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养成生活好习惯

饮酒:最好滴酒不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劝酒词”,例如“大酒伤身,小酒怡情”“每天喝杯红酒可以软化血管”,那么酒到底有什么危害,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吗?

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超过74万新增癌症病例由喝酒引发,酒精可以引起多种子宫癌症。那适度饮酒可以吗?

2018年在《柳叶刀》的研究文章里早已表明:即使是少量地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损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表示:每天饮酒量小于10克也会造成4.13万例癌症的发生。

那么肯定有女性朋友想知道“喝红酒有益身体健康吗?”,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声明:酒类饮品的主要致癌物质是酒精(乙醇),所有酒类饮品中都含有这种致癌物。无论是饮红葡萄酒、啤酒、白酒、黄酒或自酿酒,都会增加患癌的风险。最近欧美有项研究分析了超过1200万名女性的数据后发现,即使每天只喝一杯红酒,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酒精列为了1类(最高等级)致癌物。

诸多健康问题如子宫癌症和喝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患癌风险?人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并不强,而且代谢酒精的器官只有一个:肝。肝脏代谢酒精的具体流程分为四步:酒精→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酒喝下去,乙醇乙醛会坐上血液“高铁”,在你全身“观光”,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危险;浓度越高,危险越大。乙醇乙醛会刺激身体器官,对组织造成损害,在此过程中当细胞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我修复时,它们更有可能发生脱氧核糖核酸(DNA)突变,增加患癌的风险。从激素水平分析,酒精能够提高雌激素的水平、降低孕激素的浓度,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完全不喝酒的女性患阴道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而且酒精会抑制营养素叶酸的吸收,女性朋友在没有摄入足够叶酸的情况下,再加上饮酒,将面临较高的患癌风险。因此美国癌症协会提倡女性朋友“最好滴酒不沾”。

癌症患者更不应该喝酒。研究发现,过量饮酒的癌症患者,会面临住院时间更长、手术次数更多、恢复更慢、医疗花费更高、死亡率更高等各种风险。治疗过程中,酒精可能降低化疗药和靶向药的效果,也可能增加放疗的副作用。治疗结束后持续喝酒,会导致出现二次癌症的风险更高。对经常喝酒的朋友提倡尽快戒酒,有研究表明戒酒20年以后,机体会自我修复,得癌症的概率就和从不喝酒的人患癌症的概率相似。

吸烟:百害而无一利

吸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烟草含有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即使只吸入少量烟草烟雾也是有害的,烟草烟雾是由7000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气体占95%,如一氧化碳、氢化氰、挥发性亚硝胺等,颗粒物占5%,包括半挥发物以及非挥发物,如烟焦油、尼古丁等。这些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其中至少有69种会致癌,包括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吸烟及被动吸烟与多种子宫癌症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关,包括宫颈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等。

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越多子宫中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朗格汉斯细胞就越少,免疫力越低。相比不吸烟女性,吸烟女性患肺癌的危险性高5.5倍,患乳腺癌的危险性高40%,患宫颈癌的危险性高14倍,患卵巢癌的危险性高28倍。吸烟和被动吸烟可使宫颈黏液中尼古丁和可替宁的含量升高,从而降低宫颈的免疫防护,使其更容易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最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研究显示,被动吸烟的接触时间及强度与浸润性宫颈癌发病有相关性,接触时间超过10年及每天被动吸烟时间超过5小时者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当有人吸烟时,他们和周围的人会接触到许多致癌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还会影响肺部以外的器官。这些有害物质通过肺部吸收,并在整个身体的血液中携带。有研究发现,吸烟妇女的宫颈黏液中发现了烟草副产品,这些物质损害了子宫颈细胞的DNA,可能有助于子宫颈癌的发展。

研究发现,吸烟会使女性患阴道癌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患者中,吸烟者阴道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风险增高。相对于未吸烟者,吸烟母亲的女儿月经初潮年龄会提前,进而间接影响其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患病率。同时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微血管发生收缩,使皮肤供血供氧不足,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出现皮肤干涩、粗糙、弹性差、皱纹多、面容憔悴、色泽灰暗等情况,加速衰老。

