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全球化视域下的本土文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似乎不可阻挡,不同民族、国家以及不同种类的文明体系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都可能存在某种趋同化。正是这种趋同化,体现为一种全球范围意义上的新质的文化,即全球文化。 全球文化使得全球化进入一个新质的阶段。但对于某些国家或地区而言,全球化的步步紧逼,却意味着本土文化的停滞或中断。有人认为,全球化本身是西方文化向世界进行的一场无硝烟的扩张,所以,全球化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本土或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甚至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消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近几十年全球的语言文字消失速度加快了。世界上民族数量虽一直在上升,但真正具有民族语言、民族特色及民族性格的民族实体却是在减少。

对中国而言,从经济层面看,中国或许因全球化获益。2004年,国际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在德国《明星周刊》上表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事实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的确大幅提高,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12年贸易总额首次超过美国居跃居世界第一。如此看来,索罗斯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我国经济进步是建立长期的低工资、耗费大量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的,长期以来积累的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亟需解决,否则将影响社会结构稳定。同时本土文化也同样面临危机。以学术界为例,目前中国在学术领域多遵从西方规范,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为衡量尺度,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性价比”远大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体系;科学界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已置于血液;美国的快餐文化、好莱坞电影、价值体系已逼近国内城市、乡村各个角落。在全球化面前,中国传统哲学、本土文化集体失语,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已全面西方化,传统哲学表述体系压力极大,民族的认同危机与家园的失落感正在产生。切身感受已在证实,本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寻根热”一度有所兴起。我们需要在接受全球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的文化中,可找到全球文化的内在因素。如全球文化理念中的政治文化,对于平等、自由和民主法治已经得到全球性的共识,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内涵。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崇尚威权的文化,但也可以找到平等对话的思想资源。《论语·子路篇》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即把对家族的爱看作高于国家。《论语·宪问篇》有“勿欺也而犯之”,从讲对君主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朴素的民主价值观。这种反威权主义的思想,在宋明理学那里,都是可以看到的。

我们应该自信地认识到,全球化过程中中华本土文化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须培育起坚实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实质是文化认同,它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这一共同体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保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尤其是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多民族国家呈现出普遍化、常态化。同时,主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形态是一种新常态。民族认同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将公众对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家的内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更多地暴露于阳光下,迫使更多国家进行内部调整。公共政治产品及法律维系成为国内政治变化的特征,并在国际化面前成为民众的关注焦点。一个国家,政治秩序的维护与稳定,首先要使意识形态与公众良性互动。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是整合政治力量、凝聚公众的手段,即可使公共的政治认同表现对政治体系的自觉情感和潜意识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对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理解、认可、支持和服从。

需要说明的是,本土文化不可能也不会被全球文化所淹没。在全球化挑战面前,我们要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并以此整合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既可平衡公众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发展,又可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软实力更多的表现为本土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它超越血缘、民族、语言、地域、宗教或传统,是塑造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价值依据。

全球化是我们主动寻求,而非强行拖入。第一,中国要主动寻求重构全球化秩序,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始主动需求重构规则。2013年,中国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的倡议,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宣布成立意向,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还有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立金砖国家银行等。这些系列举措,有利于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走向海外,推广中国装备制造业,并使之拥有持久竞争力。第二,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促使区域经济体增加人民币储备需求。第三,强化中国规则制定权。这有利于绕开WTO多边机制,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重获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第四,在中国倡议下,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经济、贸易和投资规则,从而改变二战以来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打破旧有国际格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是全球合作共赢理念的践行者,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建设者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这已超越以往的表述范式。我们须寻求与中国经济实力、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相称的一个发言权。总而言之,我们须清楚,在商业贸易、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传播导致全球化席卷地球村,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在不断融入过程中,主导文化多样性,本土文化的存在才有保障。

综上所述,在全球文化、外来文化面前,我们须充分尊重、宣扬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区域文化,须采用包容的态度,共存共荣。汉唐文明曾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制高点,曾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后人没理由妄自菲薄。先人的辉煌,民族的尊严,不可因百余年的暂时落后而否定。这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DDzH4jBRv3qlGoLINzdQmHFJj4ibQCaYhipNkZFexhfgVovRsmo0SD8FVqVHlP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