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望之间,一眼千年 探寻铜鼓之谜,与岁月“长谈”

从自老龙头墓地4号墓葬出土,到成为凉山州博物馆的重要文物,古朴、浑厚的铜鼓穿越悠悠千古,从“前世”走入“今生”。

铜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珍品,也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云:“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据有关专家研究,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可分为8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这面铜鼓很特别。”唐亮说。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的这面铜鼓属于战国时期,形制上介于云南楚雄万家坝铜鼓与晋宁石寨山铜鼓之间,属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型。而它特别就特别在整个铜鼓是空心的,并没有封闭;铜鼓表面还有烧过的痕迹,说明这面铜鼓不仅仅是祭祀的礼器,还是烹饪的炊具,属于“釜鼓并用”,这是盐源盆地古代文明的佐证,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很有研究价值。

早在1975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中国最原始的铜鼓,铜鼓“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中国西南古代濮族人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铜鼓源于铜釜,这是一个“釜鼓并用”的先例,盐源老龙头出土的铜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回到这面铜鼓本身,在凉山州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真身”:铜鼓鼓面直径26.2厘米,肩径32.6厘米,腰径26.8厘米,底径35.6厘米,厚0.4厘米、高23.8厘米;鼓面直径大,高腰,合范铸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较高而突鼓,鼓面较宽但小于胴部,亚腰,圈足外侈,腰与足接合部有明显转折;腰腹部四面各有一个桥形耳。

形状朴拙、造型简洁是这面铜鼓给人的第一印象。再细看,鼓面正中有十芒太阳纹,芒与芒之间装饰有小圆圈纹和竖线纹,围绕太阳纹还装饰有四只翔鹭,外围还有两圈圆点纹间以折线纹;铜鼓腰上部装饰有斜线树叶纹,下饰两周圆点纹间以折线纹,纹饰皆为突出的阳线。

铜鼓不能“说话”,或者鼓面上的花纹就是它对曾经那段岁月沉默的“表达”,真实且毫无虚妄。太阳纹是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图腾,把时间推向2000年前的盐源盆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在生活劳作中,逐渐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正所谓“万物有灵”,太阳纹象征着当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对于神灵的敬畏。

眼看历史的迷雾被一点一点拨开,对望之间,一眼千年,铜鼓穿越历史而来,让我们有幸与岁月进行了一次“长谈”。 ddUOKbgqjmzAF7Di1sFfIvRXCcL3PiGeDLWEKtZ/5yo2vgSJ5fmMH66N0ni8Fw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