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年夏天,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翌年春,清朝战败。在日方的要求下,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谈判。
4月中旬,中日议和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得知条约中割地、赔款的一些内容后,各级官员纷纷联名上书反对。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正在京城等待会试放榜,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4 月 22 日,梁启超首先率领 80 名广东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朝廷拒绝割让作为东南门户的台湾,严饬李鸿章订正合约条款,主张组织民众保卫国土。随后,湖南、四川等各省举人纷起仿效,愤然上书。举子们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让康有为迅速决定:动员在京举人,发起更大规模的联名上书。
康有为用一天两夜的时间,写出了近两万字的《上清帝第二书》,痛陈割地之弊,吁请朝廷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梁启超和麦孟华等弟子将上书分头抄写,然后在各省举人中散发。在造足声势的基础上,他们联合18 省举人千余人,聚集在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开会,商定联名上书。由于汉代朝廷派公车接送地方举荐的人才,后来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因而此次康、梁领导的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
然而事实上,早在 4 月 17 日,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就在康、梁上书当天,光绪帝召见了军机大臣,决定在合约上签字,次日就在《马关条约》上用了玉玺。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却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家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开启了蒙昧的民智,在近代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在国家危难之时,勇敢站出来,同落后保守势力作斗争,是爱国报国家风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