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文集选取的范围是自1982年写的《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至1998年写的《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可以说这些论文代表了我在八九十年代所思考的主要哲学问题和文化问题。我把所收24篇论文分成8组。第一组是讨论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命题的问题的,哲学大概都是根据一系列概念而形成的若干命题,从命题推演成一套理论体系。我的这组论文试图从总体上考查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命题,在当时曾对摆脱“左”的教条主义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组是讨论儒家思想的论文,我选入的三篇大体上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三个方面:《论儒家哲学中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可以说是讨论儒家哲学的宇宙人生论的;《“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可以说是讨论儒家哲学的价值理性论的;《论儒家的境界观》所讨论的是“内圣外王”问题,可以说是儒家哲学的道德教化论(或政治伦理观)。第三组是有关道家和道教问题的论文。第四组所收为魏晋玄学方面的论文,其中《论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利用《老子》和《庄子》的注疏开拓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第五组是我对中国佛教研究的一组论文,其中《文化的双向选择——印度佛教输入中国的考察》提出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向选择问题,这对当前我国面临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或者可有某种借鉴作用。第六组论文是对我国八九十年代文化走向所作的评论。第七组也是有关文化问题方面的论文,其中《“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也许对当今由文化的冲突引起的问题提供一合理解决的途径。在第八组论文中提出了,能否建立中国的“解释学”的问题,三篇虽有些重复,但这是一个新问题,我是有意让它们重复的,以便引起学术界注意。如果真能建立起中国的“解释学”,那么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会有一定意义。附录《对中国哲学的哲学思考》是我的一本有关“我的学思历程”中的一章,这本书的书名是《在非有非无之间》,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由于我有感于我们常常不习惯对哲学问题做哲学的思考,而是从其他方面判定中国哲学的价值,因而不能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因此可以说它是我从80年代初一直到1995年对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
这个集子可以说是我前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结集。一个学者的研究工作大概总有一些可以区分的段落。一个段落的终结,又是下一个段落的开始。下一个段落,我将从两个方面深化我的研究:一是利用历代《老子》《庄子》的注疏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扩大新的层面;二是考察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继讨论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文化之后,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许更有意义。这两项大概又是一个十几个的学术研究的工程。
1998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