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李清照式词人
——丁宁

1959 年,汪寄清从黄山管理处调省城合肥,在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从与自然打交道变为与古人打交道。他个性沉静内敛,颇有书生意气,相对于在黄山整天迎来送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适合省图书馆的这份工作。他在此整理了大量古籍善本,对诗词、书画、碑帖也深有研究。汪友农寒暑假期往省城看望父亲,得以饱览书籍,遍观古代名画,也从师造化进入师古人的境界。正是这时候,汪友农认识了著名女词人丁宁。

汪寄清晚丁宁6年调入安徽省图书馆,年龄则小丁宁9岁,他尊称丁宁为“丁老”。由于志趣相投,又是隔壁邻居,他们很快由同事而成为朋友。他们住在逍遥津公园西侧原省图书馆古籍部前一排草屋平房中,后来这里建成楼房,即公园新村。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初,汪寄清向汪友农介绍丁宁,要他拜师学习诗词。丁宁风趣地说:“我们两家隔着芦席墙,大声说话彼此能听到,不拆墙也是一家人。”

汪友农在《逍遥津畔师恩重—追忆30年前我与词人丁宁老师的忘年之交》一文中写道:“丁宁老师与外界很少交往。早年夏承焘和龙榆生对她的诗词就很推崇,赞她为李清照式词人。夏承焘曾向她索旧词稿,她却巧妙地写词谢绝了。安徽师范大学宛敏灏教授约她谈诗词,也被她婉言推辞。很多人找上门想拜她为师都被拒之门外,我当然也不敢提出要求做她的学生。”

汪友农还写道:“我尊敬丁宁老师,因为她有高尚的人品和渊博的学问。解放初,她曾把扬州的房屋和家产全部捐献给扬州市图书馆。1953年春,她来到安徽省图书馆负责古籍部工作,她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家,馆藏缺书她就把自己珍藏的古籍善本献出加以补充。库藏古籍善本约30万册,全装在她脑子里,谁来查阅资料,她都能熟练地从书架上取出,甚至能翻出读者需要的页面并帮助解释,赢得‘活目录’‘活词典’的尊称。她孤身一人,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视公家书胜过自己的生命。为了不让库房有老鼠啃书,她特地养了几只猫。”

丁宁养猫颇富传奇色彩。王开遂在《词人丁宁的〈自挽联〉》一文中说:“先生爱猫,遐迩闻名,与来客(尤其是生客)闲话,‘唯有狸奴作伴’几乎是必有的话题。需要指出:先生养猫,不无‘慰我寂寥’之意,然而更为重要的目的却是‘赖它勤护五车书’。先生早年曾经喂养过一只波斯猫,乖巧之极,后来不知怎地死去了。先生每一念及,总是不胜唏嘘。我将此事记在心上,很费了一番周折,弄来一只品相上乘的波斯猫,送给了先生。先生见到后,十分欣喜,立即给它取名为‘小明’。—这当然是由于这猫的两只眼睛颜色不同,一浅黄,一淡绿,被识者称作‘日月眼’的缘故。后来某次先生重病,疏于对猫儿的看顾,以致小明被人趁机盗走,先生为之不怡者多日。”

1978 年冬天,丁宁还曾对来访的石楠讲起“大黄捕鱼”的故事:一天夜里,她正似睡非睡,突然感觉蚊帐在动。她拉亮灯,撩开帐门,大黄就蹲在床前,面前躺着一条足有一斤重的鲫鱼,它一只脚压着鱼身,鱼尾巴还在不停地拍打着地面。丁宁眼睛一下潮湿了,一把抱起大黄,把鱼放进一只木桶里用水养着。大黄从她怀里溜下来跑出去,那晚它一连捕回来三条鱼,竟然还知道把鱼放进桶里,不再来叫她。要知道,那正是困难时期,一条鱼就可以救活一条命,丁宁不敢独享,很多邻人都吃过大黄捕的鱼。

韩振清也向笔者提起过丁宁的猫。1978年春天,她送汪寄清去合肥,曾见过丁宁家有七八只猫。汪寄清借过丁宁家一张桌子,那本是她家猫吃食的地方,韩振清清洗这张桌子花了很长时间。

有一次丁宁生病,每天下午发高烧,十分痛苦。汪友农从父亲来信中得悉此事,当即赶去合肥探视,询问病情。丁宁定时发烧,医院未查出病因,汪友农通过观察,发现她肝火很旺,担心造血功能出了问题,建议她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果不出所料,丁宁通过检查发现肝肿大三指,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汪友农告诉她不要吃药,药有副作用对肝不利。他向丁宁建议:一、精神要愉快,如有来人您不想见的就婉言谢绝,怒伤肝,千万不要发火。二、营养要保证,每天吃一个鸡蛋、二两瘦肉,喝点猪肝汤。三、不能整天待在阴湿的北边卧室,要多在朝南有阳光的客厅里活动,有空搓手甩脚。

汪友农回南陵后不过几天又返合肥,给她带去30斤粮票和2斤麻油,还有补血的红糖和大枣,要她少吃辛辣,控制油荤食品。丁宁虽未吃药,但一月余病就好多了。再见到汪友农,她伸出大拇指:“老三你真神了!”

丁宁请汪友农代找一位帮工来照顾自己,他赶快回南陵张罗此事。不久丁宁来函叫停:“友农同志:您好!前托代找帮工之事,现已作罢。请不必再带人来,千万!千万!”并称“我病已转好,请放心”。

此函写于1977年2月19日,大年初二。前一天汪友农专程赴合肥看望丁宁并向她拜年。

汪友农生前存有一份致丁宁函的底稿,写于1979年6月25日,他对丁宁的健康状况甚为关注:“眼的白内障可退了?现在可请医生在看?”又说:“筋骨痛可好了?毒梅雨季节来临了,要注意多保重!”

汪友农的中医医术,有家学渊源,也有自学成果。他曾在回忆文章中说:“我祖父是老中医,留下很多手抄本医书,下放农村晚上无事干,我就翻着看看。”祖父留存下的医书多毁于“文革”,这批书他此前多有接触,受益匪浅。而他“下放农村”翻看的,是这批书中的幸存者。 VCoGe5+91YguQjCKk0hDm7hsgx1m1F9dG2uMsRDUDL1gf7Gw21mP/UKgpYfB5y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