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胆囊癌、胆管癌:为何近几年发病率增加

胆囊癌、胆管癌知多少

胆囊癌是怎么产生的?胆囊癌患者有哪些症状?胆囊癌的发生和胆结石、胆囊炎有什么关系?胆管癌是不是由于胆结石梗阻在胆管导致的?……关于胆囊癌、胆管癌,大家一定有很多的疑问,我们首先给大家讲一讲胆囊癌、胆管癌的发病情况。

胆囊癌、胆管癌是起源于胆囊和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胆道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胆囊癌和胆管癌,其中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占胆道系统肿瘤的80%~95%,在整个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第6位,好发于60岁以上女性。

胆管癌则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者发病数约为1∶3,其中肝内胆管癌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脏第二大肿瘤,多好发于50~70岁男性。

两种疾病恶性度都很高,隐匿性很强,发病无特异性症状,多数发现时已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间,因此被称为肿瘤界的“无声杀手”,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均仅为5%。

胆囊癌、胆管癌发病率攀升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胆囊癌新发115949例,其中男性41062例,女性74887例;死亡84695例,其中男性30265例,女性54430例,均居消化系统肿瘤第6位(图2)。2020年我国胆囊癌新发数量为28923例,占全球的24.9%,其中,中晚期占比高达80%。全国大约每10万人中就有6.8人患胆囊癌,疾病进展异常凶险。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胆囊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5%,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个月。也就是说,一个进展期的胆囊癌患者从确诊到最后死亡,活过5年的可谓是寥寥无几,多数患者1年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转移。

图2 2020年全球胆囊癌患者不同年龄及性别发病、死亡情况

数据来源:单天昊,安澜,徐梦圆,等.2020年全球肝癌和胆囊癌发病死亡分析[J].肝癌电子杂志,2022,9(4):46-51.

根据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2010—2017年的6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的调查显示,就地域分布而言,34.973%的患者来自中部地区,11.447%的患者来自东北地区,31.969%的患者来自东部地区,21.611%的患者来自西部地区。2010—2017年间,6159例患者在42所医院的年均诊断与治疗数为(18.3±4.5)例,且呈逐年升高趋势,也就意味着胆囊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胆管癌是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常见肿瘤,在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占比10%~20%。近20年,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且该病尤其“偏爱”亚洲人。据报道,胆管癌高发区的日本男性患者死亡率已由1972年的3.3/10万升至1992年的5.3/10万,女性由3.5/10万升至5.3/10万;瑞典、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的死亡率亦有所升高。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也是胆管癌发病人数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据《2018中国癌症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化道肿瘤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其中胆管癌的占比为3%,每年约有4万人确诊胆管癌。

不仅如此,胆管癌也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到底有多凶险?

2022年4月17日,北京某生物公司高级经理曹博士因癌症医治无效离世。曹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疾病防控工作。2022年3月,他因身体出现不适就医,没想到竟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并伴多发转移,错失最佳治疗机会,并于4月17日与世长辞,从确诊到离世,仅仅一个月,年仅45岁。

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和报道却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从总体而言,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数与其他肿瘤相比仍属少数,而且对于引起胆囊癌和胆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胆石症、胆囊息肉的发病,只要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大家一般都会听之任之,甚至几十年都不做任何处理,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给胆系肿瘤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长期在上海民生中医门诊部从事肿瘤防治工作,2013—2022年接受癌症患者求治近4万例,其中胆囊癌和胆管癌患者共计572例,约占总癌症患者人数的1.43%(图3)。何裕民教授的门诊经常发现胆囊癌患者都是在胆石症或者胆囊息肉手术后接到病理报告单时,才惊知自己得了肿瘤,且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预后非常不好!近年来的数据表明,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数量剧增和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随着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比例的增高及发病年龄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胆囊癌、胆管癌的发病因素上来,以期从源头上对其发病进行研究,降低发病率。何裕民教授的门诊中,只要遇到胆石症、胆囊息肉的患者,何裕民教授都会叮嘱患者做好定期监测,密切关注结石和息肉的大小,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急剧增大,或者患病超过一定年限,一定要及时处理!

