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宵灯会简史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的彻夜灯火是延绵千载的全民浪漫,以至于古人将这一天称为“灯节”。今天依旧有不少城市在举行蕴含地方特色的盛大灯会,延续着“灯火里的中国”。虽然今天的光电技术日新月异,不少全新的科技花灯争奇斗艳,但回溯典籍与诗词,穿越回千年前的灯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古人在元宵灯会上的“工匠精神”,依然会给我们震撼。

·南朝:元宵观灯始于金陵

元宵灯会成为全民习俗始于唐代,但早在南朝时期,南京城就已经开始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张灯结彩了。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荆楚一带正月十五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这一天的主要纪念方式是祭门、登高和迎紫姑神,并没有与灯会相关的习俗。祭门的方式是将一根杨柳枝插在门上,树枝自然所指的方向便是祭祀的方位,要准备插着筷子的豆粥和其他饮食供品来祭祀。紫姑神信仰在古代极为普遍,她的执掌非常特殊,被视为是管理厕所的女神,传说她于正月十五这天在厕所逝世,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傍晚以迎接紫姑神的名义举行占卜祈福。紫姑神有很多原型,并且在后代不断增加,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的元宵节,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宣称自己迎接到了紫姑神,这位女神生前是唐代一位叫何媚的可怜女性,她恳请苏东坡把自己的身世写下来,这就是《子姑神记》。

清代的小说《儒林外史》说南京人哪怕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六朝繁华、魏晋风流,确实在这座南朝都城留下了深刻印迹。最早的元宵灯会雏形就出现在南京。梁简文帝《列灯赋》描述“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的时节列灯观赏。我们如何知道这天就是正月十五呢?《礼记·月令第六》说正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所以“解冻之嘉月”说的就是正月。蓂荚这种草非常独特,《帝王世纪》说:“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生一荚,厌而不落,月半则生十五荚。自十六日起,一荚落,至月晦而尽。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这种草每个月初一就会生长出一片叶子,初二会再长出一片,到十五日时共生长出十五片,而从第十六天开始,叶子又逐一开始凋零,到三十日便全部叶落,如此周而复始。所以“蓂荚之尽开”说的就是十五日。这两句连在一起,说的正是正月十五日。明代有位民俗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介绍灯市的历史时就曾提到这篇赋,但他似乎没能理解这个典故,于是遗憾地表示《列灯赋》虽然描绘了灯会,可惜没有写明时间,“亦复未知岁灯何时,月灯何夕也”,进而认为元宵节灯会最早始于唐代长安,这其实是一个没有读懂前人典故的误解。因为《帝京景物略》关于灯市的文字流传很广,直至今日依旧有不少人在撰写文章时因袭了他的错误。

《列灯赋》还描述了一千五百年前南京(当时叫建康)灯会的情景,文辞非常优美:“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然。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九微间吐,百枝交布。聚类炎洲,迹同大树。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兰膏馥气,芬炷擎心。寒生色浅,露染光沉。”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初春刚刚露头的草芽染上了灯火的颜色,轻轻飘动的云霞也沾惹起灯火的色彩。傍晚华灯初上,此时夕阳的余晖尚存,斜晖与灯火交相辉映,映衬着反照的夕阳格外清新。斜阳西落,夜色来临,此时的南京城灯火星罗棋布,照耀大地,仿佛成为传说中光火照人的仙山炎洲。点点灯火如同清晨舒展的艳丽花蕊,暗夜中的萤火与之相较,自然黯然失色。灯火中添加了种种珍贵香料,熏染出馥郁的芬芳香气。夜色渐深,寒意渐浓,露珠缓缓在草叶上滚动,此时灯火依旧辉煌,颗颗露珠上都倒映着灯火的光影。

