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前面章节的内容,你应该对现在知识付费市场的情况有所了解了。那么你可能在思考,现在入局是不是很难?
事实上,如果你觉得做一件事很难,一定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在辅导过数百位职场人转型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人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营收倍增,核心就是做好图1-4所示的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是从我的最初的自由人生三部曲(盘点高光时刻、萃取优势经验、批量销售产品)迭代而来。做好这三步,你也可以快速启动,成为一名能赚钱的知识IP。
图1-4 知识创业三部曲
在接访了数百位想职场转型、打造第二曲线的人后,我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的经验中都有宝藏,很多人的经验价值千万,但是很多人优秀却不自知,也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经验到底可以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很清晰地了解自己这辈子是谁,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天茫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事,内心总是缺乏定力。
其实人生几十年的经验是非常好的反馈。你能从过往经历的这些事件中看到,你能不费力地做好哪些事,那些让你特别有成就感,也让你特别愿意投入去做的事情中蕴藏着你的天赋和使命。
能够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并且带给别人价值,生命才是绽放的,因为你会活得非常喜悦、自信、充实,获得生命深层次的快乐。
老子说过,“无为而治”。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果你要很努力地“作为”才能做好一件事,那就说明这不是你的天赋和使命。举个例子,我最开始做财务工作的时候,每天都在各种报表中计算公式、核对数据,这让我特别痛苦,我每天都加班加点,却仍旧干不好,经常犯错。
那年的我26岁,感觉自己像个废物。我虽是名校会计学研究生毕业,手持CPA
,却做不好一张报表。
我不甘心啊。
后来我看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测评,想找到自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但是测评报告只能告诉我,我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和能力优势大概是什么类型。但是这些无法证实我真的拥有这些优势。
后来我一项一项地列出我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终于恍然大悟。我发现我最喜欢的是帮人解决问题,从0到1去搭建一个系统,而不喜欢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的工作。我最享受的工作居然是去组织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而不是天天对着电脑和数据死磕。为什么这些事情让我这么愿意投入,这么有成就感,哪怕不给我钱,搭上业余时间,让我去干,我也很开心。
在自我盘点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我不再理会别人的眼光,不再在乎家人的要求,而是寻求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和工作条件。我果断放弃了自己不擅长的财务工作,转向了我喜欢的咨询和培训事业。
事实证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后来,在辅导大量的职业培训师,以及为知识IP找到自身定位的过程中,我都会通过经验盘点的方式找到学员过往经历中的闪光点。从个人闪光点中,我再进一步聚焦学员个人喜欢的、擅长的并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领域。
举个例子,有个学员曾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她有非常资深的行业资历。但是,她一直不知道自己身上的优势是什么,做知识IP时总感觉自己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落脚点。后来我通过经验盘点,帮助她找到了一个差异化优势——她是一位战略型的人力资源,在企业里最有价值的经验是每年帮助子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做企业战略落地规划,通过业绩复盘、战略规划、战略解码、目标分解,帮助公司科学地制定战略、做计划并落地到日常经营管理和跟踪辅导。她连续做了很多年,每年都帮助子公司超额完成目标。
我发现这个能力在人力资源群体当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她特别受业务总裁器重和认可的原因。我告诉她:你的这项能力非常有价值,也是非常有独特性的,你是一位战略型的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她当时特别兴奋,因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这也恰恰是她自己可以输出的部分。她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咨询客户获取收益规划,客单价达8万元。
通过对成就事件的盘点,学员也会更加自信,并且开始变得笃定和踏实。《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之后,就像一个人内心有一个锚点,开始知道自己围绕什么方向来做事,能量就能聚焦了。
很多人有一个自我设限的问题,就是一直觉得自己还“不够”,需要继续学习和沉淀。但是到什么时候算是“够”呢?