图3 2013—2022年上海民生中医门诊部癌症患者病例分布情况

胆囊癌、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提到扁鹊,大家都为其“起死回生”的医术所折服,然而扁鹊却不是家族中医术最高的那位,下面我们且听听扁鹊自己是怎么说的。

魏文王曾经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这就是著名的中医学四大典籍之一《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也就是说其实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这就是防重于治!因此,了解胆囊癌、胆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有效地预防其发生。

胆道慢性疾病是诱因

胆道疾病是胆囊癌、胆管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如胆石症、慢性胆囊炎、胆总管囊肿、陶瓷样胆囊、胆囊息肉、胰胆管反流、节段性腺肌瘤、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及慢性胆道细菌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伤寒菌感染)等都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数据统计发现53.8%的胆囊结石患者在接受胆石症手术时被发现是胆囊癌,胆囊息肉有3%~8%的恶性肿瘤风险。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胆系慢性疾病,一旦发现,必须去肝胆外科进行诊治,并遵医嘱做好定期随访。

1.胆道慢性炎症:胆囊癌、胆管癌的主因

炎症与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肿瘤外源性炎症由细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可增加癌症发生风险。

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其中85%~95%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如伤寒带菌者。得了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表现是右上腹部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会有恶心、呕吐等感觉。也有某些老年人患病,可无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囊结石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而胆囊结石也一直被认为是胆囊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癌有关,某些致病菌也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另外,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存在许多炎性细胞(肿瘤浸润细胞),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亦可能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以肝内和肝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明显增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合并局灶性胆囊息肉者风险更高。一项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肝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中发现6.3%有胆囊肿块,其中55.6%为胆囊癌,并发胆囊息肉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胆囊癌发生率高达22%。

一直以来对于胆囊、胆管慢性炎症,无论有无症状,临床上都存在“激进”与“保守”两个极端。前者夸大胆囊癌变的风险;后者觉得没什么关系,难免存在侥幸心理。我们必须认识到胆囊、胆管慢性炎症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胆囊、胆管慢性炎症及相关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伤寒菌感染、肥胖、糖尿病、代谢异常等)会增加胆囊癌变的风险!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体检时如果发现上述情况,务必提高警惕,进行进一步检查!

2.胆结石,有时也致命

胆结石,又称为胆石症、胆石病,顾名思义就是胆囊或者胆管里面生了“石头”。虽然名称叫作胆结石,但是这个胆结石并不是真正的石头,只不过是形状跟石头相似罢了。胆结石是胆管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固醇、胆色素、钙、黏液物质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聚成石。按结石成分不同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可发生于胆囊、肝内胆管、胆总管等部位。

胆囊癌患者中胆结石者比例高。目前我国人群中胆结石的发病率可达7%~10%,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胆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发病率居高不下,甚至有的家庭一家人陆续患上胆石症的!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10%,胆石症的收治率占到普通外科手术的11.5%。

有很多人认为,胆结石是常见病,没啥大不了。其实,同样是胆结石,有的人终身没出大问题,但有人却因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穿孔、继发性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胰腺炎,甚至发展为胆道恶性肿瘤等,危及生命。

一般情况下,胆囊结石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如果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囊壁或结石导致胆囊管梗阻,就可能导致胆囊炎。胆结石对胆囊壁可能会存在一个慢性的刺激,还可能引发胆囊癌。专家指出90%的胆囊癌患者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胆囊结石≥2.5厘米,年龄>60岁,女性肥胖、胆囊壁增厚,胆囊癌病变的比例非常高。特别是长期胆结石患者“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道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道则高达54.3%~100%。

笔者家里有一位女性长辈,多年体检显示胆石症,因为老人身体一直很好,平时也没什么症状,所以也就没把这胆结石当回事。2017年体检时提示石头较大,医生建议手术,家里孩子咨询了肝胆外科的医生后,很快给老人安排了手术,结果手术过程中,术中快速病理显示胆囊癌,所幸肿瘤细胞并未扩散,仅侵及肌周结缔组织,尚未超出浆膜层,立即进行了术中淋巴结清扫,术后一切指标良好,身体健康。事后,老人感叹道:“这胆结石早手术就好了,真是自己养病养了这么多年啊!”

无疑,笔者的这位长辈是幸运的,由于体检医生的丰富经验和家里孩子的高度重视,使得老人的胆囊癌得到了及时的根治,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然而大部分胆囊癌患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多数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预后很差。

有数据显示胆结石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胆结石患者罹患胆囊癌的风险更是无胆结石人群的13.7倍之多,并且结石越大,患胆囊癌的风险越大!不过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会进展为胆囊癌,因此也不必“谈石色变”。

3.胆囊息肉:定期检查很重要

随着定期体检和超声检查的普及,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我们平常说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的种类很多,大体来说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非肿瘤性息肉比较多见,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这类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或者说癌变的可能性极小;肿瘤性息肉则是指包括腺瘤、血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在内的可产生癌变的恶性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总体癌变率为3%。

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患者平时其实没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的。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但是程度不重,一般都可耐受。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餐后常出现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

大部分胆囊息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而是所谓的“影像学疾病”,部分临床医生对胆囊息肉采取“一刀切”的极端做法,是不可取的。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直径≤10毫米的单发胆囊息肉、年龄≥50岁,特别是女性、肥胖症、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患者,建议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态观察。如果息肉直径≥10毫米(约1/4发生恶性变)或息肉数目≥3个,息肉直径≤10毫米但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毫米/6个月),应充分认识其恶性变的风险,要尽快进行手术切除并予以病理确认。