任何形式的烟(香烟、雪茄、电子烟)都会因为有尼古丁的存在而增加罹患子宫癌症的风险。美国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发现,吸烟是多种子宫癌症的危险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吸烟者一旦决定戒烟,那么他罹患疾病的风险就会随之降低。当戒烟长达20年后,他的身体功能将会逐渐恢复得和普通人一样,这点和戒酒是一样的。

肥胖: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肥胖主要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这一影响健康的问题在我国正日益严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在2016年发表了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文章,调查显示超重和肥胖与13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卵巢癌等。

体内脂肪是如何促进癌症发展的?第一种理论是:脂肪会导致炎症,特别是与癌症有关的慢性(长期)炎症。第二种理论是:脂肪细胞会产生多种激素,破坏体内激素的整体平衡,这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此外,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效果被减弱,产生“胰岛素抵抗”刺激癌细胞的生长。超重和肥胖同时会影响到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复发、进展和预后。

肥胖引起的激素环境改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外周脂肪组织增多后,雄烯二酮可在脂肪组织内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为雌酮,雌酮是绝经后妇女身体内主要的雌激素,绝经后的子宫内膜长期受到无孕激素拮抗的雌酮影响,可导致子宫内膜的增生和癌变;第二,卵巢和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增加;第三,由于血中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降低,血中的游离雌激素水平升高;第四,肥胖和围绝经期排卵减少后,孕激素的分泌减少。总的作用就是雌激素增加,孕激素减少,这是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肥胖,特别是绝经后肥胖,可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有研究者指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磅(约13.6千克)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增加3倍,而体重超过标准体重50磅(约22.7千克)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0倍。一般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可能都是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或代谢异常所致,垂体功能紊乱是子宫内膜癌和代谢异常的共同原因。腺垂体分泌的致糖尿病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血糖增高和肥胖,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高血压。与此同时,垂体的促性腺功能也不正常,卵巢失去排卵功能,不能分泌孕酮,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人体内的脂肪有储存雌激素的功能,从而加强了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作用。而且肥胖本身就易伴有相对的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甚至闭经,最终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美国肿瘤学会(ASCO)在2014年发表了有关肥胖和癌症的肿瘤学指南,体重指数大于30千克/米 2 及体重指数在25~30千克/米 2 的患者,合并两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患者应该采用基于饮食、运动及行为治疗的生活方式干预。但癌症治疗期间不建议减少或者增加太多的体重,避免体重大幅变化,对于癌症康复期患者而言,保持合理的体重是持续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治疗结束后,应尽量使体重指数恢复到正常范围(18.5~23.9千克/米 2 )。超过正常范围,不管是过低或者过高都应该引起重视。

高脂饮食:不仅致人肥胖、变老,还促癌

肥胖和过量摄入高脂食物与一部分肿瘤及其高侵袭性有关,肥胖也是一些肿瘤远端转移、耐药性和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会把癌细胞喂饱,让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挨饿”,从而削弱免疫细胞的抗癌能力,加速肿瘤生长,高脂肪饮食明显地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有关。当癌细胞转移或产生耐药性时,它们会增强脂质摄取,强化脂质氧化和合成的通路,通过增加脂质可用性和改变全身及肿瘤内的脂质稳态来提高肿瘤的转移能力,逃避免疫监视。

在动物模型中,高脂饮食可以改变健康组织中的代谢和细胞状态,增加癌症易感性,小鼠经高脂饮食喂养后发生肥胖,增加了肠道祖细胞(LGR5 + )的数量,通过激活脂质配体转录因子PPAR-δ,并与其他亚型的PPAR(PPAR-α、PPAR-γ)一起增强脂肪酸氧化,“启动”肿瘤细胞生长。并且摄入高脂饮食后,会抑制免疫监视并有利于肿瘤进展。高脂饮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存在多种复杂途径,包括减少颗粒酶和抗肿瘤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CD8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耗竭、改变肿瘤微环境的脂质组成以限制T细胞的营养、抑制自噬、增加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数量和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积累,以及促进慢性炎症等。除了产生有利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免疫抑制环境外,过量的脂肪还可以促进循环中的癌细胞从血液外渗到其他器官中,这在乳腺癌肺转移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

