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物联网:物物相连,供应链物流智能化

传统供应链存在可视化程度低的问题,而物联网与供应链结合,能够实现货物流转过程数据化、网络化、可视化。物联网能够将各种传感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进而实现对供应链各节点的智能识别、定位、监控、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智能化的连接,促进供应链上各主体实现高效协同。

3.1 智能物流:技术落地+全流程优化

物联网领域的各项关键技术在供应链场景中的落地,能够优化供应链流程,实现供应链无缝化、可视化。在智能物流赋能下,供应链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3.1.1 EPC/RFID物品识别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多,对供应链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物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由于物品标识与识别技术比较落后,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应用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RFID技术赋予物品唯一的编号,给物品打上唯一的标识。这一方案基于数字编码实现,支持通过互联网查询物品信息。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是一种特殊的RFID技术系统,可以通过数字编码、电子标签等实现物品信息的追踪与信息交换,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EPC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对多种物品,包括零售商品、集装箱等的唯一标识。

EPC/RFID物品识别技术的应用对供应链管理、物流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根本上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调控能力和竞争力。

从实现路径来看,EPC/RFID物品识别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以下几项支持。

1.EPC编码

EPC编码提供物品的唯一标识,包括物品重量、尺寸、目的地等信息。

2.RFID电子标签

RFID电子标签中存储有EPC编码。该标签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半主动型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标签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例如,主动型和半主动型标签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扫描,但成本较高。

3.读写器

读写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信息交互。其中,常用的近距离读取标签信息的方法是电感式耦合。RFID电子标签通过磁场向读写器传送电磁波,而返回的电磁波转换为带有标签的EPC编码。

4.Savant系统

给每件物品都贴上RFID电子标签后,在运输过程中,读写器将不断收到EPC编码。为了传送和管理这些数据,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中心(自动识别中心)开发了个系统——Savant,可以完成数据传输、读写器协调、任务管理等工作,提高EPC系统运行效率。

5.ONS

ONS(Object Name Service,对象名解析服务)将EPC编码与物品信息进行匹配,实现信息查找功能。例如,当读写器识别到RFID电子标签时,其中的EPC编码就会自动被传输给Savant系统,之后就可以通过ONS明确这条物品信息存储的位置,由ONS向Savant系统指明存储目标物品有关信息的服务器,并输出目标物品的相关信息。

6.EPC编码的识读流程

读写器读取一个EPC编码,将信息传送给Savant系统,并通过ONS获得EPC信息服务器的地址。之后,Savant系统向该EPC信息服务器发送读取数据的请求,在获得所请求的数据后,读取相应数据内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处理是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有必要布局EPC/RFID物品识别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自动采集、物品识别等,并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对供应链物品的可视化管理。

3.1.2 EMCP物联网云平台

EMCP(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trol Panel,企业管理控制面板)物联网云平台是一种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泛在物联网平台,提供包括云平台、数据网关、显示终端等在内的多项服务。借助EMCP物联网云平台,企业无须安装软件或聘请IT工程师,就可以快速实现产品的物联网升级。

通过EMCP物联网云平台,企业可以搭建供应链管理云平台。供应链管理云平台融合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突破供应链管理瓶颈,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供应链管理云平台可以实现供应链智能监控,实现供应链运维、监管一体化,提升管理效率。

当前,一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打造了专业的EMCP物联网云平台,为其他企业提供系统化服务。例如,某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EMCP物联网云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推出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方案。

冷库保鲜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目前,冷库保鲜领域存在一些痛点,如制冷系统得不到全天候的监护、设备维护成本高、报警方式单一等。而该企业的EMCP物联网云平台针对冷库保鲜领域存在的痛点,推出智慧冷库解决方案,帮助其他企业实现对冷库的全方位管理。智慧冷库解决方案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手机远程调整冷库工艺参数,监控冷库运行状态,收集各个点的温度、湿度、油压等信息;维护人员可以监测冷库封闭性,根据需求远程控制制冷机组,节约用电成本。

(2)自动报警:通过设置监控系统的预警线和报警线参数,实现自动报警。在设备出现故障时,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通知管理人员,并动态报告设备状态。

(3)远程设备调试:支持主流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柜、触摸屏等设备的调试。即使设备在异地,技术人员也可对设备进行远程调试,这可以解决设备维护难、出差成本高的问题。

