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是个很复杂、又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因而需要大家来切实地研究讨论,这里提出几个问题做一点初步的讨论:
(一)范畴体系中的范畴是否应成对?关于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问题来讨论。一个问题是从哲学史上说一个哲学家使用的概念、范畴并不一定都成对,例如老子提出“自然”这个概念,在《老子》书中或者还没有另一与之相对的概念;在《管子》书《白心》等篇中“气”作为最一般的概念似乎也没有一相对的概念。但是,从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看,范畴都是成对的。如“自然”和“名教”就构成一对范畴;“气”和“理”就构成一对范畴。另一个问题是,就任何事物说都是矛盾的,都有矛盾的双方,绝不会只有一方而无另一方,因此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范畴也应是成对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些概念、范畴似乎并不成对,例如“中庸”,我们当然不好说“反中庸”和它构成了一对相对的概念。但是,我们从“中庸”的含义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解决。孔子提出“中庸之道”是为了反对“过”的,他说:“过犹不及。”所以就“中庸”的含义说是“中”或“正”的意思,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中有“正”和“反”这对范畴就可以了,“正”可以包含“中庸”。从西方哲学史上看,一些哲学家的范畴体系似乎也并不都是根据对立统一而表现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中有的是成对的,例如“质”和“量”,但“本质”(substance)则没有一个具体相对的范畴,当然也可以说其他九个范畴都和“本质”构成了一对范畴。康德的十二个范畴和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范畴体系分析起来,所列范畴大都是成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于范畴体系的看法虽不一致,但都认为范畴应是成对的,例如“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必然是成对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它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我们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使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系统化,比较科学地反映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水平,也应该在它的范畴体系中体现对立统一的规律。
(二)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中应包含多少对范畴才足够表明“存在的基本样式”或“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和认识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里提出二十对基本概念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只是一个尝试,可能不能成立。这二十对范畴大都说“世界”和“人”是什么,如说“世界”的存在有“理”有“气”,“人”的存在有“形”有“神”等。西方哲学家所说的范畴往往是说的“存在的样式”或“认识的原则”。就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说,一般也是说的存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而并不把“心”和“物”这样的最基本的概念放在范畴体系中。如果用这个标准看,上面所列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中有些范畴就不能列入,而应补充另外一些概念。但是,我们这样来表述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是否也是一种方式,因为图表中所列诸范畴从它们的含义说是表明“存在的基本样式”的,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之网的网上纽结。这样表述是否更适合反映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水平?当然,如果用更少一些基本概念来表述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应该说是更理想的,比如说也可以如下图只列十二对: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是否能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水平?这个问题比较大,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有哪些,怎样看一种哲学水平的高低,都是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但我们这个构想图,是不是也可以说多少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水平呢?看来,中国传统哲学比较重视研究存在的基本样式和人的存在问题,而且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其同一性的方面,所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讲“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如一”“神形合一”“理气一元”“心物不二”等较多。在这个构想图中虽然没有列“时”“空”“因”“果”等概念,但作为一个范畴体系相对于西方古代或印度古代哲学说它并不逊色,它包含的范畴很广,基本概念都是成对的,而且从它的发展上看概念的含义越来越深刻地反映世界,都表明了中国传统哲学已有较高的水平。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问题过去研究讨论得不多,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这里只是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引起讨论,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科学化。
(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