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东北与东胡、燕国接壤;东与中山国、齐国接壤;北、西北与胡林、楼烦、匈奴接壤;西南、南与秦和中原国家接壤。战国以来,赵国经常遭受强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特别是赵武灵王继位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并且不断蚕食邻近各国的土地,把矛盾也指向了赵国。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赵武灵王决心实行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国家的安全,扩大赵国的势力。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正月,群臣朝拜信宫后,赵武灵王召大臣肥义共同商讨天下大事,五日而毕。接着,赵武灵王在北方边界巡视了中山国的一些地方,还亲自登上了黄华山。赵武灵王感慨万千:既想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作出的不懈斗争,也想到了目前在军事上的困境。
他召大臣楼缓共同谋划国家的未来,并对他说:中山国处于我国腹心之边,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但我国没有卫疆之兵,这是要亡国的呀!虽然有高世之名,也不免要受流俗的束缚。我想推行胡服。楼缓说:“这样好极了。”然而,群臣都反对这一做法。
春秋以来,骑兵虽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在军队中不占什么地位。然而骑兵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兵种,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擅长骑射,他们对赵国的威胁也很大。因此,赵武灵王希望发展骑兵,但是赵国传统服装是宽袍大袖,不适于骑射,而胡人服饰短装紧身,整装皮带,穿皮靴,很适合马上训练、作战。他于是大力提倡改穿胡服。
一天,赵武灵王又与大臣肥义共同谋划推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他对肥义说:“凡为人臣,有孝悌长幼顺明之节者,得贵宠;有补民益主之功业者,为达理。如今,我欲继承先王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拓疆辟地,但世间并没有见到有补民益主的忠臣。如果我们推行胡服骑射,敌人必困弱,这样耗力少而功大,也可以少让百姓受累。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傲慢之民的责备怨恨。我现在准备实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天下人必然会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回答说:“大王既然决心不顾衣冠礼义的习欲,就不要担心天下人的议论。常言道,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的,成就大业者绝不会人云亦云。愚顽之辈是预见不到成功的大事,而智者则可以预见,大王有什么担心的呢?”于是,在肥义等忠臣的鼓励下,赵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
尽管如此,赵国上下都不愿改穿胡服,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则干脆称病不来上朝。赵王便派人去传达自己的旨意说:“在家里听从父亲,在朝中听从国君,这是古今之公理。现在我决定变易服饰而叔父大人却不肯更换,我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而议论我。治国有常规,就是要以利民为本;参政也有原则,就是要积极执行上面下达的政令。现在我要推行胡服,并不是为了养欲乐志,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况且我听说,‘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因此我想仰仗叔父的威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大业。”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辞,使公子成心悦诚服,第二天便身着胡服上朝。
公子成是赵国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支持,使赵武灵王有信心和能力将这一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于是,他向全国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为赵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军攻略林胡、楼烦,辟地千里,建立云中郡、雁门郡。次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攻取许多土地。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赵国再度进攻中山国。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发展成为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是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密不可分的。战国后期各国逐步以骑兵代替车兵成为军队主力,也是深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啦。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
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照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谷关,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赵武灵王这一趟秦国行,彻底摸清了秦昭襄王的底细,为赵国今后的发展制定了切合实际的部署。过了几年,赵国就成功地崛起了,成为原来“三晋”中最有实力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