我想对那些一直觉得自己没准备好的人说,其实客户真正需要的只有你专业部分的10%,所以你不需要过度准备。你学习得越多,就会越焦虑。相反,如果你越早接触到目标客户,你就会进一步聚焦你的人群画像,调整产品思路。
其实,很多时候你的知识储备是够的,但是由于你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就像一个衣柜里堆满了衣服,如果你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分类,你就会一直觉得自己缺少一件衣服,结果衣服越买越多,内心却依然焦虑。你每次急着要出门的时候,还是搭配不出来一套好看的服饰。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需要通过经验萃取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做梳理和归纳,最终沉淀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相反,如果你的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未经整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你就很难输出一套自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同时,你不要教授在别人的课程里、书里学习到的内容。你教给别人的,一定是经过自己亲身验证过的有效的方法论。你一定要从自己的标杆实践经验出发,先萃取自己的,然后对于自己不够的地方、跑不通的地方,再借鉴别人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形成原创的知识体系、原创的知识产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打造出自己原创的知识产品。
我在辅导知识IP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一般人都喜欢向下赋能。也就是说,我要给那些比我能力弱或者社会地位比我低的一些人赋能,似乎只有这样做,自己交付起来才比较有自信。
但问题是,能力和圈层比你低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你的最佳客户。
为什么知识产品也要服务于高端客户?
第一,因为知识产品主要是课程或者咨询,需要学员/客户自己消化理解后,再去行动,取得结果。如果客户的认知和你不能同频,你讲的知识点他们无法消化理解,那么你带起来会非常困难。
第二,我发现高端的客户群,其自身的能力强,执行力也强。他们能够理解你产品的价值,听懂就去做,不纠结不啰唆,听话照做出结果。这些人自己的圈层质量也都很高,更乐于分享。他们会乐于给你带来一些转介绍客户,从而使你的事业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
举个例子,我的萃取师学员里大伽云集,有高管、博士生导师和企业家,他们是怎么聚在一起的呢?有一位企业女高管,因为她学习后非常受益,她就介绍了一位博士生导师,而这位博士生导师又介绍了一位上市公司前任总裁。由此可见,你在一个高质量圈层里溅起了水花,就会连带影响这个圈层里的很多人。
所以,与其说降维赋能,不如做错位互补。要成交比你级别更高的社会圈层,其实只要你的产品和服务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就会成为你的客户,同时还会给你的项目带来许多品牌背书。
能够让知识转化为行动,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我建议有专业实力的IP做以交付结果为导向的高端知识产品。
以前的传统营销方式,需要营销人员一个个地打销售电话,或者做线下的面对面交易。但是现在不同了,互联网时代为营销人员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线上业务其实特别容易做批量化运营。批量获取流量、批量筛选需求、批量搭建信任、批量成交客户,威力巨大。
很多人在线上通过社群发售模式就实现了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营收。所以说,现在如果你怕知识产品卖不出去,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很多人会问:去哪找客户?其实第一批优质客户都在你的朋友圈,你的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资源池。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下来,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积累了大量的潜在客户资源。只要你在某一领域的业务能力是突出的,那么你对一些相关人群就会有吸引力,产生灯塔效应。
朋友圈不仅是一个朋友圈,也是你展示自己业务能力的一个端口。刚开始你做知识创业的话,朋友圈里信任你的客户资源就是你非常重要的私域来源。当然不光是你自己的朋友圈,那些有你目标客户的朋友的朋友圈,那些支持你报名课程的老师的朋友圈,其实都是你可以撬动的朋友圈资源。
我们打造好产品后,就要开始布局自己的朋友圈,激活自己的现有私域。把这些私域好好运用起来,你就可以实现在朋友圈开采你的第一桶金,实现原始积累。
综上所述,可总结一个公式:
百万营销=高客单价产品×私域目标客户数量(自己的私域+能撬动的私域)
通过原始私域的开发、客户的交付,你会完成知识创业的原始积累。这个原始不只是营收,更重要的是你的客户画像越来越精准、产品打磨越来越成熟,也包括产生大量成功案例,形成客户口碑,促使你掌握了一套做好线上业务的运营逻辑。
但是原始私域的客户资源毕竟有限,是会消化完的。你消化完了私域的有潜力客户,就要及时去开拓公域的资源,做好持续引流。这个时候你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持续做价值输出,吸引公域的精准流量,搭建公域转化到私域的渠道。
在这个阶段,针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持续的高价值内容输出,是知识IP长久持续经营下去的核心能力。在这个阶段,萃取也将会发挥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帮助IP提升内容输出能力。
总结一下,聚焦核心优势,沉淀知识资产。围绕一个目标人群的痛点问题,设计高价值的产品,做批量化的营销,带着客户出结果。然后,开始转动你的商业飞轮。
后面的章节里,我会详细拆解这三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开启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