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城下之盟

谁都没想到,颉利居然去而复返,杀了一个回马枪!十余万突厥铁骑像从平地里冒出来一样,突然出现在咸阳武功。武功离长安多远呢?120里左右。以突厥战马的速度,一个时辰内便可杀到长安城下。

关中震骇,长安戒严。

颉利本无毁约之念,但架不住梁师都一再怂恿他。多年来,地处陕北的梁师都一直承受着李唐巨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覆灭后,这种压力已经大到了让他喘不过气来的程度。为了缓解压力,梁师都极尽挑唆之能事,不断怂恿颉利进军。八月初一唐、突媾和后,颉利本打算就此撤了,梁师都却力劝他背约,直捣长安。

颉利起初是抗拒的。这倒不是出于信守承诺,而是他觉得这种尝试是徒劳的:如果长安那么好打,他早就拿李渊父子的头骨当溺器了。但梁师都却言之凿凿地说有隙可乘,若由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县)取武功,便可攻拔长安、倾覆李唐。颉利还是摇头不已,不行,泾州有罗艺在,那可不是个善茬。梁师都笑了,以前不行不代表现在不行,罗艺是李建成的人,恨不能将李世民食髓寝皮,怎会为他死守泾州?!我军若取道泾州,罗艺必会放行!颉利被说动了,当即命令全军掉头,直扑泾州。

果然,罗艺的天节军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便放行了。突厥大军长驱直入,待到唐廷得报时,已攻拔武功。

这一次罗艺真是把太宗李世民坑惨了。长安城中兵不过数万,将不足百员,援兵又仓促难集,危若累卵。一旦城破,李渊父子十年经营将付诸东流,唐朝也会步入隋朝的后尘,二世而亡。

阖城上下人心惶惶,只有一个人镇定自若、稳如泰山。当然,我们知道的,一定是太宗李世民。但我们并不清楚,他是真镇定还是假镇定。不过,这并不重要,遇到大危机大灾难,当领导的要是先慌了,还能指望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吗?形势所迫,猪鼻子里该插大葱就得插,不仅要插,还要插得稳、插得好、插得果断!

太宗就很稳,一面命尉迟敬德率军迎战,迟滞突厥人的攻势;一面急调关中其余十一军速速入京勤王。为了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设立到位,他居然还举办了封后大典,册立长孙氏为皇后。

突厥人开始试探,于二十四日攻打高陵(今西安高陵区)。二十六日,尉迟敬德与突厥先锋部队战于咸阳泾阳。唐军小胜,斩首一千多级。颉利主力掩至,尉迟敬德只得撤退。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两天后,突厥大军终于出现在长安城西。自汗国建立以来,这是突厥人第一次打到汉人的国都。颉利的十几万大军和长安只隔着一道浅浅的渭水。城头守军甚至能清楚地看到可汗的狼头纛。形势千钧一发,只要颉利一声令下,太宗和他的大唐很快就会变成历史符号。

但颉利不知长安虚实,不敢贸然进攻,而是遣使入城恫吓,想迫使李世民屈服。突厥使者执失思力如果知道李世民将来会是自己的大舅哥,估计就不会把话说这么满了:“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他以为,这句话足以把大唐君臣吓坏。

岂料,太宗拍案而起,厉声呵斥:“我和你们可汗已经当面谈妥要和亲了,还送给你们许多金帛。可是你们可汗却背弃盟约,兴兵来犯,还要不要脸?你个无名之辈,居然还敢自夸强盛?来人哪,给我推出去砍了!”

装蒜失败,执失思力吓坏了,跪地求饶。萧瑀和封德彝也赶忙出来说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若杀了此人,只怕激怒颉利,还是以礼送归吧!

太宗不同意:“我如果把执失思力送回去,颉利还以为我怕他呢,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命人将执失思力囚于门下省。

正在这时,急报传来:冯立所部数百骑与突厥战于咸阳,除冯立外,其余将士全部战死。太宗担心突厥乘胜攻城,当机立断:出城迎敌!