清 佚名《十二月月令图·正月》

· 唐:元宵灯会成风俗

燃灯祈福最早起源于佛教,在汉代西域佛教徒便有十五日燃灯纪念佛陀光明神变的仪式,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正月十五日列灯的风俗。据《隋书·音乐志》,隋朝时长安城为了接待万国来朝的使节,“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端门和建国门之间有绵延八里的戏棚,通宵达旦进行表演。夜间的演出也必然伴随着彻夜的灯火。但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接待外国使节,因而范围仅仅局限在长安城内一小块地方,也不面向普通百姓。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一直有宵禁的政策,周朝就已经有负责“禁宵行者、夜游者”的官员,这一政策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整个唐代也实行严格的宵禁,民众绝不能夜晚出行。宵禁的制度一直到宋代宋仁宗时才被彻底取消。但从唐代开始,元宵节可以不用遵守宵禁,称之为放夜,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唐代韦述《西都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宵灯会在民间普及开来。

清 张百熙书曾巩《和史馆相公上元观灯》诗册(局部)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认为唐睿宗李旦先天二年(713)

唐 周昉《人物卷》

的元宵节,李旦下令开放宵禁,随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元宵节“放夜”才成为定例,不过武则天时期苏味道著名的《正月十五夜》已经写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元宵放夜比李旦、李隆基父子要早,很可能是始于武则天。苏味道这首千古名篇描述了元宵节洛阳城的情形,被称为“千古绝唱”。“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句尤其脍炙人口,与后来宋代周邦彦的“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都堪称元宵最佳诗词名句。

唐代元宵灯会最盛的城市自然当数长安与洛阳,正所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但其他城市也不乏壮观灯会,其中成都的灯会最有规模,元代费著《岁华纪丽谱》中记载了一个传说:“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元宵节这天,道士叶法善施法将玄宗李隆基瞬息之间带到千里之外的成都欣赏灯火,还在灯市购买美酒。这则传奇虽然未必是历史事实,但从初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的诗句来看,成都元宵灯会之璀璨辉煌可见一斑。诗句中的“开芳宴”是始于唐代的一种浪漫习俗,夫妻之间宴饮赏乐,以示相亲相爱,这又为元宵节平添了一份浪漫。

·宋:灯山灯海庆元宵

宋代的元宵灯会声势极为浩大,两宋之际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详细回忆了北宋末年汴梁城的元宵节,我们通过文字可以梦回大宋风华。从腊月的冬至起,开封府就已经开始在皇宫前搭建山棚,山棚的立木正对着宣德门楼。一到元宵节,游人蜂拥而至,御街上人头攒动。御街两侧的长廊下,是五花八门的表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各家的摊子紧挨在一起,鳞次栉比。音乐声和喧哗声,十几里以外都听得到。在这里,你能看到表演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的,还能看到很多知名艺人的绝活,奇巧百端,每一样都让人耳目一新。到了正月初七,各地使臣纷纷离开京城,京城里的灯山就开始上彩,彩灯都点亮起来,五颜六色的光交相辉映,一片锦绣斑斓。灯山面向皇宫的那一侧尤其装饰华贵,都是用缤纷彩缎扎成,层层锦绣,堆叠如山,上面都画着神仙故事和市井卖药、卖卦之类的日常生活。节日里还会搭建起三个横向并排而列的大彩门,上面都装饰彩缎,门上有一个大木牌,上面写着金光闪闪的大字。中间那个门写的是“都门道”,左右两个门分别写的是“左/右禁卫之门”,最中间的上方另有一个大木牌,写着“宣和与民同乐”。

宋 佚名《缂丝上元婴戏图》

宋 李嵩《观灯图》

在彩山的两侧,分别用各色锦绣绢缎扎起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两座菩萨彩像的每个手掌的手指,喷射出五道水柱,与此同时,手掌还能摇动,制作非常精巧。在灯山的最高处设有一个木制的大水柜,先用辘轳绞水,把水从地面抽到水柜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水从水柜里倾倒出来,从外面看就好像瀑布飞流直下。在左右两边的门上,还用草扎成两条嬉戏的龙,龙身用青布作为皮肤。在青布下的草结内,暗藏了数万盏的灯烛,远远望去,就像两条蜿蜒飞翔的神龙。