(4)数据查询:可以采集冷库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并以可视化曲线展示不同时间段、监测区域、监控点位的数据。

(5)BI大数据可视化:用户可自行创建BI数据展示大屏,统计和分析不同种类冷库的运行数据,实现对冷库的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6)视频监控:支持视频设备接入。用户可以采集冷库的视频数据,对视频数据进行整理,全方位了解冷库的运行情况。

总之,EMCP物联网云平台支持多个行业的企业以及多种设备接入,助力企业产品或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企业可以EMCP物联网云平台为依托,打造专属的物联网平台。

3.1.3 构建无缝化、可视化供应链

随着用户购物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为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必须加快产品生产与运输速度。

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无缝化、可视化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的统一管理。

1.信息流

信息流是指从供应链需求端到供应端之间各环节的信息流动所产生的效应,具有双向性,如图3-1所示。

图3-1 供应链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流包含两类重点信息:一是需求信息,二是商品信息。需求信息从需求端即用户侧流出,往往是模糊、不准确的。需求端需要从用户的语言与文字描述中挖掘其真实需求,并将其传递到供应链内部,以使相关企业明确需要解决的用户痛点。

事实上,很多时候用户不清楚自己的根本需求是什么。需求端必须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并不断思考,在沟通中明确用户的根本需求,为后续方案拟订打下良好基础。

在明确用户需求后,需求端需要将其传递给核心企业,其内部计划、采购、生产、物流等多部门需要将信息逐一分解,明确接下来的工作目标。在这一阶段,各部门既要制订内部工作计划、把控时间节点,又要与其他部门保持信息畅通,避免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影响产品加工与运输。

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上正向传递的最后一环是供应商。供应商按照核心企业的计划和指示准备原料,将商品信息(如供应数量、生产周期等)逆向传递给核心企业,各部门领料生产,完成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等工作。最终用户签收,完成交货。至此,供应链信息完成流动,价值创造过程完成。

供应链信息流必须满足及时、准确两大要求,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产品的生产、运输工作按时完成,满足用户需求。对此,企业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信息集成中心(图3-2),实现信息共享。

图3-2 信息集成中心

信息集成中心的优势在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得到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在供应链某节点出现问题或市场环境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信息集成中心能够及时将突发情况传递给链上各企业,确保各企业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将损失降至最低。

同时,信息共享中心为链上各企业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它们能够充分沟通、取长补短,优化自身组织架构,提升决策和工作效率。此外,信息集成中心是供应链上一个独立的节点,不受供应链上任一企业的控制,不与其产生利益冲突,从而保证信息公开透明、信息流畅通。

2.资金流

供应链资金流是指供应链上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货币流动所产生的效应。衡量其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库存周转速度和现金循环周期。

库存周转速度是指“原材料购买—生产运输—销售盈利”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循环速度。通常来说,企业的库存周转速度应当维持在较高水平,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的产品能够快速转化为现金,进而用于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以及品牌营销,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库存周转速度越快说明循环次数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多。

现金循环周期是指从企业支付现金购买原材料到销售商品收回货款的时间,一般以“天”为单位进行计算,包含3个指标:应收账款天数(客户欠企业销售额的天数),库存天数(企业当前库存可支撑销售的天数),应付账款天数(企业欠供应商货款的天数)。同样,现金循环速度越快意味着企业营收状况越好,现金循环中断则意味着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

企业需要加快库存周转速度,缩短现金循环周期,同时需要确保资金安全,以实现良性发展。对此,企业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电子金融平台。

供应链电子金融平台能够实时监控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交易活动,结合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库存、运输工具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进而评估企业的资金现状和还款能力,精准控制资金风险。同时,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市场状况、行业动态以及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的投资建议,协助企业领导者精准决策。

此外,供应链电子金融平台集成了电子票据、电子仓单、电子信用证以及线上保付代理等多种电子金融工具,有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资金流的有效衔接,减轻企业财务管理负担,增强其资金控制能力。

3.物流

物流分为实物流和逆向物流。实物流也叫“正向物流”,是企业产品从仓库到用户指定地址的物理移动过程。实物流普遍存在于各类企业中。企业以订单为依据,采取统一的包装和运输方式,按照标准流程确保产品如期送达。

