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逐客之令:如何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普遍现象,就是能说会道、有思想、有能力的人会在各个国家之间游走,他们相当于第一批职业经理人。这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艺、理论的进步和繁荣。

秦王嬴政因为吕不韦的事,下逐客令驱赶非秦国的人,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损害秦国的利益。却因为楚国人李斯的一封《谏逐客令》而改变了主意,并用李斯的思路积累了人才,增强了国力,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一个国家、企业、组织里,过多的前置和苛求条件不仅吸引不到人才,反而还会限制人才的发展。

那么,在现代管理中应该怎样吸引、留住、使用人才?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不同的人才?

1.李斯纠偏秦国的用人思路

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

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秦王嬴政认为文信侯吕不韦扶植先王登基,功劳非常大,所以不忍杀他。在这一年冬天,免了他的国相身份,让他去了属国,据说是在今天的河南洛阳。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

秦国历经几代明主,国力已经非常强盛。出了文信侯这么大的事,宗室大臣开始议论纷纷,认为其他各国来秦国当官的都是间谍,只为各自的主子效力,他们主张“一刀切”,要把他们都赶走。于是开始驱逐不是大秦的人,在这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人——李斯。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楚国来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客令驱赶的人当中。他即将离秦之际,毅然上书一封给秦王嬴政。李斯的文章、书法、政事水平都堪称第一,是跨界能手,秦国后来出现的小篆就是李斯创造的。

李斯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场,他讲了过去了不起的秦穆公从不同地方广纳贤才,然后在西戎称霸;又讲了孝公采纳商鞅的变法,而商鞅也不是秦国人,是卫国人;又讲了惠王任用张仪,张仪也不是秦国官吏系统内培养出来的干部;昭王任用范雎 ,范雎也不是秦人;等等。

穆公、孝公、惠王、昭王,这四代了不起的秦王之所以了不起,都是因为敢于并善于运用非秦国的人。这些非秦国的人才,又有什么对不起大秦的地方?

“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

然后李斯又用比喻的手法来劝告秦王:您喜欢好颜色、好音乐、好珠子、好玉,秦国本土不产什么好玉,您用的玉大多产自楚国、齐国等其他国家。您用这些东西,都不要求它们来自秦国本地,那用人为什么就必须要求他们是秦国本地的呢?

李斯接着又用比喻加强了自己的论点——要海纳百川。李斯说,泰山之所以巍峨,是因为它不流失一寸土地;黄河、大海之所以很深,是因为能纳百川细流;成为圣主的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人民、人才,只要有人来归顺,就接纳和任用他们。您现在逐客不仅会影响您自己的伟大,还有潜在的危害。因为您这样会把很多最能干的人才推向敌国,让他们去帮敌国做事,做好了就是您的麻烦。您无异于把军队给敌国使用,给一直偷您、打您、欺负您的人粮食吃。

一个被秦王驱逐的人写的一篇小文竟然能递到秦王手里,而且秦王读了之后还能接纳和采用。嬴政接下来的决策彰显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胆识。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秦王嬴政把李斯召回来,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之令。李斯当时已经到了骊邑,又回来了。嬴政还按照李斯的思路进一步挖掘人才,让一些能说会道,特别善于交流的人,带着金子、美玉去各个诸侯国游说。

诸侯国里有名、有才的人,能被贿赂的都被贿赂过,进而挖到秦国来了。如果在黄金、美玉面前依旧不愿意跟秦国合作的,就命令刺客杀了他们。那些无法买通,也暂时杀不死的人才,就用反间计离间他和所在国家君主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其他六国的人才体系。六国的人才体系崩塌之后,秦王就命令良将带着大军去攻打这些国家。

数年之中,秦王嬴政杀伐占取、攻城略地、开疆拓土、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秦王嬴政创造性地使用了李斯《谏逐客令》中对外来人才的建议,不仅坚定地使用外来人才,而且坚定地破坏他国的人才体系,所以秦国很快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