4.胰胆管合流异常:增加胆囊癌、胆管癌发生率

胰胆管合流异常是一种发生于胚胎期的先天性畸形,是指胆管、胰管汇合时出现了异常。正常情况下,胰管、胆管分别进入十二指肠壁内,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成为一个共同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胰管、胆管周围均有松紧带作用的括约肌,胆汁与胰液不相混合,各自进入十二指肠参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如果胰管、胆管不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而在壁外合流,就是合流异常了。这种异常不仅包括形态异常,同时由于Oddi括约肌的功能缺失,造成胆汁与胰液在进入十二指肠前相混合,甚至胰液逆流到胆管内,各种胰酶被激活后破坏了胆管壁的正常组织,造成胆汁淤积、胆道感染,出现胆总管囊肿、胆管穿孔、胆结石,引起胆囊病变。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胆管狭窄或胆总管扩张,黏膜反复再生和修复,部分上皮呈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最终导致胆囊恶性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胰胆管汇合异常。因此,对于胰胆管汇合异常所致的胆囊良性病变,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亚洲人的胰胆管合流异常更多见。据报道,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的发病率约3.3%,我国报道约1.72%,成人胰胆管合流异常中,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中胆管癌及胆囊癌的发生率分别为6.9%、13.4%,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中胆管癌及胆囊癌的发生率分别为3.1%、37.4%。在普通人群中,胆系肿瘤的发生率约为0.014%,而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胆囊癌发生率升高200倍以上,胆管癌发生率甚至高达800倍!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的胆汁具有潜在的促癌活性,其胆囊黏膜的增殖性亦高于非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提示其发生胆囊癌变的可能性更高!

5.不可轻视胆管良性肿瘤

胆管良性肿瘤主要包括乳头状瘤、腺瘤等,可引起胆管梗阻,出现腹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等。其中乳头状瘤与华支睾吸虫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反复胆道感染、胆道畸形、遗传、结石、胰管内乳头状瘤等有关,属于癌前病变,好发于老年人。且恶性程度与年龄成正比,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癌变风险越大!

胆管腺瘤属于胆管的良性病变,胆管腺瘤的发生与胆管的发育不良关系密切。另外,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与胆管腺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胆管腺瘤会引发患者的胆管出现炎症性病变,这时候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有极少部分胆管腺瘤生长速度快,体积又大,这时候有可能还会出现癌变。

6.2型糖尿病: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早已成为大家熟悉的一种常见慢性病。糖尿病患者有多少?全球约有4.63亿成人患糖尿病,而其中有1.16亿患者来自中国,占比达到了25%。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与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着“纠缠不清”的关联。2型糖尿病与多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尤其是在患2型糖尿病后的6~8年内,整体患癌风险升高了近40%。2型糖尿病患者整体患癌风险比未患2型糖尿病者升高21%,其中胆囊癌风险升高33%。糖尿病导致的内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糖控制异常以及炎症等多种因素,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推高了该类患者的癌症发病率。

一项针对糖尿病与胆管癌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胆管癌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4.66%,糖尿病是胆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与胆囊结石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协同作用,糖尿病不仅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生,也可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高血糖还可促进胆囊癌的浸润和转移,尽早控制血糖能够改善合并糖尿病的胆囊癌患者预后。

7.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的重要来源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平滑肌慢性增生,伴有黏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罗阿窦为特征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有基底型、节段型和弥漫型三种分型,发病率为2%~9%。胆囊癌患者存在胆囊腺肌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胆囊腺肌症被看作是胆囊癌,特别是意外胆囊癌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在胆囊腺肌症的所有分型中,基底型、节段型的发病率相对更高,且发生癌变的概率也更高。

但由于胆囊腺肌症影像学表现与胆囊恶性肿瘤相似,因此术前难以进行准确区分,但是目前多研究数据表明胆囊腺肌症患者罹患胆囊癌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约为其2倍。所以,临床上如果遇到难以辨别是否癌变的胆囊腺肌症患者,且胆囊壁增厚>10毫米,建议立即手术,并做病理检查以明确。

不良的情绪:怒伤肝

现代健康的概念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完满状态,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不舒畅或者情志过度超出人体的承受范围都会引起人体的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这属于内伤性致病因素中的情志因素。中医五行学说指出,五脏对应五行,在情志上也对应五种不同的情绪,过度的情绪就会导致所对应的脏发生异常,例如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思伤脾、过恐伤肾。

中医学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性喜顺畅豁达。而肝和胆作为互为表里的一对脏腑,充分体现了“肝胆相照”的情谊,怒伤肝,则胆也无处可逃!情志抑郁,如不开心、易生闷气或情绪容易急躁,均会导致肝气郁结不通畅,不能够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淤滞则可诱发胆囊癌、胆管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愤怒会使人呼吸急促,血液内红细胞数剧增,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凝结加快,心动过速,这样不仅会损伤心血管系统,更会影响肝脏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易怒的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6倍,患肝脏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倍。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增生与郁怒刺激存在一定相关性,怒等不良情绪及心理应激可影响机体的多项功能,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严重时可导致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移。研究表明,基于怒伤肝理论的心理应激可能通过上调Ki67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而加剧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

因此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以防止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影响胆囊功能。

肥胖:胆囊癌的患病风险升高

肥胖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导致体内脂肪的过度堆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断肥胖主要有三个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体脂率。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也就是说,中国肥胖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里,超重或肥胖的成年居民人数约为5亿人——甚至超过了整个美国人口!

