细。解放军在我们村上住了一个多月,我学习了不少东西,就拿枪来说,我不望也能画它十几种。我心里多么喜欢啊!我那时年纪小,不了解画画的重大意义,但是我朦胧地觉得画画并不是一件坏事。”

“画解放军战士应该要画得英俊”,从此在汪家“三先生”心里印下深刻烙印,并对他的美术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50 年6月,汪友农的父亲汪寄清担任无为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员,后调任无为县职工业余学校专职教员。无为县初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月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与南陵县同属一个专区。

1950 年,桥头张村显得特别热闹。南陵当地有玩鱼灯的习俗,那一年的春节,村民们闹得特别欢。

《南陵县志》载: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每夕试灯,为鱼龙曼衍之戏”。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开灯”时要设供桌祭礼,意在驱恶赶魔求平安。当地有民谚“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鱼灯是吉祥、太平和幸福的象征。“收灯”时要在河边烧香祭拜,把所有的灯熄灭。桥头张有几十户人家,是附近最大的村庄,每年正月里都要玩鱼灯。汪建农记得,1950年春节,11岁的友农也加入了玩鱼灯的行列。灯笼由当地老艺人手扎,灯上要绘画,包括眼睛、鱼鳞、鱼尾。由谁来画呢?“矮爸爸”提议让“三先生”来画。八个鱼灯依次排开,最后一个是墨鱼,黑色的,类似戏剧中的丑角,需要滑稽动作配合,“矮爸爸”也让友农来玩。汪建农说:“结果,友农他画得好,玩得也好。”

汪建农回忆,也是在1950年左右,村里的业余剧团要到县城参加文艺会演,定的节目是《小放牛》,演绎一位牧童与邻村姑娘相恋的故事。师傅要找一个小生,最后选定汪友农,而旦角是同村比他大三岁的吴松林,两人都是未脱稚气的业余演员,但一唱一和,张弛有度,该节目获得会演二等奖。

二嫂何愈斌回忆,“三先生”汪友农小时候是村里的孩子王。他们当时玩开火车游戏,前面用一块木板,上面画着火车头,也是友农画的。

大概在1950年下半年,村里办起了小学,汪友农再次进入学校。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小小的汪友农,也加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行列中,参与的方式还是画画。他在文章中回忆:“村上办起了小学,我进了学校,曾用画子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事。特别难忘的是我常常和老师冒着风雪到公路上出黑板报,曾经受到当地乡委的多次表扬。我常常这么想,我应该好好地学画。”

不幸的是,刚刚读了半年小学,他又辍学了。汪友农自述:“10岁因为家境突变,同二哥一起辍学,回家务农。我的任务是砍柴、放牛和养猪。”他10岁那一年应是1949年,但其年表又谓1950年“入读小学,不久家境突变辍学,在家养猪、放牛、砍柴、写诗作画”。与其他材料相印证,“突变”应为11岁即1950年。

所谓“突变”,一是指父亲和大哥去外地工作,二是指土改时家庭成分被划为地主。

汪建农说:“1949年解放时,友农11岁(虚岁),我17岁。我们家原先请了两名长工做田,那时都走了。父亲不久参加革命工作,他是通过老朋友、老战友的介绍去无为的。大哥汪为炳做了半年田,也考上干校走了,后来去泾县工作。这一年我跟老三同时辍学,我当时已经结婚,我说我是学农的,可以种田,你还小,就放牛吧。他就放了两年牛。我种田稻子长得最好。其实友农9岁就帮家里放牛。那时我们家养了六头猪,他除了放牛,下午还打猪草、捡粪。”

1950 年6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由此开始。汪家土改前有约24亩土地,因为是当地拔尖户,被划为地主成分。但土改时平均分配土地,汪家11口人,分了23亩2分地,跟原先基本持平。汪建农自述:“我们家当时在农村比较富有,因为祖父学医,开药店致富,后来又开油坊。土改时,五间下屋分给了贫民,主屋八间加上包厢两间留给我们了。因为祖辈、父辈行善积德,虽然被划为地主,但村民们很友善,分农具时甚至有人主动用稻草把我们家农具盖起来,意思是不应该充公。”

两年半后,汪友农再次回到学校。他曾自述:“13岁时,我再次迈进校园继续读书。因为成绩好,连跳数级。”汪建农回忆,友农13岁时复学,上了正规小学、初小,而且连跳两级到中心小学念五年级。他还记得当时给友农订了儿童画册。友农一直没丢掉画笔,那时学校的画刊都是他主持,村里的宣传栏也是他主持,直到16岁高小毕业。

汪友农痴迷诗画,也热爱劳动。汪建农回忆,他上小学以后,星期天回家见家人种田辛苦,便主动分担家务,上山拾柴。14岁那年秋天,他与同村伙伴上山拾柴,挑四五十斤干柴回家,未料半路突然打摆子(民间对疟疾的称谓),浑身发抖,不能走动,躺倒在路边。同伴回来告诉母亲,其时建农正在田里劳动,母亲就让二嫂何愈斌去接他,二嫂接到他时,友农已经挑着担子一摇一摆地走在路上。 pybyzT35JFmn71pzFQ9sbYGQwopC+WSjuVI9dvRF3Hc7bPNgWp0j2f3szUbjAL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