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骆驼祥子》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就是当时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而作者用极平常的字句娓娓道来,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缔造这一艺术成就的正是人民的艺术家——老舍。

1.《骆驼祥子》的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上学后,他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的意思,亦即“忘我”。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北京人艺编剧,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阵亡,全家都靠母亲洗衣服、做活计勉强糊口。因此,老舍不仅对于北京这座城市、北京的劳动人民非常熟悉,而且深知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难处。也正因如此,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市民生活。他擅长刻画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特别是思想落后、观念腐旧的保守贫民。在老舍的笔下,平常的生活片段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如诗似画的北京美景、生动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烘托人物内心或命运的幕布,浅显的对白能勾勒出各阶层人民的喜怒哀乐,朴实无华的话语能触及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国家大义的责任。他用文字绘就了一部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京味”图鉴,这是老舍为现代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胡风评价老舍:“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老舍的作品中渗透着浓浓的反帝爱国情绪,他通过展示底层人民在帝国主义侵略下所遭受的种种苦厄,抨击旧社会对人的摧残与蹂躏,弘扬抗战爱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用最清澈平实的文字,表现最深沉浓烈的同情与悲叹。

2.《骆驼祥子》的成书历程

老舍的贫苦出身,使得他对底层民众的心理和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为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载尽社会苦难的作品。

《骆驼祥子》是在“七七事变”那年写成的,在《宇宙风》上连载。1936年,老舍的朋友与他偶然谈到在北平时用过的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买了车又卖掉,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还是受穷。老舍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小说题材。老舍的朋友又说到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岂料转祸为福,他乘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牵回三匹骆驼。这两个车夫的经历,车夫和骆驼,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核心。

因此,1936年的春夏,老舍开始多方收集素材,包括骆驼的生活习惯、车夫的相关材料,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写道:“我所要观察的不仅是车夫的一点点的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经过长期酝酿、大量的材料收集,老舍辞去教职,开始全心投入到写作中去。

《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为背景,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艰难而贫苦,老舍在描绘祥子的同时,也勾勒出在这个旧社会下遭受苦难的普罗众生,“笔尖滴出血与泪来”。

3.《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来自乡下的人力车夫祥子,怀着一个买车梦,在北平城里三度浮沉,最终梦碎的经历。

祥子是一个农村青年,他拥有一切劳动人民的美德,他勤劳、真诚、善良,怀抱着在大城市打拼的追求。他希望靠自己的劳动赚取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靠自己的双腿创造光明的未来。他省吃俭用了三年,终于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但没过多久,祥子连人带车被逃兵抢走,最终他只得拉回三匹骆驼。祥子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仍然想拥有自己的车,因此他贱卖了骆驼,打算攒钱奋斗。可好景不长,祥子刚刚遇到一位好主顾,辛苦积攒的积蓄便被侦探敲诈一空,买车之梦再次破灭。祥子在走投无路之际,被迫与虎妞结合,终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车,苦闷而平淡的生活却被虎妞的难产去世打破,为料理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自己的车。

命运的戏弄和生活的打击,让祥子逐渐丧失梦想,在他心仪的女人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彻底失去希望,从此一蹶不振,自甘堕落,开始坑蒙拐骗。最后,祥子穷困潦倒,一身疾病,从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劳动者,彻底沦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4.《骆驼祥子》的人物塑造

《骆驼祥子》的人物塑造极鲜明,读罢掩卷,其形象宛在眼前。

首先便是祥子。他出场时是个18岁的青年,身强力壮,善良憨厚,有活儿总抢着干,渴望靠自己的奋斗过上理想的生活。但经历过命运和社会的摧残后,他最终堕落。可他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作者将他的挣扎都细致准确地描绘出来,用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阅读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有着怎样的苦闷和怎样激烈的思想斗争,注视着祥子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让人感慨万千。

此外,老舍特别着重于对社会、人性的描写。他描写的社会生活,都是随着祥子的视角在前进和转变的,每个配角的塑造,都是围绕着祥子的命运、烘托着祥子的形象。通过这种主次分明的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祥子更加丰满的灵魂。正如老舍所说:“以他为主,以他们为宾,既有中心人物,又有他的社会环境,他就可以活起来了。换言之,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

虽然老舍将一切笔墨都围绕祥子展开,但他并未忽视其他角色的塑造。除祥子之外,另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便是虎妞。虎妞形象丑陋,黑铁塔似的,个性泼辣。在祥子眼中,虎妞是一个束缚者,更是一个压榨者,引诱并逼迫祥子与其结婚等行为,都彰显了她的流氓无理。但虎妞的形象绝不平板,她精明强干,是父亲的好帮手;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真心实意地待祥子好。虎妞固然有其恶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她似乎也常常闪烁出一些微光,向读者展示着她的优点。