从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一百多丈的路上,用棘刺围起一块空地,叫作“棘盆”。在“棘盆”中,设有两根高达数十丈的长竿,长竿也装饰有各色锦缎,花团锦簇,用纸糊成百戏人物悬挂在长竿上,风一吹过,人物缓缓飘动,看起来好似飞在半空中的神仙。空地内还设有一个乐棚,差遣官家的乐工在这里演奏乐器、表演杂戏,左右军也在其中表演百戏。一切安排妥当后,就会等待宋徽宗御驾亲临。宣德楼上装饰着镶着黄边的垂帘,中间那个座位就是留给皇上的御座。宣德楼两边的两座朵楼,分别悬挂有一枚巨型的灯球,直径有一丈多,里面燃烧的那根蜡烛跟一根椽子一样粗大。

汴梁大相国寺的大殿前也设有乐棚,禁军的乐队在这里演奏。寺里两廊都挂着诗牌灯,有的写“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有的写唐代苏味道的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诗牌是木质的牌子,上面镂空刻字,外面再罩上一层轻纱。诗牌灯是将烛火放置在诗牌内,一排灯整齐排开,让人流连不已。大相国寺各色灯烛竞相点燃,光彩耀眼夺目,通宵达旦不停歇。其他的佛寺道观,也都允许百姓彻夜烧香。各个坊巷和马行街上的那些香药铺席、茶坊、酒肆,也都置备有自己的灯火,灯烛各有新意,争奇斗艳。在灯火方面最超群出众的,要数莲华王家香铺,这家铺子还会请道士表演打花钹、和尚表演弄椎鼓,路过的游人无不驻足观赏。

北宋末年汴梁的灯会是古代元宵灯会的最高峰,金盈之《醉翁谈录》中列举的灯就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棘盆灯等十多种名目。南宋时都城杭州的灯会虽然不会超过北宋,但也很有特色,胜在“家家灯火,处处管弦”,例如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

·明清:烟花流光灯市如昼

明清时期元宵灯会逐渐定型,相较于两宋,人们不再通宵达旦,往往二更天就结束。烟花的普及为人们带来喧闹的喜庆。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帝京景物略》卷二)。虽然明初一年只有春节、冬至两个假期,但永乐七年(1409)元宵节也开始放假,假期足足有十天之多,明代中后期又改为五日。相比于唐宋时元宵节灯火下盛行各种娱乐百戏表演,明代的“灯市”呈现出别样的热闹。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的北京:“灯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灯也。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称九市开场,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白天是市场,晚上是灯会,各地的奇异特产、历代的珍贵古董乃至各种生活用品都汇聚于此,人山人海。此时元宵节还会进行盛大的烟火表演,烟花名目繁多,“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当鞭炮声、烟火声响彻城市时,“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研媸,烟罥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热闹非凡。最欢乐的还是游人,正如唐伯虎《元宵》诗所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古人的热闹虽然无法身临其境,但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感受当时的节日氛围,例如《上元灯彩图》就生动描述了当时南京秦淮河灯会的繁盛情景。

清代元宵节也施放烟花爆竹,烟花制作工艺更加精巧,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成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烟花点燃后,能够先后燃放出不同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花炮名目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近二十种。“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在元宵节里最欢乐的无疑是小孩子们,他们拿着各色小彩灯嬉戏打闹,直到二更天以后才慢慢喧笑而散。我们可以在《升平乐事图册》等明清图画中看到不少在元宵节喧闹的儿童。

《清末各样人物图册》中的卖花灯人,约1770—1790年

《红楼梦》中好几处写到贾府过元宵,元春省亲恰逢元宵,贾府“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各色灯火也都独出机杼,“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幙,桂楫兰桡,自不必说”。第五十三回又写到一年元宵,贾府“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种种灯火繁华,正与后来贾府的家破人散形成对比。邓云乡先生的《红楼风俗谭》里讨论过贾府中这些花灯的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HbwqBFLrzdHGKvC9ouWxyKnSBr67I/3lzSI8WTCbwnzQCkVo2wHGtcHaBqo3tz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