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宗祠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宗祠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中华大地上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在千百年来持续密切影响着最大范围的民众。无论“总祠”还是“支祠”,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都是其内在的价值指向。无论帝王将相权贵,还是奴婢乞丐百姓,天然的血缘关系把每个人都划于各个宗族内,与宗祠休戚相关。宗祠的地位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华民众心中根深蒂固,每个人以不同的身份演绎着宗祠文化的特定角色,以不同的行为呈现着宗祠文化体系的社会治理逻辑。

第一,宗族治理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治理方式。每个国家对于社会的治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通过对公共权力和社会制度的特定安排,运用相应的治理资源来进行社会整合的过程。在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自中唐以后,“明主治吏不治民”“皇权不下县”更为明显,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之理。国家的权力统治仅及州县,基层社会的民众治理通常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这三种组织的典型代表是宗族、乡里(村社)和行帮,其中代表与生俱来血缘关系的宗族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最为自然、最为认同的生存空间和生活领域,宗族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宗族治理也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宗祠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宗祠作为宗族中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也就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宗族对社会的治理也是以宗祠为中心展开的,其治理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培养集体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宗族的聚集聚合以祖先崇拜为信仰纽带,而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是祖先崇拜的物化形式与物质场所,以宗祠为中心形成的具有浓厚鲜明的宗族意识和宗亲观念的宗族便成为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在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载体。集体意识的培养和民族认同的强化是在以宗祠为核心的纵横活动中实现的。通过纵向的敬宗收族实现宗族的荣誉感、集体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无形中强化同宗族人的集体意识;通过与其他宗族证明公祖、校正班辈、再立祖碑等方式的横向联宗,追求对同宗文化的认同,实际达到构建并强化民族心理认同的效果。在活动中,这种文化积淀和心理认同实现顺其自然地代代相传,明显达到凝聚族众,万流归宗的向心作用。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逐渐养成。在传统社会,个体的社会化与宗祠息息相关。如前所述,传统宗法制度下的国家其实是一个由大、小宗族共同构成的系统,宗祠祭祀在唤起人的思源敬祖的血系观念的同时,在仪式上又传递着道德伦理定律。每个人从小便在宗祠祭祀礼仪中接触并学习长幼之序、孝悌之礼;通过遵守祠规,参加宗祠的一切日常行为活动,通过暗示、感染和模仿等初级文化传承方式进而形成记忆,并通过多次加入强化个体对家族历史和祖宗的记忆与认同 ,不断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加之国家治理以德治教化为治国方略,道德教化便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家国同构、忠孝相通也被人们长期接受,个体的道德社会化与个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形成过程同一,由此实现了政治稳固和社会稳定。

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宗族是社会的基础,是传统社会中官府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历史上,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通过宣扬宗族和睦来稳定社会秩序,如康熙朝所颁“圣谕”十六条中就有“笃宗族以昭雍睦”的规定。而对于国家政权来说,在宗祠中制定执行族规、议事磋商决策,既令民众遵纪守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方基层政权的管理职能。从宋代开始,宗族就与里社保甲等基层政治组织相辅相成,其在地方上发挥的基层政权功能甚至为国家法令所不及。如:大多数宗族的族谱里都把准时足额交国课钱粮、服兵役写进“族规”,有不少族规把纳税赋放在第一位。宗族还负责保安、消防,夜间组织更夫巡逻、抓捕盗贼。特殊时期,更能组织称为“乡勇”“团练”“义兵”等武装力量。如前所述,宗族甚至还有司法权力,一些纠纷、诉讼、治安等案件,先由宗族在宗祠审理,案情较大的再移送官府衙门,这种司法权力通常在宗祠祖宗牌位前进行,便于公众知晓、发挥震慑作用, 促使族众循守礼法,不逾规矩。

第三,宗祠文化的现代价值考量。作为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宗祠文化中确有糟粕,如忽视人权、歧视女性、宗族械斗等,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科学观念的普及,宗族观念也确有淡化迹象。但其作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在历史风雨中屹立几千年,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原有宗族观念、宗祠文化依然悄然隐匿于民间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日常生活和人们的记忆中,其对社会文明、社会秩序的积极推动作用更值得深入挖掘。

宗祠文化内含深奥的历史内涵,是社会教化的有益支撑。在当今社会,虽然道德教育被列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甚至从孩童开始,社会各方就把“理想的行为规范”进行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但当前社会的浮躁功利、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不断出现,令人担忧。既然接受教化的主体是人,就必须考虑到人的特性,即人格的独立与完整,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人的特性,即宗祠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人的道德价值建立在宗祠文化中、熟人社会下,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而现代社会是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陌生人社会,自律行为没有约束、他律影响日渐衰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妨研究和借鉴宗祠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进行社会教化。