驻马渭水之滨,遥望长安城堞,颉利志得意满。李世民哪李世民,两年前你在五陇阪给了本汗一个雨夜惊魂,今天本汗还你一个兵临城下。正在遐思,遥见对岸有六人六骑驰近,颉利仔细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当中一人竟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太宗扯住缰绳,扬鞭指斥颉利负约。拉出去的屎都能坐回去,你们突厥人还要不要脸,颉利你还要不要脸?

翻译还没翻完,就听鼓声四起,震天动地,唐军列队赶到,旌甲蔽野,气势如虹。颉利估算约有十万之众,不免吃惊万分,莫非李世民早有准备?!

有大军做后盾,太宗的底气更足了,提出要和颉利一对一私聊。颉利同意。具体谈了些啥,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会谈后颉利忽然请和了,太宗欣然同意。双方收兵,各自回营。隔了一天,三十日,二人斩白马,盟于渭水便桥 之上。随后,太宗伫立渭桥,目送颉利北归。

据《资治通鉴》记载,萧瑀凑过来问他:“陛下,你用了什么奇谋妙策,居然能让颉利撤军?”

太宗解释得很详细:“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豳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两个意思,第一,这次打败突厥其实很容易,但朕顾念苍生,不想轻启战端;第二,等朕将来瞅准机会,一次弄死他。

萧瑀佩服得五体投地:“非所及也!”

以上便是初唐赫赫有名的“渭水之盟”。

就这么简单?嗯,看来就是这么简单!

然而,宋人王谠 在其笔记体唐史资料集《唐语林》 中却留下了另类的记载:“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李卫公问策。时发诸州府军未至,长安居人胜兵者不过数万。突厥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邀其归路。帝从其言,突厥兵遂退。”

按王谠的说法,太宗当日其实想和颉利拼个鱼死网破,被李靖拦住了,因为根本拼不过。最终,太宗不得不采纳李靖的建议,倾府库之所有,才换取了颉利退军。

这个记载可信吗?我以为,可信。原因很简单,颉利举重兵深入唐境,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下了这么大的血本,没道理在占据碾压性优势的情况下,被李世民轻飘飘的几句话劝走,且未要丁点儿好处。太宗必然是以相当大的代价,才换取颉利退兵的。

对于颉利而言,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在政治上震慑大唐君民,还能在经济上榨干大唐国库,何乐而不为?另外,从此后太宗厉兵秣马、立誓灭突来看,当日他一定吃了大亏、受了大辱。可见,“渭水之盟”的本质就是城下之盟,改为“渭水辱盟”更为贴切。

这种有辱圣誉、有损国格的事当然不能说,更不能白纸黑字地写在史书上。所以,贞观史官本着历史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的原则,进行了合理虚构,硬是将屈辱的城下之盟改成了吾皇六骑退雄兵的正剧。为了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还特意安排萧瑀当托儿。也不知有没有和萧瑀打过招呼?

不管怎么说,一场天大的危机总算化解了。从后来李唐享国289年的结果来看,这个国库倾得还是值得的。

为了安抚太宗,九月颉利送来了三千匹马和一万只羊。太宗没收,要求将在突的中原百姓和一年前在太谷战役中被俘的温彦博放归。颉利打了个一折,只放了温彦博。

也正是从这个月起,太宗开始让禁军将士在显德殿前练习骑射,并由他本人亲自考核。

颉利不明白,有些人的脸怎么打都可以,比如梁师都;但有些人的脸是决然不能打的,比如李世民。纵观太宗一生,所有打他脸的敌人,除了一个姓渊的家伙外,都被他搞死了。在不久的将来,颉利对此会有非常痛非常痛的领悟。 kGSK8N8CGdM7mgx+d5qB0kjBX8ErmJP11iKVHtMp7/Jjq4AJJhq22lfXdCWog2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