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族学的调查
——石刀的加工应用

地质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石刀的岩性,调查分析石料来源,是就地取材还是远处搬来的。

要制作一件石器,首先拣选合适石材,打制出石坯类型,琢石成型成器,修整边缘、精细磨制。然后根据石器的用途,进行钻孔、刃部的加工以及表面磨光、刻画等。经过这几道程序,一件完整的石器便告完成,可以投入使用。

基于对磨制石器长期以来的观察,学者们总结出了以上关于石器加工的一般流程。然而石刀是怎样加工又是如何使用?刀背上的单孔、双孔或多孔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各地残存的原始民族都可以见到磨制石器的生产和使用,它们的制作和使用方式,是我们复原古代磨制石器的生产过程、使用方式以及功能的重要参考依据。借助国内外开展的民族学调查,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参考:

古代阿兹特克人有着高超的制石技术。他们用金刚砂和水将石材琢磨成型、擦亮。还利用一种非常坚硬锐利的火山岩——黑曜石,经过压琢而制成长而薄的刃片,做成优质的刀、剃刀和武器的尖端。他们使用的石斧和锛都装有木柄,刀和剃刀则是嵌在一团松脂里使用。除此之外,生活在今天的波利尼西亚一带的萨摩亚人、日本北部的虾夷人,美国西部草原的喀罗人、纽约州北部的易洛魁人、亚利桑那州的霍比人等都拥有制作磨制石器的技术。

生活于我国云南西北横断山脉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也同样掌握着磨制石器制造术。独龙族在20世纪50年代仍然处于木、石、铁器并用时代。当地村民曾对来访者谈及其祖父制造石器的情景,说:“祖父从山顶上砍来很多柴,烧起熊熊大火。从江边捡来极坚硬的砾石,以蓝色、绿色为最佳,黑色次之。把石头投入火中烧红,取出淬水,使有裂纹,然后放在木垫上打砸,石头便依痕纹裂开成片,薄片制成石刀,厚片磨制成石斧。”

Figure-0066-0001

安宁河谷平原以“粮仓”闻称于世。胡力平 摄

精心挑选特定的石材,阿兹特克人利用金刚砂和水来完成石材的加工,独龙族则借助水、火之力剥离石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各民族对不同颜色、质地的石材都有自己的偏好,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逐渐认识了水、火、矿物和石质的属性,能利用资源来为日常生活服务。他们制造磨制石器的具体操作方法也给我们以启发。

凉山境内发现的石刀都经过了拣选、精细磨制、双面钻孔。栖木沟的这件石刀同样如此,刀身呈褐色,质地较硬,刀背线条流畅,符合人体力学。石刀两端尖,刃部依然锋利,双孔位置临近刀背。德昌董家坡发现的石刀上还有多个钻孔,虽有几处穿孔未通便放弃,然而在小件石刀上多次钻孔,都反映了栖木沟人和董家坡人的石刀加工技艺熟练,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早期的民族学调查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河北北部在收割高粱等谷物的时候就使用着双孔半月形和长方形铁刀。根据力学原理和民族学资料分析,当地农民会在石刀钻孔的地方系绳或者直接套在手指上,刀刃贴在直立的穗茎上,拇指按住穗茎用力压切来割断谷物穗茎,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摘穗”。这种收割方式的特点都是一株一株收割,并且只割取谷穗。收割对象主要为粟、黍、稻等多种谷物。在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石刀上常常能见到刀刃中部磨损严重,有深凹陷的情况。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或许效率较低,然而当时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收获方式呢?这应该与农业技术水平相关。早期农业对种植品种的选择性较差,作物的成熟期也不一致。一株一株地摘穗,就能够根据谷物成熟的先后进行收获,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收获成熟谷物。此外,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低,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人们也有意识地将一些对耐旱、耐寒程度不同的作物混种,这样即使遭到了干旱、严寒侵袭,也可以得到部分收成。在20世纪90年代,云南西部一些偏远山区仍能见到类似的旱作谷物栽培方式。 ZjHgXgZ0oFDnSGo6S42c5p02jJwhhgfF9n0DInJ52kdd8E5fcCtrmdweEbL56Sg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