逆向物流则是企业产品从用户到企业仓库的物理移动过程。这一过程以用户自主安排为导向,企业需要处理格式不一的包裹,监测不同时间、地点的产品移动轨迹,确保产品返回指定仓库。

基于EPC和RFID技术,物联网能够优化供应链物流环节,提高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和及时性。物联网与RFID技术相结合,通过RFID系统获取产品代码,并由Savant系统输出,最终经由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获取产品的运输信息,保障物流全程可视化和产品及时送达。

综上所述,企业能够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管理工作,确保供应链各环节无缝衔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与全链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3.1.4 重药集团:医药供应链物联网平台

2020年,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药集团”)构建的医药供应链物联网平台被评选为重庆市物联网应用十大标杆案例之一。

医药行业能否顺利发展关系着国民的身体健康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医药行业的敏感度与复杂性极高,加上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张、相关技术迭代升级,给该行业供应链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从规模角度来看,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普遍存在市场集中度低、规模较小的痛点,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下,无法打破瓶颈、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负责医药流通企业物流工作的第三方供应链企业也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

从管理角度来看,医药供应链系统及其增值服务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医药流通企业依旧按照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开展工作,不符合现代医药管理要求。

企业如果无法与供应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链上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无法建立医药供应链网络体系,就无法有效管理线下药店、医院药房,从而无法提升医药配送效率。这不仅会使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还会使其无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而逐渐被市场淘汰。

从技术角度来看,一些医药流通企业的医药供应链系统与其供应商、零售商以及各大医院的医药供应链系统没有产生连接,其药品编码自成体系,兼容性差。长此以往,各企业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处理与流通的时间成本增加,药品追溯效率降低,物流效率也会降低。

为解决这些问题,重药集团在2012年之前就着手运用物联网技术赋能医药设备和信息化系统,搭建医药供应链物联网平台,整合全部医药产品及其原材料流通工作,实现供应链全链可视化管理。该平台具有四大优势,如图3-3所示。

图3-3 医药供应链物联网平台的四大优势

1.整合与共享信息

医药供应链物联网平台将医药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的各环节信息进行整合,并实时更新,确保链上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医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情况。上下游信息同步,有助于企业精准决策,医药产品及时送至线下商家,确保供需平衡。

2.实时监控物流

对于麻醉类药品、疫苗以及血液制品等重点医药产品,该平台与药品存储、运输的冷链箱和相关车辆相连接,随时监控箱内、车内温度与湿度、车辆运行轨迹,确保医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被损坏,减少运输时间和药品损耗,以全流程追踪保障物流的透明高效。

3.追溯药品质量

基于该平台信息整合的优势,医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始终处于监控之下。这意味着任一批次的医药产品都可以被精准追溯,其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全部可查,进一步提升医药产品的安全性。

4.分析数据,辅助决策

该平台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医药行业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企业销售情况提供科学、客观的报告,帮助企业领导者提高决策准确度和效率,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战略,增强企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多家医药流通企业着手探索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工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医药行业发展水平。在物联网技术加持下,医药流通企业能够搭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提升医药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医药安全,为国民健康水平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物联网应用存在挑战

物联网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是大势所趋。然而,企业的管理水平、资金情况不同,对物联网技术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对于企业来说,运用物联网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不仅要让员工熟悉物联网技术,适应新型工作模式,还要构建适配大数据池的服务器,警惕物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

3.2.1 培训供应链员工,提升工作技能

企业既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明确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战略,又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各部门员工需要提升的工作技能,并为其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员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流程,提高全链工作效率。具体来说,企业培训供应链员工可遵循以下4个步骤,如图3-4所示。

图3-4 培训供应链员工的4个步骤

1.明确培训需求

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供应链运作现状进行评估,明确优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和链上伙伴进行沟通,或通过问卷调查、专业团队评估等方式分析供应链上需要改进的环节。

2.设定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需综合企业优化供应链的需求以及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设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评估,明确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对物联网技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和企业管理层沟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培训目标。

3.确定培训内容

明确培训目标后,企业可以着手确定培训内容。以仓储环节为例,企业可运用智能眼镜培训仓储部门员工,提高其工作效率。

仓储行业具有潮汐性质,即淡季用人需求较小,而旺季订单量激增,用人需求暴涨,拣货、装卸、统计、运输等各环节均需要大量人手。大部分企业会在旺季来临前两个月开始仓储员工的招聘工作,在前一个月进行新员工培训,培训周期一般半个月,通常为一对一培训。

