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汪氏家族寻踪

太平天国时期,皖南一带历经战乱,南陵的文化鼎盛和经济繁荣也因此告一段落。

汪氏祖上原住江北无为县东乡寨子口。清光绪初年,无为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颗粒无收,乡民纷纷外出逃荒。汪友农的曾祖父汪言忠携妻儿老小,挑着箩筐下南陵,在麻桥桥头张村落户。麻桥镇,《南陵县志》载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桥头张村在集镇附近。所以,汪友农履历表“籍贯”栏一直填无为县。

汪友农的二哥汪建农晚年热心寻宗觅祖,探寻本源,他曾多次到无为老家,终于得见民国年间修缮的《汪氏宗族谱》。据该谱记载,无为汪氏来源于徽州,汪氏为徽州大姓望族。无为这一支原来世居歙县城北的云岚山郑家坞,离县城七里路。

汪言忠安居桥头张村后,筚路蓝缕,垦荒造田,辛勤耕种,艰苦度日,从而开辟了南陵汪氏一脉。

汪建农小时候听祖父汪配琳讲,曾祖父汪言忠上过学堂,有文化,曾在地方干过文职差事,也经常帮乡邻写书信。汪建农翻过家里的书箱,记得有一本曾祖父留下的《康熙字典》。他听祖母徐义寿讲,汪言忠身高力大,体质强壮,能搬起几百斤的石磙行走,能肩挑三百斤重担走五十里来回。食量也大,一餐能吃二斤米饭或三斤米粉粑粑。汪言忠初到南陵曾打过短工,农忙时白天帮人收割,夜晚自家割禾,独自拖桶打谷。以此挣钱养家糊口,培养子女读书。他积劳成疾,晚年双目失明,但仍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汪言忠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于民国七年(1918),葬于十里长山头的桃园,墓碑立于民国八年(1919)腊月,碑上刻有“皇清例赠登仕郎”字样。登仕郎在清代是一种散官,正九品下,属名誉性质,没有待遇。汪建农听爷爷讲,家里曾有“皇清例赠登仕郎”文书。

汪言忠娶妻方氏,育子汪配琳,即汪友农祖父。汪配琳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于无为东乡寨子口,卒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享年73岁。其墓碑立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冬。汪言忠生前辛勤耕作,供子读书,并勉子学医治病,悬壶济世。汪配琳早年曾入学堂读书,后拜师学习中医,白天随师上门诊病,晚间攻读医书,学用结合,医术渐长。出师后独自行医,又开药店,行医售药,家境也逐渐富裕。

汪配琳娶妻徐义寿,育有两子—汪命嵩与汪命寿。大约民国八年,汪家遭受一场无妄之灾,长子汪命嵩婚后十八天突患急病暴卒。汪配琳身为医生,眼看长子不治身亡,精神受到巨大打击。次子汪命寿其时年仅八岁,汪配琳关闭药店,与人合股经营油坊。由于讲信誉,重人缘,油坊生意逐渐红火,汪家家境更为殷实。汪配琳晚年重操旧业,行医积善,但很少出门诊病,只在家中给人看病,只开处方,由患者自行取药,自己分文不取。他自行研制了一种中草药方—末药,专治小孩感冒、咳嗽、发热,药到病除,疗效独特,还自制了专治皮肤病的药膏。他擅长治小儿科及妇科病,方圆数十里乡民不少人请他看过病,他因此广受乡邻褒扬。

汪配琳次子命寿,学名汪寄清,即汪友农父亲。汪寄清于1911年6月24日出生于南陵县麻桥桥头张村,自幼受到长辈宠爱。他就读私塾十余年,不善言语,但聪敏好学,是私学堂中的佼佼者。

汪友农在《一生痴迷诗与画》一文中回忆:“我的父亲汪寄清,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教师和校长,他酷爱诗词书画,曾题写家训:‘诚实继世久,诗画传家长。’他的床头书有一联:‘千愁三杯了,万虑一睡休。’家父谦和而仗义,当年结交了很多诗画朋友,多年后我曾画了一幅画并赋诗一首,满是儿时的记忆:‘书楼天窗月色近,客房地榻茶香远;厅院雅集高士多,醉后人人是诗仙。’”他的诗歌天赋,应是得自父亲的遗传。

汪寄清青年时期任过附近村庄私学老师及校长,也协助父亲做过油坊生意。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接受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参加过在无为县召开的皖中“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曾担负国民政府的乡镇工作,当过南陵龙泉乡副乡长,解放前夕并曾任乡戡乱委员会主席,这些职务,后来让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打击。

汪寄清与潘效安的关系值得一提。潘效安1931年随家从无为县迁居南陵县桂桥镇,以教私塾为业,是汪寄清在邻村私塾学堂教书时的同事。他俩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经常一起交流学问,畅谈人生理想。1938年底,新四军三支队开进南陵、繁昌、铜陵边境地区,其五团驻防南陵八都何,在新四军民运工作队的宣传动员下,潘效安加入共产党组织,并担任南陵中心县委第四区(在桂镇桥)区委书记。中共地下组织和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在当地组织发动群众,成立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和猎户队等各类组织,受潘效安影响,汪寄清表面上担负国民政府的乡镇工作,实际上积极为中共地下组织服务,曾将潘效安安排在自己家中吃住。还有,朱合喜、王安保、王龙飞、周述坤等人表面上是长工,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地下干部,也吃住在汪家。他们白天种田、碾米,晚上开展地下活动。朱合喜20世纪50年代曾任上海市卢湾区委书记。

1947 年,中共地下组织成员汪命华因叛徒告密被捕,汪寄清不顾个人安危将其保释出狱。他还多次筹集军粮护送到游击队和江北解放区。1948年冬,中共地下组织通知汪寄清到无为县黄村参加皖中“参议会”,了解南陵国民党统治的地方行政机构、军警和反动势力,要求当地民主人士为解放军渡江行动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当年底,汪寄清将家中两万斤粮食开仓捐出,一部分运去支援江北解放军部队,一部分接济当地百余户穷苦百姓。解放军渡江前夕,先遣小分队和汪寄清一道回到南陵。小分队吃住都在汪家。他们侦察地形路线和敌军布防情况,以作渡江部队接应。

参加皖中“参议会”及解放军渡江先遣队,可被视作“解放前”参加工作。据汪友农夫人韩振清回忆,汪寄清晚年从安徽省图书馆退休时,有人劝他递送报告申请按离休处理。离休与退休在生活待遇、医疗保险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但汪寄清不为所动。

1949 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22日,南陵解放,汪家的历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U7m9CPtp+Jdufwhd/uFmjJnrjhGpLvXckfaIRWqZkmL+g5PIP6PV6sC5hI0S+A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