宗族本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数极少的合法民间组织之一,而且比其他的合法宗教、行会历史悠久得多, 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现代社会中,虽然不是以宗族为中心形成宗族范围内的公共生活模式,但蕴含着饮水思源、家国至上、慎独自省等道德观念的宗祠文化却显得弥足珍贵。现代宗祠,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和宗族内部的司法执法场所,而是在保留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的基础上,成为基层社会中的公共空间。除了每年一度的大规模祭祖以及年节庆典外,宗族以宗祠为空间载体开展规范族人的行为习俗、婚丧礼仪、文化娱乐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务,这是其他社会组织很难做到的。这种保留无疑更多的是作为文化形态的保存,是对传统文化中旧祠堂的优秀因子的继承和发扬。香港敬罗家塾修复、广东从化广裕祠修复、佛山兆祥黄公祠修复等行动,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表明宗祠所传承的独特传统文化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价值受到了国际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关注。宗祠文化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敬宗收族,改变当前人的价值目标的单一和精神信仰的缺失。

第四,宗祠文化凝结着深厚的血缘亲情,有益于人心的团结凝聚。宗祠文化对国家历来认同并持续维护,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宗祠文化中最原始的莫过于对共同祖先炎黄始祖的崇奉,这种认同正是形成我们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文化因素。这种血缘宗族情结是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家族,一串生物的血统关系,真把全家人连锁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事业团体” 。“宗族构成介于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得天独厚的中继站” ,宗祠文化把血缘亲情融入至整个国家、社会,使得中国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血缘联系基础上产生同宗共祖的观念,促使中国人的良知系统更倾向于“安身”与“安心”,自然形成深具稳定性力量的血缘关系与社会性的宗族情结相结合,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越发稳定;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国家利益必然永远高于宗族、家庭和个人利益,促使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更倾向于“天下大治”“安定团结”,这便是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静态目的意向性,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中国人同宗共祖意识的血缘溯源指向不仅仅局限于以宗祠为物质载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同姓宗族组织,事实上,血缘关系在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外倾的趋势,这也是通常说的亲缘伦理型文化,在“亲不亲故乡人”的地缘群体和“家族式阶序”的各种关系中都普遍存在,这种民间社会中的血缘关系和由血缘“拟制”形成的社会横向联络组织,具有统一协调、群体整合的功能,它能提供安全保护、帮扶互助和精神慰藉,使其成员具有较强的“内团体”意识和归属感,即便是遭到人为因素的破坏,只要稍微具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就会因为亲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谋事及其他福利的需要而组织起来。这在我国已经成为历史和文化传统,已为人们所习惯,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断的文化动力。 它有利于社会的向心内聚和相对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捐资兴学和社会联络,强化文化认同和增进团结;促进海内外华人的互相协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第五,宗祠文化内含丰富治理经验,有益于中国式社会治理实践。西方治理理论已引入我国多年,然而却不能在我国扎根,只在形式上敷衍应付,社会治理实践中问题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治无教,忽视了对于传统宗祠文化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治理逻辑的研究和继承。宗祠文化在历史中是鲜活的,每个人对宗祠都拥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关注备至、费心劳力,宗族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依附,而族长则是灵魂性的存在。对比当前的基层社会,每个人都生存发展于社区之中,但对社区似乎又毫无感情,对社区的事务也很少关心,难以为社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社区主任实质上不过是政府委派的处理各项事务的负责人,与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社区建设工作缺乏动力和凝聚力。这也是社会教化难以落在社区、社会治理重形式缺实效的原因所在。可以说,继承和发扬宗祠文化中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理内核,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选项。当然,笔者并非主张退回传统社会,这在流动性极强的现代社会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起码我们要考虑到文化因素,从我们的文化出发来治理我们的社会,让社会充满生机、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人对社会都充满感情、充满自觉的关心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宗祠虽只是一种文物建筑,却囊括了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诸多内容,无论从社会教化还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宗祠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而宗祠文化则反映着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凝聚力,折射出传统文化合群和众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下,“承载着祖先珍贵创造力与情感的物质载体已然脆危。……文化良知催促我们去护持这些斑驳脆弱却秉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挖掘其中深含的义理,扶正民族文化与自觉的人格” ,构筑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纠结、延伸、交相辉映中实现道德向善、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以此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gx8lLrRX23prlnfAKXnSTz2lnGFLjtk8P6OicPjGwdIx6Shq+yRAIt5Gdt2uwB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