这种模式的弊端很多。

首先,招聘、培训新员工的时间成本高(两个半月),而新员工的工作时间往往只有一个月,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其次,为迎接旺季,仓储部门通常会招聘大量兼职员工,这使得部门员工离职率提高,企业人力成本增加。

再次,仓储工作要求各岗位员工高度配合。如果管理层不能明确分工,基层员工不能融洽相处、协同合作,仓储工作就可能出现库存供应不足、出入库不及时、账目核算有误等问题,进而延误订单交期,降低企业利润。

最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仓储部门采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作为主要拣货设备。该设备的缺点在于,仓储员工需要一只手操作PDA,另一只手取货、理货等,这显然不够方便。此外,PDA一次只能扫一个码,且必须由员工手动操作,智能化程度较低,这极大地限制了仓储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

智能眼镜是一种基于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的新型工业设备。在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后,智能眼镜能够应用于仓储工作场景中,提高仓储员工的培训与工作效率。

在培训方面,智能眼镜具备室内实时定位导航和语音播报功能。即使是第一次进入仓库的员工,也可以根据智能眼镜所显示的产品图片快速熟悉并记住产品,根据智能路线图和语音提示,沿着最优路线精准找货。借助智能眼镜,员工还可以随时查看仓库中全部储位信息。由此可见,智能眼镜能够缩短新员工记住产品和储位的时间,进而缩短培训周期,提升新员工投入产出比。

在工作方面,智能眼镜具备批量识别和语音交互功能。仓储员工可以一次性拿取多件产品,通过口令批量识别产品条码,解放双手,提升拣货效率。此外,订单信息通过AR技术显示在眼镜上,员工不需要低头查看PDA或纸质订单,进而避免与运输机器人发生碰撞,保障员工人身安全。

企业借助智能眼镜培训仓储员工,可以帮助其快速适应数字化工作流程,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和企业整体运行效率。

4.定期进行考核

培训结束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通过问卷、测试、绩效考核等形式评估培训效果,了解受训员工技能掌握情况。对于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员工,企业应视情况对其进行二次培训。如果二次培训后员工的成绩还没有提升,企业就需要对其做出降职或调岗处理。

综上所述,企业需要对供应链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物联网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方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可能需要雇用专业培训团队为员工设计培训方案,提升员工的数字化工作水平。

3.2.2 制定数据治理策略,挖掘大数据池价值

物联网技术为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提供大量数据,这有助于企业扩大数据池,在进行战略调整和推出新业务时有可靠的依据。

如果企业不具备足够专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就难以充分挖掘大数据池的价值。对此,企业需要制定数据治理政策,以物联网数据生命周期为基准,管理供应链数据。数据治理策略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数据收集

物联网的核心在于“物物相连”,即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供应链上的数据。企业需要对这些传感器进行定期校准,明确其数据格式和相关协议,在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之前对其进行聚合和过滤。

2.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即建立企业级元数据标准,对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核查,确保其质量合格。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制定元数据标准时,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供应链设备和业务的不同性质,分级制定标准。

同时,对于长期处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本身极为敏感的供应链设备,企业需要实时监控其传感器的校准情况,确保其收集数据的粒度和频率处于正常范围内。有些设备甚至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手动验证,以确保传感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数据应保持一致性,即在短时间内,同一传感器所报告的一系列数据应具备相关性。例如,运输车辆内的温度传感器在几秒钟内所报告的温度存在极大差异,定位传感器在几秒钟内报告的地理位置相距数千米,很可能是传感器存在故障。因此,企业需要在关键设施上设置多个传感器,对比多个来源的数据,以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故障。

其次,数据应保持完整性,即原始数据的所有数据点可用,不存在无法追溯的时间序列数据,甚至可以关联其他传感器或信息系统的数据。

再次,数据应保持及时性,即传感器上传的数据为实时数据或近实时数据,企业能够依靠这些数据及时处理相关事件。

最后,数据应保持可靠性,即数据是精准的。对于供应链各环节来说,数据精准是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明确传感器使用寿命,确保其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

