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荀子论兵:从管理角度看,竞争的目的是长治久安

对一个CEO来讲,战略如何制定,用什么战术去执行,如何找到公司长盛不衰的护城河,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大事。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好的战略和好的战术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论兵打仗的理念套用到现在的公司竞争关系里,也是非常适用的。荀况论兵,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论的就是竞争。竞争是拿到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资源、收入和利润,挣钱、持续挣钱、持续多挣钱。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又该如何看待竞争呢?

1.在竞争环境里,谈对错是有限制条件的

楚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荀况跟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辩论用兵之道,也就是打仗这件事。

临武君说,得天时,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后发先至,兵贵神速,这是用兵的关键。

在一个竞争环境里,在一个管理环境里,对错其实是有限制条件的。很多判断、结论,单从这句话本身看往往是对的,是解释得通的,但这个“对”要加引号,换个环境、换个角度可能就不对了。

临武君这番话对不对?对,也不对。这句话在战术层面上没错,已经要打这场仗了,这么打是对的。但是层面低了一点,在战略上没有讲清楚。战略讲的是为什么要打这个仗,在什么地方打,该如何打,尤其要在相对长的时间里看待上述这些问题。临武君的观点对一场战斗来讲没问题,但是对几场战争以及指导战争的战略来说,层次低了。

荀子是怎么说的?他说,用兵之道只有一件事,就是老百姓的支持。弓箭不调,你是后羿,也不能射中;六马不和,你是造父,也不能跑很远;你的士兵、人民不跟你一条心,你是汤、武也不能必胜。荀子用了一些华丽的辞藻,但在关键结论上,他说得非常简单、直接:用兵在于民心,要把人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

临武君接着提出反对意见。他说,不是的,打仗要看形势之利,看权谋。善用兵的人,会让人捉摸不定,不知道他下一招怎么出。不论人民是不是喜欢他,是不是归附他,他利用形势和诡诈就能打胜仗,就能无敌于天下。

荀子说,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我说的是仁者之兵,是长远的事,而你重视的是权谋、形势、利害。仁者之兵是不能谈诈的,你能诈、能骗,能用天时地利搞定的都是没有人和的对手,他们之间本身就不是“团结如一人”。你的诡计对这些人才有可能有用,对仁者之兵,没用。

坏人对坏人,才会有谁骗得更巧妙这种说法。但如果让夏桀带着军队来骗尧、舜、禹这种明君,就会像以卵击石,赴汤蹈火,要不然被淹死,要不然被烧焦。

“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

臣之于君,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兄长,手臂捍卫脑袋。大家是一体的,会没有原则地互相保护、互相照顾。对仁者之兵使诈是没有用的。你可以诈一时,但不能诈永久。仁人之兵,治理十里之国,就会有百里的信息;治理百里之国,会有千里的信息;治理千里之国,会有四海的信息。仁人之兵,聚在一起是一个团队,散开就是一个队列,延伸出去就是一把长刀。谁碰到它的刀尖就会折断,它锋利的一面对着谁,谁就会望风而逃。它收起来防守,就像磐石一样,触碰到的人就会头破血流,只能退却。

“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敌之者削,反之者亡。”

再说那暴君,将和谁来打我们呢?在他看来,一起来的必定是他统治下的民众。而那些民众亲爱我们就像喜欢父母一般。你想想,他们还能为了暴君而欺负我们吗?我们怎么可能被欺诈?

我刚才说的这些竞争、打仗的道理,仁义的人会使用,他们的国家也因此会更加兴旺、更加富强。诸侯中顺我的得平安,不顺我的有危险;跟我为敌的就会被削弱,反叛我的都死了。

荀子说到这儿,忍不住引用了《诗经》中的描述。

“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

武王的军队出发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浩浩荡荡,烈火熊熊,谁能挡我?

2.竞争不是为了你死我活,是为了世界美好

从《资治通鉴》和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两个人都说对了一部分,但都没有说全。一个强调战略,强调长期,强调民心向背;一个强调战术,强调战役,强调短时间的胜负。两个人都没错,但两个人又都错了。

如果在临武君和荀子中一定要挺一个人,司马光挺荀子。我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因为我们讲的都是长治久安,是更长期的美好。竞争对不对?对的。但竞争的总体目的不是你死我活,竞争的总体的、长远的目的是让世界更美好。

打仗和治理都是国家竞争、公司竞争的一部分。国家长期发展涉及治理问题,短期遇上兵荒马乱,需要考虑打仗生存的问题。公司长期发展涉及治理问题——如何让公司基本面变得健康向上?面对短期的激烈竞争,面对你死我活的市场份额的争夺,要怎么办?

打仗和治理是两件事,打仗以杀人、取胜为第一要义。治理以得人和稳定增长为第一要义。两件事是否完全不一样?不是的。打仗和治理相辅相成。你治理得好,打仗就有基础,而且大概率像荀子说的那样,你有可能输掉一两场战役,但你很可能会赢得好几场战争。因为你有这个基础和实力,能够打持久战,耗得起。这就是治理和打仗的辩证关系。

同理,如果你仗打得好,攻下了很多地方,它们经过治理会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虽然打仗要杀人,但是依旧会有很多剩下的人继续繁衍生息,随着被有效治理,又能使这块地方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打仗和治理就像大象的不同部位,它们之间不完全一样,但又密不可分。而荀子和临武君,就像盲人摸象中的两个盲人。

作为管理者、作为CEO,要做的就是要既能看到全貌,又能看到细节,且知道全貌和细节之间的关系,保障细节能跟全貌产生系统相关性。知道战略和战术是两回事,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既要懂得中长期的治理,也要懂得短期的打仗,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代著名的CEO。

从这个角度辩证地看打仗和治理、战略战术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错误。在你不得不先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你不要总想着长治久安。先活下来,把仗打赢再说。

3.创业团队,更要多用“仁人之兵”

你用于治理的专业管理人士,和用来打仗、“杀人”的专业人士,常常不是一组人。有没有一组人战略又强、战术又强、治理又强、打仗又强?有。但是凤毛麟角,你不见得能遇得到。

作为“霸道总裁”,你要做的就是因人施教,因材而用,让适合治理的去治理,适合打仗的去打仗。适合开疆拓土的人,你就给他赋权,给他资源,让他去开疆拓土,不要一开始就考察他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而那些能够守成、能够治理的人,你一开始就要考察他的现金流、盈利性以及员工满意度,也就是下面人愿不愿意跟着他干。

再往下说,得人也好,“杀人”也好,从一个角度看,就是长期和中短期要做的事的区别。换一个角度,得人是对内,“杀人”是对外。也就是说,哪怕在乱世、在激烈竞争期,对内最好能施以仁政,多用儒术、多用荀子所说的“仁人之兵”,对内尽量团结、上下一心、同进同退。对外时保持枪口一致,团队“团结如一人”。

越是小团队,越是创业期,越要如此。否则团队很容易散,很难创业成功。先把蛋糕做大,再来分享胜利果实,比内部打成“血葫芦”的内卷要强得多。看上去,我刚才说的像是废话,但你想想,好多创业团队败就败在顺着人性,自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用尽各种权谋和诈术,把小团队搞得四分五裂,对外却没有任何战斗力。

所以,得人和“杀人”,战略和战术,不仅有短期、长期的区别,还有对内、对外的区别。对内,多得人,多团结,多从长远看问题。对外,多“杀人”,多拿市场份额,多讲战术。 MytUeAWEtdsEaG3P8acftKoTAMyuLUri5OwIdWJIAi3ys/9MejXRwxRSXh2ZAr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