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本土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内容

美国人曾怡然自得地说,“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and your problems)。其深层含义是,美国经济、政治、文化已领时代潮流,任何一次些许变动,世界各国都须谨慎应付。当今世界,美国依靠美元霸权,举地球之资源维护其一国之经济、科技及文化,各国家均须马首是瞻。在此态势下,美国人不会过多地强调其“文化的本土性”,而更着眼于“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有研究认为,全球化是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再殖民。美国的政治模式、经济组织形式、生活方式、高校教育模式持久地影响着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将“本土文化”这个概念应用于美国的,反而弱势方或接受方,才会有“本土文化”这样的概念。这便是“本土文化”产生的国际背景。

中国无疑是“本土文化”接受一方。从历时性看,中华五千年来所形成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古代具有国际性,近代则趋于本土性。它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夏商周至帝制终结,传统文化可与本土文化等同。此时期传统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处于主导地位,日本、朝鲜等周边政权,纷纷学习,乃至效仿。因为历史的局限,先人肯定地说,中国就代表着世界,世界文化则具体由中华文化所体现。因此,先人曾自负地说,“定之方中”(《诗经》)、“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即我中华代表着“天下”,“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又怎么会提“本土文化”之类的概念呢。同时,又进而推演出,相对其他民族或国家而言,其自有文化就可称之为“本土文化”。但对中华,断然不会有此类称谓。

帝制终结前后,中国综合国力下降,文化影响力式微,中华文化已然不能代表世界的主潮流,民族之自信逐渐降低。中国从“天下”“天朝”步入“万国”,一个“亦中亦西”(《朝鲜燕行录》)的时代开始了。中华文化的可靠性开始被质疑,甚至中伤、遗弃。近现代中华文化影响力逐渐回缩,且在挣扎中奋力生存。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倾向已无法回避。我们开始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儒家经典,在中国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时候,是不会称其为“国学”。“国学”之称谓、机构,是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文化的本土性就这样为国人所接受。

“本土文化”既包括史前时期、贵族政治、帝制时期先辈所积累的传统文化,如法家的批判精神、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贵无”思想及佛教的出世思想,也包括近代以来的各种改革、革命精神。魏源提出了攻夷、款夷、制夷,“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 的主张,洪秀全以耶和华的名义除妖降魔以拯黎民,洋务派则热衷于军事重工业。清末新政昙花一现后,孙中山、黄兴等精英坚定地认为必须推翻现有政治制度,即以革命取代改革。毛泽东对此总结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救亡图存的方略做出重大调整,联合国民党先打败旧军阀,后又合作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革命精神,也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从时间范围看,鸦片战争以前,本土文化可理解为传统文化,即使有类似佛教等异域文化,最终也被我们纳入传统文化洪流之中。1840年之后,传统的归传统,传统已无法代表全部本土文化,只是本土之一部分;崇尚“科学与民主”的西方文化很长时间为大家所推崇,逐渐也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性,进而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以此建立了新中国,马克思学说更是本土文化的核心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我们重申,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只要在中国扎得下根,为人们所接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国特色,都属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着重处理以下四个关系:第一,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扎根本土,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传承持久,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又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性已接受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近代以来是我国本土文化的新标志,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改革精神及十八大以来所奉行的反腐倡廉精神,共同构成我国建设时期的本土文化。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的核心基础。第三,关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在不丢掉自我的前提下拥抱外来文化。我们主张立足本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时空内整合已有的文化传承。第四,本土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在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本土文化是被整合得失去棱角,逐渐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还是守住本土,寻求多样化?命运如何,值得关注。我们主张,本土文化是民族立足世界之本,我们不仅要传承优秀本土文化,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向全世界展示其瑰丽色彩,不是仅仅被动地守住本土文化,还要扩大本土文化影响力。我们坚信,越是世界的才能越是民族的。 G+HhNfxHCi7+RR1gc7ATLNSsOqnKxFuuxQh/QkJyC7xORgzBIdb87dzdQtJQPO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