2.用人最重要的是包容和信任

很多东西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说,容易流于表面,缺乏真知灼见。用好人才,99%的人都知道,但是打深一层,用好人才的困难在哪儿?怎么用好?不拘一格用人才究竟为什么那么难?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用好人才最难,最重要的问题是“一把手”能不能容。

第二,很少人能够做到知人善任。项羽输给刘邦,韩信斗不过刘邦,很大原因是项羽、韩信个人都很能干,但他们只是一个人,不能知人善任。也就是说善用人才、多用人才,几乎所有CEO都知道,但是没有多少CEO能做到,绝超不过10%。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建立一个正确的用人三观。尽量地去信任他,听其言,观其行,信其本心。“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一个外人替你干活,为你卖命,你先别猜他有没有干坏事的心,你要看他做的事是不是对你有益、对你的团队有益、对公司有益。论事不论心,这样你才容易跟他建立信任关系。

其次,要包容杂音。用好人才很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和你习惯的人不一样,不是土生土长跟你一起打拼的那组人。

但不一样不意味着不好,只是会让你难受。这个人怎么不喝酒呢?我们都穿马甲,他为什么穿西装?为什么我一说话别人都听,他却不以为然?为什么就他事多?因为是新人,因为是外人,因为是背景不同的人,这些让你难受的、不一样的言语、行为,加上你周围原来那些老人的添油加醋,就可能变成一股强大的噪声。你除了信任他,不从他的出发点去想,而是从他做的事去判断他是不是对你有益的一个人之外,你还要容忍这些不一样,要包容这些噪声。

信任难,包容也难,能够发自心底地信任和包容的领导少而又少。这也是为什么世上很多领导都知道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但最后能做到的却少而又少。

3.团队“杂”更容易成事,个人“杂”更有智慧

最好的人才结构、团队结构,应该是由一群三观一致,但能力、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的成员组成的“混合团队”。这种团队气氛融和、争奇斗艳,稍稍分工就可以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漂漂亮亮地做成。这样的团队不需要规模很大,几十人,甚至十几个人,就是一股非常强悍的力量。

并且,人才“杂”是特别重要的事,我们对于一件事的理解往往都是片面的、局限的,不同的人才脑力激荡,才有足够的自由度和差异性对某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才有可能出现真知灼见。盲人摸象,在绝大多数管理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有不同的人才,他们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思路,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摸这只“大象”,经过一阵头脑风暴,你会发现虽然大家都是盲人,但大家对这只“大象”到底长什么样,应该有了八九不离十的理解,这就是人才“杂”的优势。如果大家都是一模一样的知识结构、脾气秉性,那看待和分析问题时,很有可能就会出现重大的偏颇。所以,在你组建团队的时候,三观基本一致之后,团队要相对“杂”一点。

当然,如果一开始你很不放心,团队又不大,那应该找有相似的“核”的人,也就是最后形成小100人的团队时,会有一个非常相像的核心团体,也有相对差异化的其他人才构成。

哪怕你是一个个体的人,也希望你能有“杂”的优势。通过做不同的事、学不同的东西、教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变得庞杂一些。因为,知识、认识、见识、经历不够复杂,灵动、神奇的真知灼见出现的可能性也会非常低。

最后的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是,无论你是CEO,还是可能被CEO重用、赏识的人才,你都需要学会如何行事。我建议大家再复习一遍“信任公式”。

信任等于可信度乘以可亲度,乘以可靠度,除以自私度。

如果你是一个CEO,要有一颗能包容的心。你定期跟某人吃个饭、喝杯酒,公事、私事跟他一起做一做,多从他的角度着想。这样就已经让很多人才感激涕零,很想为你做事了。

如果你是个潜在的人才,那就做事靠谱一点、专业度高一些。找时间,在大家都舒服的状态下,跟CEO建立一些私人关系。在做事、生活的过程中,少想一点自己,万事从CEO、从公司、从集团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lXUOFtMXg5oknOfkoFzh4BlALNUujm/YI3AodhiE6Ni20pdGFBh5eIPuGWWIEI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