雌激素水平是各种子宫癌发病危险的决定性影响因子,雌激素和相关激素水平升高实际上是摄入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传统西方膳食的结果。例如,美国一直以来是乳腺癌发病率很高的国家,有研究发现移居美国的日本人改用美国的饮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随之明显升高,逐渐与美国人水平相接近。也有研究报道:中国人到欧美国家后,饮食结构和方式逐渐和当地接近,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开始接近于欧美国家。为什么移民后基因没有改变,而患乳腺癌的概率大幅度升高,几乎和美国的女性发病率差不多呢?饮食因素的改变是其主要原因,30年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高,因为欧美的主导饮食是以动物脂肪类为主体,而在当时的中国,人们以谷物类为主食,乳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很低。但是最近30年来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肉鱼蛋奶应有尽有,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所以,火锅、炸鸡、蛋糕、巧克力虽然可口,但为了健康,这类高脂食物还是少吃,甚至不吃为好。

运动:适量运动,减少久坐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等多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涵盖全国约17%人口的大样本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发生的近100万例癌症死亡事件中,约有26120例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关,数据显示,所有癌症病例中的3%,即每年平均46356例癌症的发生,可归结为缺乏体育锻炼。按照癌症部位划分发现,子宫癌症患者中约有11.9%的发病可归因于缺乏体育活动,该比例在全部的癌症中排第二,久坐不动列为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多种子宫癌症的发病因素。原因在于久坐容易造成盆腔充血,从而导致子宫附件和宫颈的血液循环不畅通,长久以往容易发生感染,如常见的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等。而宫颈几乎没有痛觉神经,宫颈感染后,并不会出现宫颈或下腹部疼痛,因此人体不容易及时发现问题。所以女性要保护好子宫,首先要改掉久坐不动的坏习惯。

关于癌症的扩散转移,小鼠体内模型显示,与“久坐”的小鼠相比,经历过8周“运动洗礼”的小鼠体内出现了新陈代谢重新编程,诱导碳水化合物代谢、糖酵解、线粒体生物发生的上调,在整个身体中创造了新的微环境,使癌症的转移变得更为困难。为了验证在人类体内存在着类似机制,研究者对2734名参与者(1302名女性和1432名男性)进行的20年随访数据表明:运动往往会降低患癌风险,且与高转移性癌症的关联更大。具体而言,高强度运动能使高转移性癌症的发病率降低73%,即在心率约75次/分情况下的锻炼能有效阻止癌症转移至其他部位。进一步的血浆蛋白质组分析显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过后参与者体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通路变得更为丰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是通过将GLUT1和GLUT4等葡萄糖转运体转移到细胞膜,来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因此,在运动参与者体内,葡萄糖利用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也体现了锻炼能诱导人体内系统性变化,以防止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研究人员对运动量也进行了研究,如果人群平均运动量能达到每周5小时的中等体力活动,基本上每天快走45分钟就能达标,每年可预防超46000例癌症病例。足量的运动不仅仅是降低多种癌症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大幅度降低高转移性癌症的发病率。

关于最佳运动时间段,有研究者通过对比清晨锻炼(8—10点)、上午锻炼(10—12点)、下午锻炼(12—19点)、晚上锻炼(19—23点)的锻炼情况发现,与不锻炼的人相比,清晨8—10点锻炼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分别下降26%和27%,并且预防癌症的效果优于其他时间段。清晨运动(8—10点)对绝经后女性有更强的保护作用,使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38%。由此可见,具体的运动时间会影响到性激素和褪黑素的节律,以及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运动会引起体内代谢重编程,从而阻碍癌症的发生,而在正确的时间运动能让抗癌效果更佳。因此,推荐大家每天在早晨8~10点进行一些中等体力活动,包括快走、骑行、简单的跳操等,坚持每天锻炼45分钟,不需要强度太大,温和持久的锻炼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保健果蔬方

何裕民教授临床常建议患者食用果蔬方,将果蔬榨成汁饮用,何裕民教授自己已奉行此法20余年,感觉很好,也给很多患者试用了,能够坚持下来的效果都不错!

方法很简单:每天早晨选择一些蔬菜水果,洗净,加一根西芹,一起打汁,连渣吃下去。此法可以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至于水果蔬菜,根据自身情况可以任意选几种。怕吃凉的,可以稍微加热,很方便! k7spD8mWEo5k+DDkl465rmPidjfdkSjN6uG0V69PQCgykPo1Auw7YnWIZoY+sS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