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关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构想

“范畴”是从category翻译过来的,取“洪范九畴”的意思。从西方哲学史上看有种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把它看作是存在的基本样式(mode),他提出十个范畴:本质(substance)、量(quantity)、质(quality)、关系(relation)、位置(place)、时(time)、占有(state)、作用(action)、遭受(passion)等。康德的十二个范畴说是与认识有关的原则或说是构成经验的条件。列宁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苏联《哲学辞典》说:“反映现实界各种现象和认识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看来,对“范畴”大体上是从现实界的存在和认识两个方面来说明的:说它是“存在的基本样式”或“现实界各种现象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是就存在方面说的;说它是“构成经验的条件”或“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是就认识方面说的。认识的必要条件必然是反映和表现“存在的基本样式”;“存在的基本样式”又只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才有意义。从上述一些说法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范畴”和“概念”的关系,范畴是基本概念,概念并不都是范畴。因此,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即范畴应有哪些?如果我们能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构成一个能表现中国传统哲学是如何用以认识和说明“存在的基本样式”的体系,并能从中揭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那就证明中国传统哲学确有其范畴体系。下面先用一个图表来表明,然后再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这个图表中共用了二十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这当然是一个很初步的构想,问题一定很多,目的是想引起大家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对这个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构想图表,我想说明以下几点:

(一)这个构想图表分为三大栏。第一栏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哲学中用了哪些基本概念表述世界的存在;第二栏是想说明用了哪些基本概念表述存在的形式;第三栏是想说明用了哪些基本概念表述人的存在和认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讨论的中心,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大都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子产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命题:“天道远,人道迩。”孔子一方面很重视“天命”,而另一方面更重视“人事”。他“五十而知天命”,却比较少讲这个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可是《论语》大量记载他讲“人道”的问题。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都是讲的“天人关系”问题。道家的老子讲“天道自然无为”,而压低“仁义”(人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汉朝的儒家大师董仲舒说他自己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受道家影响比较深的司马迁也说《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魏晋玄学讨论的“本末有无”问题,就其内容说仍是“自然”(天道)与“名教”(人道)的关系问题,所以何晏说:“若王弼者,始可与言天人之际。”宋儒无论理学还是心学,都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称为“十六字心传”。朱熹认为“太极(天理)只是个极好至善的表德”,“是天地人物万善之好的表德”,“天理”和“人欲”问题仍是天人关系问题。直到王夫之仍然把这个问题作为他讨论的重点,他认为“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所以,中国传统哲学是从讨论“天(道)”和“人(道)”这对范畴的关系开始而展开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注重的问题和特殊内容。

(二)这个构想图中表述了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发展及诸范畴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从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开始,而分为两支。一支为道家,老子提出“道”和“万物”的关系,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道”和“物”的关系又以“无”和“有”这对概念表现。另一支是儒家,在《易传》中提出“道”和“器”这对范畴,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道”和“器”的关系又以“太极”和“阴阳”这对概念表现。两汉时哲学思想虽有发展,但似乎没有提出新的有影响的范畴。魏晋玄学主三玄(《老子》《庄子》《周易》),而使道家系统的思想和儒家《周易》系统的思想渐渐结合,实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而建立了关于宇宙本原问题的本体论。魏晋玄学用“体”“用”“本”“末”“一”“多”等概念说明“无”(本体)和“有”(万物,本体的种种表现),用“自然”(体)和“名教”(用)这对概念表述“宇宙本然”(即本体)和“人类社会关系”(即名分教化之类)的关系,用“意”和“言”这对概念说明对宇宙本体的认识问题。自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传统哲学经过印度佛教的冲击,到宋代形成理学。理学实是吸收了佛教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如果说魏晋玄学讲的本体论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那么宋明理学确为儒家学说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朱熹)、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王守仁)和较高水平的唯物主义体系(王夫之)。这个时期的哲学概念继承了魏晋玄学,又吸收了隋唐佛学,而使儒、道、佛三家在儒家思想基础上汇合了。“理”和“气”、“心”和“物”成为当时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心”与“性”展开为“心即理”和“性即理”的问题;“能”和“所”、“格物”和“穷理”等是认识论的问题;“天理”和“人欲”是社会问题。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

哲学史上的“圆圈”……

古代: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

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

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说:

把哲学史比作圆圈……

每一种哲学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

列宁所指出的黑格尔关于“把哲学史比作圆圈”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这对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范畴体系的构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由三个螺旋上升的圆圈构成的。第一个是先秦,从儒家说是孔子——孟子——荀子(或《易传》);从道家说是老子——稷下学派(即《白心》等篇)——庄子,两汉是个过渡阶段。第二个是魏晋,王弼——向秀——郭象(或王弼——郭象——僧肇)。南北朝到隋唐佛教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宗派如华严宗、禅宗等。第三个是宋明,张载——朱熹——王夫之。

(三)在构想图中的第二栏只列了三对范畴,而最根本的一对范畴是“静”和“动”,“常”和“变”是“静”和“动”的表现,其实“正”和“反”也是“静”和“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讨论“静”和“动”的哲学家很多,但“时”“空”问题除先秦名家和后期墨家有较多的讨论外,以后讨论的则不太多,也不普遍。从中国传统哲学看,它的哲学命题似乎不受时、空的限制,运动是否在时空中也不注意。所以,在这里我们没有把“时”“空”这类概念列在这个范畴体系构想图中。

(四)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道)”方面的问题研究得比较多,特别是“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因此到底在范畴体系中应列入哪些,要很好地研究。在这个构想图中的第三栏只列了五对(有些也不全是“人[道]”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大体也够了。“神”和“形”是说“精神”和“身体”的关系问题,是讨论人的生命现象,这个问题从先秦一直讨论下来,有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不同看法。“性”“情”问题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问题,对“性”自先秦以来就有种种不同看法,有“性善说”“性恶说”“善恶混说”“无善无不善说”“善恶以人异说”等,而“性”和“情”的关系又有“性善情恶”“性静情动”等不同说法。到魏晋玄学对这个问题仍很注意,它成为讨论“圣人”与“一般人”的异同的一个重要问题。宋明理学分“性”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而所谓“天命之性”是从“天理”来的;“气质之性”是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这还是一个“性”“情”问题,而道德教化的重要就在“存天理,灭人欲”。“知”“行”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中国传统哲学看,多数哲学家都主张既要“知”又要“行”,而且以为“行”更重要。“名”“实”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原来就有的,而“能”“所”这对概念则是从佛教中吸取的,都是关于人的认识问题。因此,构想图的第三栏所列是表明人的存在和认识的概念的。 hep2CRYmlI2U2lsov5oNYyiTV3zG3DkmUw4I7LXnReNZjCOnp3fKOnlmTgwbC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