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书院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推动

在千余年发展历程中,书院以儒学为主体思想,基于普通人性展开社会道德教化,致力于向社会各领域表率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积淀了深厚的蓄德治学的文化精华,在传递语言文字和知识的同时,传递着如何为人的品学修养,传承着对家国天下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人格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根本,促进个人和社会沿向上、向善、有序的文明方向纵深发展。

第一,注重人文关怀,传递民族凝聚理念。虽然清代以后,书院在命运转折中,因教育官方照搬移植西方教育体制,把书院的文化精华弃如敝履,以致现代的大学几乎不见传统书院的文化传统。但书院深厚的人文关怀积累却非能一日破功,尽管近代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促成了书院变革,西方教育体制本质上亦具有其科学合理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教育体制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但随着时间流逝,深层次的问题开始凸显,制度移植的合理性无法替代民族精神的根本,以致近代以来的莘莘学子在接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无法对接西方的文化精神,又渐渐忽视传统教育的文化精华,在思想价值层面不断出现波动,或崇洋媚外,或思想极端,或只看重成绩而蔑视道德。胡适先生曾经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一方面,在惋惜书院的文化精华被碾落尘泥;另一方面,也在忧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日渐衰微。这是书院衰落带来民族凝聚弱化、民族自信缺失的最佳例证。其实,书院蓄德的人文情怀和治学的文化精神,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精华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使国人在教育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将自我道德完善的人文追求和经邦济世的社会关切密切结合,使社会发展呈现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中国气派,使中华民族更加具有整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诚然,笔者并非主张复古回溯至书院时代,以经、史、诗、赋、子、集作为学校教学的唯一,哪怕是主要内容,都不符合现代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现实。古代书院发展的确有其历史的时代局限性,但面对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价值失落、民族自卑等人文精神的贫瘠荒芜,书院涵养道德、申扬人伦、民族自信等教育理念无疑能够为今天的社会6+提供充足丰富的土壤和养料,这也正是现代社会发展尤为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注重自由平等,夯实民族凝聚基础。在书院的发展历程中,其治学的谨严、自由、平等、自主、践履一直都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这些是书院教育生命力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实现民族凝聚的基础。

古代书院有教无类、门户开放,招生没有地区限制,平等向广大平民百姓开放,无论远近、贵贱皆可入学,学生在入学后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择师,中途亦可易师换校;一个学者可以在若干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受地域、门户、派别的局囿;古代书院学术争鸣,践行“讲会”制度,倡导各个学派相互会讲、交流、争辩、反思,各抒己见,虽观点不一、纷争激烈,但并不相互攻击、贬低,这种学术争鸣和兼收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传播了学术思想,扩大了学派影响,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推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丰富与提升;古代书院自主践履,重视自主学习,提倡独立研讨、因材施教,允许生徒各有侧重、各展所长。书院课程组织灵活,注重以辩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询问、质疑、辩论,指导读书,引导思考,重视自学过程的检查指导,鼓励“行万里路”的践履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治学能力。以上使得中原汉民族文化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辐射带动其他民族文化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尤其在其他民族当政之时,这种书院文化依旧展示着其绚烂魅力,促成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这正是民间原生态的民族凝聚基础的夯实。

然而,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虽然教学设备、教学空间、教学环境等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教育方式层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在与书院的对比中显而易见。相比之下,现代大学显门户之见,高等教育不公日益突出。农村与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专业和水平都迥然有别,门户之见昭然若揭;现代大学学术壁垒明显,管理、科研和教学各自鼎足而立,不同学校之间身份等级明显、互相竞争攀比,邀请学术大师作讲座报告却仅限本校师生听讲的情形已成惯例,学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相对封闭,隔离排斥显而易见。门户之见难以激发学生潜力,难以从整体上活跃大学学术,又如何促进学术思想的蓬勃发展!同时,现代高等教育亦被机械应试染指,即使1999年“素质教育”的提出引发了持续的社会关注和热议,但终究至今未改单一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单一考核手段,以死记硬背替代读书思考,以可以临时抱佛脚取得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业考量,学生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难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不能不说,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民族凝聚来说十分不利,夯实民族凝聚的基础还需从书院文化中多做借鉴。

第三,注重与社会互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古代书院无论在创建办学、经费筹集,还是在教学管理、师资聘任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并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密切互动,在历史中甚至呈现出书院发展越繁盛、思想文化越繁荣的局面。也正是这些互动,使书院文化愈加开放,书院思想文化和组织形式遍布华夏大地,中华民族也在书院教育的普及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融合,形成对儒学思想的文化认同,并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推动力量。对比时下,大学教育多为官学、民办大学多为三流的总体形势,大学教育自成体系,与社会互动明显薄弱,远远没有起到书院在历史上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营养,一方面,可以借鉴书院多方融资办学的经验,允许甚至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国家政府、地方财政、社会财团、公司企业、组织个人等)多方筹资、捐资办学,使大学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事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的知识优势,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既能促进社会发展,又能促进人的文明进步;发展科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直接关系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服务社会,不仅是在西方高等教育备受推崇,而且也符合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情结。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社会人才需求反馈机制,以此创立开设专业,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投入科技创新,形成科技与生产结合的优化机制,促进国家、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繁荣发展;扩大社会服务,形成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推动国家、地方融入知识经济的国际大势。只有加强大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才能更加突显其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作用,使大学不仅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而存在,更是筑造国家和社会风尚的重要场域。

总而言之,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诸多学者一心向学、反复思量、精心设计的文明成果,既浸透着清风朗朗的文化憧憬,又随顺国情局势而为,实在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令人赞叹不已的文化创举。只因与科举过于亲密,断送了书院蓄德明道、治学传道的教育生命力。书院教育形式虽然终结,但其精神在历史上对社会运行、文明进步的作用上不容抹杀,毫无疑问,书院值得以不断变化的方式被重新发现、挖掘和界定。古代书院所追求的蓄德治学、德业并重理念,所营造的自由自主、开放宽松氛围,所践行的怀疑批判、践履创新精神,都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积累文明成果、促进文化认同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经验和可靠路径。 dp9+c3jPhtF9pjM1DYza5gIy0HSbSCjtnjmNqA/gI/bdfPXAFFTANGCPOm1aeU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