虎妞的父亲刘四爷苛刻冷酷,但却恪守道义;祥子的雇主曹先生个性温柔,爱好美术,处处为祥子着想,被祥子称为“圣人”;曹先生的仆人高妈思想豁达,乐于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依靠智慧为自己找到生路;祥子心爱的姑娘小福子命运悲惨,为养育两个弟弟不得不走上卖身的道路,最后绝望自杀。即使是出场仅仅两次的老马,也向读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性格,他乐观豁达,一生要强,却始终无法改变贫苦的人生,最终眼睁睁地看着小孙子病死在自己怀里。他便是年老的祥子的写照。围绕着祥子,车厂、茶馆、雇主家、大杂院、白房子等场所中的人物都鲜活不已,栩栩如生,他们共同组成了北平城生活的真实图景,让读者一睹当年悲剧阴云笼罩下的贫民生活。

5.《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

当下的语文教育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而言,《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极具参考意义。

老舍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在小说中,老舍不无感慨地写道,“一个拉车的……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道出了祥子之所以毁灭,整个旧社会的重压是一大因素。祥子遭军阀抢劫、遭孙侦探敲诈、遭虎妞占有、遭受小福子自杀,接连的打击让祥子慢慢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老马奋斗一生依然困苦、夏太太丑恶的勾引、其他车夫的浑噩度日……每一个情节设置都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对人的摧残与压迫。老舍用祥子的自身遭遇说明,在这个时代里,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境遇,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骆驼祥子》通过对祥子悲惨一生的描绘,深刻表达了对社会的痛斥。老舍带着深切的关怀与同情,为被压迫与坑害的底层人民发出了饱含人文主义思想的社会批判,对于“吃人”的社会进行强烈的否定。今天,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生活在富足和平的环境下,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了解。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他们能够快速了解那个遥远旧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拓宽知识面,帮助他们加深对语文和历史的理解,更能够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贫苦大众的磨难与苦楚,进而激发出深切的同情,明白今日幸福自由的生活来之不易,更要奋发向上。

6.《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与教育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成果,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在这个意义上,《骆驼祥子》可谓是一本优秀的“语言艺术集”,能够让青少年深刻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语言选择上,《骆驼祥子》全篇都充斥着京腔,轻快、幽默。老舍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极为熟悉底层劳动人民的语言习惯,能够驾轻就熟地将浓郁市井风味和极具北京地方色彩的对白融入作品中。老舍谈自己创作《骆驼祥子》时说:“恰好,在这时候,好友顾石君先生供给了我许多北平口语中的字和词。在平日,我总以为这些词汇是有音无字的,所以往往因写不出而割爱。现在,有了顾先生的帮助,我的笔下就丰富了许多,而可以从容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因此,《骆驼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自身的经历加上友人的帮助,使得老舍塑造出北平城里各个阶层的人物,灌注了不同的灵魂。“主儿”“招呼吧”“一程子”“炸了酱”……这些北平市民日常使用的口语,生动地展现了市民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生动俏皮的北京话,经由老舍一字一字淬炼选取后落到笔下,便体现出北京语言崇高的美学境界,成就了京味文学的巅峰。

老舍在创作中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坚持“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裸体的美”,不仅冷僻字眼一个也没有,即使是稍显书面的日常用语,老舍也会用更加口语化的词语替代,例如“说一声”老舍会使用“言语一声”,“时候”老舍会写成“那阵子”,尽量避免文绉绉的行文,让每一句话都能从老百姓口中说出。在保持语言平白的同时,老舍对每一个字都力求精练准确,绝不拖泥带水,展现出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

老舍善用比喻,世间万物仿佛都能够成为他表现人物的工具,“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他用日常的事物,精准地比喻出景象和人物心理;他形容风“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极有力量的美感;他将祥子比喻成骆驼:“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的——是走不快的。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的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读罢全文再回顾这段,方知这段对骆驼的描述便是祥子一生的写照。

老舍记录人民的语言,但他又将语言炼成真金,使这朴素的北京口语凝练成不同凡响的艺术佳作。

在这个时代,青少年很难再有机会感受旧社会的社会环境,而老北京的京腔京韵也在逐渐淡去。《骆驼祥子》便如一个凝固的小世界,让他们得以通过语文的魔力重返过往,触摸那一段灰暗而曾真实存在的岁月。《骆驼祥子》这部著作并不长,作为给青少年的语文读本,再适合不过。它就像一本辞典,凝练了老舍精练高超的语言艺术,让青少年可以从中汲取大量的修辞技巧,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同时,它又像一卷史书,让那段历史鲜活地展现在大家眼前。《骆驼祥子》用平实的语言,悲悯的视角,将一个鲜活的世界永远地凝结在一本书中。在那里,有无数人在为生活挣扎,却也有无数个生命在沉沦中绝望。每每揽卷,那街头巷尾的京腔,市井劳动人民的群像便从眼前闪过,还有无数个“祥子”拉车的声音从耳边掠过,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与思索。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系主任
姚建彬 IOahtC6Xww5OtkO0sT0ihQgF9vO316m61e7girjvQSYk0xlzbUmNvJFEoqlVFx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