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顺治帝祭孔

入关后的顺治,在母亲的教导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做君王的才华也逐渐显露出来。

顺治继承皇位之初,全国的形势并不十分有利于清王朝的统治。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仍在陕西、山西、云南、四川等地抗击清军;江南又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朱明王朝的宗室子弟各自为政,称孤道寡,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而北方各省又因清军入关后的圈地,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不断爆发小股的农民起义;一些正统思想浓厚的文人不肯出任清朝官职,隐居山村、古庙讲学立说,宣传民族意识,唤起汉人的反满情绪,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对于这些问题,顺治帝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决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围剿农民起义军。命令吴三桂、英亲王阿济格、禄亲王多铎继续向西北进攻,尽快消灭强大的农民军。农民军由于连续作战,军队得不到休息与补充,人员伤亡很大,除战死外,还有一些降清者,力量越来越弱,起义军内部又充满了矛盾,相互猜忌、残杀,几经损耗,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战斗力上都远远不再能与清军抗衡,杀到最后李自成只剩下28骑,被围在湖北九宫山,全部壮烈牺牲。

顺治消灭农民起义军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坐镇云、贵一带继续扫平残余的农民军。命多铎挥师东下,配合南下的清军,围剿南明各小王朝、采取分化瓦解、招降纳叛、以降军为前导、各个击破的策略。经十余年的围剿,清军先后灭掉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南明小王朝,逼迫抗清力量较强的郑成功退守台湾。

对于北方小股反清力量,顺治帝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是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又禁止圈地,保证耕者有田种,北方的反清斗争很快就被平息。

顺治帝遵照太后的意见,加强了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和统治。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那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祭孔大典在北京国子监隆重举行。祭前派人将孔子第六十五世孙孔允植,接到北京参加祭典仪式,清军入关后已封孔允植为衍圣公。祭祀仪式完全按明制进行。顺治帝首先用香汤淋浴,换上祭孔衣服,然后带领文武大臣毕恭毕敬驾临国子监,走在最前面的16名太监抬着精制的祭品。

顺治帝在中午时分,到达国子监。祭祀大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开始。顺治帝面向国子监广场,躬迎孔夫子圣灵前来享受祭品,然后转过身来,恭恭敬敬地向孔夫子的神位献上一幅杏黄色的绢,披盖在神位上,再恭恭敬敬向孔夫子神位敬酒三次,行礼三次,祭酒高喊“礼成”,这祭孔大典就圆满结束了。

典礼结束后,顺治帝接见了衍圣公孔允植及孔、孟、颜、曾四姓子孙及五经博士,勉励并赏赐一番,同时诏告天下:“圣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赖以政治,下之资以事君,学官诸生共勉之。”

顺治帝祭孔的消息不胫而走,众多儒生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盛赞顺治帝是真龙天子。儒生头脑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意识,使他们感到既有为天子效劳之时,何不一显身手呢!于是,一些有识之才不再隐居,也出来展示才华了。

祭孔后,顺治帝又开始认真学习汉族文化,从历史文献、著名经典,到稗官小说传奇、野史无所不读,从中吸取不少治国安邦的道理。有一次顺治读《资治通鉴》,当读到唐太宗政绩时,当即产生一个新观念,便派人召集大臣前来议事。顺治帝向诸臣提出:“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前朝众多皇帝之中,卿等认为哪一位最英明,最值得尊敬?”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名夏(原明朝官吏)一眼瞧见顺治帝手拿的是一本《资治通鉴》唐记,马上回答:“臣以为唐太宗在位期间号称贞观之治,他应比其他几位皇帝略高一筹。”诸大臣听后,一致点头称是。但顺治帝却说:“陈爱卿之见未必正确,朕以为明太祖制定的法令无不合情合理,值得后世永远效法,像明太祖这样的英明之主,历代皇帝都是很难与之伦比的。”这一席话使众大臣十分佩服,尤其是明朝遗臣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这位从关外来的皇帝继承大明江山是合情合理的,堪称当之无愧的英明之主。

顺治帝还继承明朝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仍每三年一科,均在秋季举行,汉、满、蒙等各族文人一律平等入考,皇帝择优而取。清朝实行科举制度给汉族文人开辟了做官入仕、报效朝廷之路,这样做不仅笼络了广大汉族文人,同时也为清廷和地方选拔了一些治国安邦的人才。

顺治帝福临采取的这些明智之举,弥补了清军入关后满汉之间的一些裂痕,缓和了民族矛盾,使神州大地自清军入关以来的升平景象初露端倪。正当顺治帝为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大展宏图时,却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死,年仅23岁。

关于顺治帝之死,野史上说他因恋慕董小宛而远游为僧,这是没有根据的。福临是一位当之无愧有作为的皇帝。 IzwbynXX3kyD3syfxrYzCXGx5EogFuhcgQc0ozN7Wc6Fhnog2r3Ptu1mQK6jLG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