4.数据传输与存储

在传输阶段,由于原始数据的来源、格式以及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通常需要以传输协议的方式进行传输,目前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HTTP、MQTT等标准协议以及其他专有协议。企业需要根据供应链设备和数据性质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控制传输成本。

在存储阶段,企业通常采取本地中间数据库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本地中间数据库会根据供应链数据的体量、类型,对其进行聚合和过滤,定期上传至中央数据库。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物联网所产生的数据体量较大,需要慎重选择数据库技术,控制存储成本。

5.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制定数据过滤策略,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其格式,并过滤重复数据。通常来说,只有过滤后的数据才会被上传至云端数据库进行长期存储,相关的原始数据则被保存在网络节点中,以便进行审核、运行状况检查等工作。

6.数据消耗

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将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报告,以进行业务、员工等方面的调整。企业需要制定数据共享策略,建立完善的访问机制,确定哪些员工可以使用供应链数据。此外,企业还需制定使用情况追踪策略,明确数据使用原则,保障数据信息安全。

3.2.3 网络安全不容忽视

利用物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但是,企业需要警惕网络安全风险,避免因遭受外部攻击而导致数据泄露,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随着供应链朝着复杂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全链路安全保障成为一场“持久战”。企业需要在资金有限、周期较短的前提下,做好供应链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具体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绘制企业拓扑图

企业拓扑图是展现企业内部计算机、路由器、打印机等电子设备相连情况的示意图。绘制企业拓扑图的目的在于,企业需要先摸清家底,即掌握自身基础设施、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参与供应链工作的全部资产信息,以便在突发安全问题时迅速确定事故位置,及时解决问题。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明确资产的具体位置、IP地址、规格型号等信息。

2.评估供应商安全等级

企业需要对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可以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由供应商进行自我评估,并定期提交评估报告。企业需要定期审查供应商的安全资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要及时对其进行限制或与其解除合作。

此外,企业需要部署应急防护战略。如果与企业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确实存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网络安全隐患,那么企业需要提前评估不法分子入侵路径,并进行失陷应急演练,对易侵入的高危路径进行重点防范。

3.警惕开源软件风险

在使用开源软件时,企业需要警惕安全、法律、运维、断供等方面的风险。

首先,企业需要列出必须使用的开源软件清单,重点关注其许可证及相关使用条件,尽可能规避法律风险。

其次,企业需要组建开源软件安全管理团队,对长期使用的开源软件进行实时追踪,明确其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是否有新版本发布等,做好故障修复、软件更新等运维工作。

再次,如果企业本身不具备运维开源软件的技术水平,就需要和专业公司合作,由专业团队负责软件运维工作,保障企业供应链安全。

最后,企业需要未雨绸缪,避免对开源软件形成高度依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建立内部代码库,备份源代码。有能力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开源社区,增强抗打击能力。

4.培养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

企业需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总结高危风险场景,促使全体员工树立保密意识,熟悉网络安全事件的上报流程。部分岗位的员工需要熟悉企业信息系统口令的使用与维护,做好相关应用程序的安全认证工作,掌握一定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方面的知识。

此外,企业需要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演练活动,让相关岗位的员工熟悉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流程。企业还需要将相关内容和精神传达给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督促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5.加强访问权限控制

企业需要针对供应链全链用到的设备、应用程序实行准入控制,限制访问时段。同时,企业要确保供应链员工拥有独立账号,并设置二次身份认证机制,即员工登录系统时,除了需要输入账号、密码外,还要进行人脸识别或动态口令验证,以避免无关人员或设备进入内部系统,降低企业信息泄露的风险。

6.做好数据备份与恢复工作

企业需要认清自身技术水平与行业标杆的差距,杜绝侥幸心理,做好数据备份并制定数据恢复策略。对于涉及核心技术、产品的重要数据,企业需要加密处理,并将其备份在安全的位置,定期测试其恢复流程。这样在风险事件发生后,企业能够第一时间恢复关键数据,避免核心业务中断,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事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企业在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供应链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网络安全问题,从源头做好资产梳理与风险防范工作。同时,企业还要制订应急预案,做好数据备份。这样即使遭遇外部攻击,企业也能够力挽狂澜,保护自身的核心技术与业务,平稳度过风险期。 ozw3UxSxz8OV3c8sb9eRfe7jIVLDhM9Rqc5WuevFK1Frvn6luzmgx5ro9mMTsc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