“全球肥胖”现象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医学家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肥胖患者更易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BMI在35千克/米 2 以上的肥胖人群平均寿命要比正常体重的人少8年,健康寿命少19年。2019年全国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研究表明,BMI的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相关,包括胆囊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根据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2014年癌症进展报告》显示,高BMI患者癌症发病率达25%,仅次于烟草。肥胖还会影响肿瘤的生长,与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人群胆囊癌的患病风险升高20%,肥胖人群胆囊癌的患病风险升高60%。一项荟萃分析发现,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BMI25~29.9千克/米 2 )人群发生胆囊癌的相对风险为1.10,而肥胖(BMI≥30千克/米 2 )人群发生胆囊癌的相对风险为1.69。

研究认为,脂肪组织通过多种激素和脂肪因子构成器官间交互网络的中心节点,参与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增殖和凋亡,血管生成、代谢和炎症,并影响肿瘤的微环境。而且,肥胖可干扰脂质和内源性激素代谢,影响胆囊运动,通过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和升高血糖水平来增加胆囊癌、胆管癌的患病率!且高BMI被认为是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也对胆囊癌、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不利!

BMI与胆囊癌的发生风险相关,BMI每增加5千克/米 2 ,患胆囊癌的风险增加25%,而控制体重可能有助于降低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肥胖患者,一定要注意减重减脂!BMI增高会影响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时间,并增加肿瘤转移风险,临床中应重视肥胖对胆囊癌疾病诊治的影响。

别忽略遗传因素

患有胆系疾病者有明显的遗传史、家族史,通常都是一家子轮流去医院接受胆囊切除手术,虽然有的是胆石症,有的是胆囊息肉等,但是最终都导致出现一家子的“无胆英雄”!研究表明,有家族病史的胆系肿瘤患者也明显高于无家族病史者。这就提醒大家,如果家族中出现胆系疾病频发,或者有家人罹患胆系肿瘤的情况,应格外注意相关因素的预防和关注。

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些化学物质、放射线、某些毒素和病毒也可引发胆囊癌。例如,长期接触橡胶、石油,镍、镉、铬等重金属及射线等物理、化学类有害物质,或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作业、居住生活者,也会提高胆囊癌的发生率。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从事炼油、造纸、化工、制鞋及纺织等行业的人群中胆囊癌的发病率较高。胆管癌的发生与职业、生活环境的恶化有关。职业研究表明,从事橡胶制造、金属冶炼、木棉生产、石油化工等职业患胆管癌概率较高;一些化学物质的接触(如联苯胺、亚硝胺、某些农药等)、药物的使用(如异烟肼、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药等)也可能诱发胆管癌。

细菌感染也是诱因

慢性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被证实与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如伤寒沙门菌、幽门螺杆菌(不仅限于诱发胃癌)、肝吸虫、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感染与胆囊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伤寒带菌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12倍,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诱导胆汁酸降解有关。最近的研究发现,超过75%的胆囊癌患者以及超过5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汁和胆囊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其相关蛋白可能是通过干扰复制、转录、翻译等不同途径改变细胞正常功能,而在胆囊癌发病中发挥潜在作用。胆囊癌患者的人类疱疹病毒4型感染率明显高于胆囊良性疾病患者。

黄曲霉毒素与胆囊癌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黄曲霉毒素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也可能导致胆囊癌。黄曲霉毒素暴露主要与人类进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有关。黄曲霉毒素为Ⅰ类致癌物,智利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更有可能检测到黄曲霉毒素与白蛋白形成的加合物。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在中国上海进行的更大规模的研究同样表明,黄曲霉毒素暴露与胆囊癌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黄曲霉毒素很可能是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另外,如雌激素、结核治疗药物异烟肼、降压药甲基多巴等的使用,都在相关文献中被证明与胆系肿瘤相关。如雌激素可以加速胆固醇的内源合成及饱和度,雌激素水平高的人更易患胆囊癌!吸烟、大量饮酒、肥胖、长期便秘等也会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m/wyRhTkkPrb+uCHSk8/bDZN7EvxKscCH0caThKTVdI8Yas9xulymY9OX7FFpf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