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哺育》问世前后

如果没有“《山区新华书店》风波”,汪友农或许会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964 年秋天,汪友农创作了一首题为《山区新华书店》的诗:

山区新华书店,

没有固定地点,

千山岩石当柜台,

万缕彩云作门面,

若问书店有多大,

请看那群峰起伏连绵。

山区新华书店,

没有固定地点,

《地质学》摆到钻探机边,

《嫁接法》送进果树园,

村上贫农年纪大,

新书搬到家任他选;

《愚公移山》人人读,

不信请看那山腰页页梯田……

山区新华书店,

没有固定地点,

若问地点在哪儿?

地点嘛在流动售书员双肩。

此诗颇具浪漫主义气息,虽然贴有时代标签,仍带有个人经验和切身体会,他自己也感到满意。趁去合肥探望父亲之机,他将此诗呈请著名词人丁宁 指正,丁宁读后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他投寄至国家级报刊发表。于是他把这首诗寄给《人民日报》,不料此事在南陵新华书店引起轩然大波。

《人民日报》文学艺术副刊部收到这首诗歌后,于10月6日致函南陵新华书店党支部负责人:“本报收到读者汪友农寄来稿件一件,作者通讯处是‘南陵新华书店’。根据来稿内容,是可以发表的;但我们对他情况不了解,请你们协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政治情况,以及目前政治上一般表现如何等。希望能尽快答复我们。复信上请注明这封信后面的发文号码。”此函盖有《人民日报》文艺副刊部公章,发文号码:查(茂)字0239号,社址:北京王府井大街117号。

不料,南陵新华书店某负责人以汪友农家庭出身地主为由,阻止此诗在《人民日报》刊登。汪友农后来在纪念丁宁的文章中写道:“《人民日报》来函政审,就是他以我家庭出身不好为由,阻止了我的诗歌刊登。我知道内情后,感到孤独无助、前途渺茫。我对丁宁老师说:‘我不该出身于这个家庭,我再也不写诗了。’她听后,面对我家大声喊道:‘老汪,快过来一下!’家父来到她家,她动情地说:‘从今天起把老三(我在家男孩中排行第三)交给我,称呼我姥姥(姑姑)吧。’她当时送给我《郑板桥诗全集》、《王右丞集》、《施注苏诗》十二卷和一幅于立群手书。”

汪友农赌气说“我再也不写诗了”,说明此事对他的打击确实很大。从另一方面看,汪友农一生视诗与画是两大爱好,二者在他的心中有时融洽,有时矛盾,“我再也不写诗了”可能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那段时间他又把兴趣转移到最为喜爱的绘画上。

1965 年,汪友农创作了一幅中国画《哺育》,内容是山区妇女劳动间歇给孩子喂奶,还不忘读《共产党宣言》。孩子在怀中十分安静,妇女阅读非常专注,画面温馨而有时代气息。11月4日,芜湖专区文联收到此画后来函:“友农同志:你所创作的《哺育》,希能在最近来芜加工,完成这一作品。我们已于昨天下午由电话通知南陵文教局,转知你们单位,给你三至五天的时间,前来芜专文联,将这一作品完成。”

这一信函,汪友农一直保存着,并注:“此系省五老画家之一张贞一 同志亲笔。”张贞一时任芜湖专区文联专业画家,他看中此画,以文联名义给汪友农写信,请他在自己家中住了一个星期,认真修改作品直到成稿。汪友农回忆:“张贞一先生十分欣赏我,收我为入室弟子。”

此画得风气之先,当时的芜湖地委书记耿万青对其立意构思很感兴趣,指示芜湖铁画工艺厂加工成铁画,预作为礼品推出国门。芜湖铁画兴起于清代康熙年间,由铁工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汤鹏从国画中受到启迪而创造出铁画,自成一格,享誉四海,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

1965 年,芜湖地区举办美术作品巡回展览,在南陵弋江镇展出时汪友农曾前往观看,他看到自己这幅四尺全开的国画《哺育》,与张贞一先生的一幅山水大画并立挂在展厅正前方,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趣的是,他在《一生痴迷诗与画》中,称此画中妇女所读为“毛选”“老三篇”之《愚公移山》。而最早的《哺育》,妇女手捧《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写于战争年代,“文革”时被称为“老三篇”。

韩振清称,《哺育》成稿送芜湖铁画厂后再未取回,现存的这幅图很可能是初稿。意即初稿中的《共产党宣言》成稿时被改为《愚公移山》。1965年10月21日,汪友农与韩振清合作,在《芜湖日报》发表《〈愚公移山〉揣胸前》一诗:

《愚公移山》揣胸前,

赶牛扛犁登山巅,

梯田开到云上面。

云上面,

新愚公就是众社员。

此诗可以看作《哺育》的注脚。

但是《哺育》生不逢时,南陵新华书店对汪友农的画和诗开展批判,说他画的《哺育》有宣扬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他因向《人民日报》投寄《山区新华书店》一诗,也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围攻。耿万青等人泥菩萨过江,自然也无暇顾及一幅国画,《哺育》打制铁画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汪友农一直将《哺育》底稿保存在身边。历时半个世纪,屡经迁徙,此画边缘已经破损,但主体部分仍然完好。他将其重新装裱,并以草书大字题词:“‘文革’期间,张贞一见此作品,收吾为入室弟子。甲午丁丑月友农于莲花山畔。”

2016 年,此画被收入《中国近现代名画家画集—汪友农》,是笔者所见汪友农最早的作品。2016年6月、10月,2017年4月,“梦回新安—汪友农中国画艺术展”分别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合肥亚明艺术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哺育》和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重任在肩》《稻是队里的》,观众中年龄稍大者都说非常眼熟。这些观众都是美术爱好者甚至是业内名流,可见当年这几幅画作影响之大,甚至对很多人起到了美术启蒙的作用。《稻是队里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2KJRK1qwsQfUiA+z/H3B7kEmU2ETAXxDHm5aouwbLC0CzfIW7utjbbSRRmJEo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