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凉山州博物馆在对盐源老龙头墓地进行第二次抢救性发掘时,一面写满岁月和故事的铜鼓在4号墓出土。
这面曾象征着权力的铜鼓,是西南地区民族使用的重器,谁拥有它就拥有号令部族的权力。考古专家推测,4号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个部落的酋长,而且很有可能是个大酋长。这面铜鼓被他拥有,并与之共生共荣;铜鼓见证了他生前的荣光,也在幽冥中守护着他2000年之久。
再次与世人相见,铜鼓表面斑驳的铜锈刻画出了“历史的年轮”,或者这些岁月的痕迹就是它对曾经沉默的“表达”,真实且毫无虚妄。穿越历史而来,铜鼓让我们有幸与岁月进行了一次“长谈”。
这是一面写满岁月和故事的铜鼓,在历史的长河中掩埋了2000多年。1999年盐源老龙头墓葬的发掘出土,让它穿越时空,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和泥土做伴,沉默而漫长的岁月在铜鼓身上刻画出了“历史的年轮”,表面斑驳的铜锈,已不复当年的光鲜。但正是这些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诉说着这面战国铜鼓的一生传奇。
在群雄崛起的战国时期,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雄浑而深沉的铜鼓声,回荡在那个时代。而今,当我们看到凉山州博物馆文物库房里的这面铜鼓,它已经切断了和“过去”的联系,成了一件大家口中的“文物”;它不会“说话”,但与之对望,似乎就已经让我们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
“1999年,我们第二次对盐源老龙头进行抢救发掘,这面战国铜鼓就是在那次发掘中出土的。”说起这面铜鼓的出土过程,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唐亮至今记忆犹新。
战国铜鼓的出土地点在盐源老龙头墓地。
老龙头墓地出土了一大批极为独特的青铜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古点。说起老龙头墓地的发现,颇有些像传奇小说故事的开头:1987年12月,盐源县双河乡毛家坝村的村民在老龙头挖粪池时,发现了古墓葬。
“老龙头挖出宝贝了!”这个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老龙头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茶余饭后都会说道说道。得到消息的凉山州博物馆第一时间对老龙头墓地现场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出土了铜鼓、铜剑、陶器等文物。一段尘封的历史,重新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1999年11月,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已遭受严重破坏的墓葬中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对老龙头墓地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当年39岁的唐亮,是考古工作队的一员。
老龙头墓地1
测量与绘图
测绘探方图
工作人员对老龙头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当时我们去得很仓促,条件也很艰苦,坐班车到县城后,工作队租了一辆面包车作为工作车辆。”唐亮说。老龙头又名庙庙山,海拔2450米,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梁;而这座山梁上,竟然分布着一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古墓群。那个年代,山高路远,考古发掘工作很有难度。在近20天的发掘工作中,他们早出晚归,白天几乎都待在发掘现场,唯一休息的时间,就是吃饭的那几十分钟。
他们的敬业精神,让这次抢救性发掘颇有收获。发掘了编号为M4、M5的两座墓葬。4号墓葬是一座大型墓地,保存相对完整,出土了铜鼓、编钟等重要文物,战国铜鼓就是在这个墓葬中出土的。
“有现象了!”虽然是19年前的往事,但唐亮依然记得很清楚,在探方下一步步深入的挖掘,让4号墓葬慢慢呈现在他们眼前。这个墓葬很不一般,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室中部上方残存了一块石灰岩大石板,墓室中间形成了一生土棺床;棺床也就是放棺材的台子,棺床的中部用朱砂涂成红色,棺床上的随葬器物有腹部彩绘螺旋纹的大双耳罐、素面的陶单耳罐,铜器有鸡形饰、条形片、果核形饰、铃和剑,铁器有铁矛和铁镦。
老龙头出土彩绘大双耳罐
“墓室的西端是出土铜鼓的位置,也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地方。”说起铜鼓的出土过程,唐亮依然难掩激动,铜鼓是西南地区民族使用的重器,作用和商周王朝的鼎相似,谁拥有它就拥有号令部族的权力。由此可见,4号墓葬的主人身份高贵。
显示出墓主人高贵身份的还有一具躺在墓室北部的人尸骨,尸骨躺在一生土二层台上,保存完整,骨架长约170厘米,仰身直肢,骨架的颈部带有一弧形骨玦,右手小臂上带有一套甲片。随葬物有一件铜戈、一个圆形石球和一个小陶罐以及足部一端的一具马头骨。从这些简陋的随葬品中可以判断,这是一位为墓主人殉葬的殉人,他带着自己的兵器和马匹,在幽冥中守护着自己的主人已有2000年之久。
种种迹象,让考古人员大胆推测,4号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个部落的酋长,而且很有可能是个大酋长——他竟然拥有三面铜鼓且同时拥有编钟,再加上用朱砂涂成红彤彤的棺床,也一再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