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情人节简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据说今天流行的情人节原本是个悲剧故事,但现在早已成为代表爱与浪漫的日子,并在商业的推波助澜下成为文化工业的一道景观。人们还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许多不同内涵的情人节,例如3月14日的白色情人节、5月20日和5月21日的网络情人节之类,520既然是“我爱你”的谐音,想来是中国网友的发明。

一朝风月、万古长空,虽然从时间的长河而言,每个人的爱恨别离只是一瞬间的波澜,但就个体来说,少年情事,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难以忘却的羁绊;从历史而言,对于爱情的憧憬和歌颂延绵相传,无论是《诗经》中“思无邪”的时代,还是唐宋诗词以至于明清小说,哪怕是在最重礼教的年代,也不会有人怀疑“情”之一字动人心魄的魅力。佛家《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记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可见古人的感情世界与今天的我们也并无不同,甚至可能有更加简单而纯粹的爱情,以至于让不少厌倦了快节奏生活乃至快节奏爱情的当代人,感慨“从前慢”。喧闹而商业化的情人节恰是一种隐喻,昭示着现代爱情中涌现的商业性。

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但有一些节日为青年男女邂逅相恋提供了舞台,自古以来,无数爱情故事在这些节日里上演,自然也可以被解读为中国的情人节。

·上巳:春日的浪漫邂逅

中国古代节日中最具有情人节气质的不是“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也不是“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而是三月上巳节。

上巳的起源极为古老,传说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撰写的《周礼》中,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东汉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女巫是一种官职,所谓的“岁时祓除”,就是通过祓禊这种仪式,除去邪疾,是一种来历久远的祭祀。所谓的“衅浴”,就是熏浴,是用香熏草药煮水来沐浴。这个仪式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将人们聚集到水边沐浴。有一部分民俗学者研究认为,这一仪式的缘起,其实是春日男女在水边相欢、女性祝水乞孕,本质上是一种大型相亲活动。这是很有道理的,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有这样原始的风俗,包括至今风行的泼水节,也是类似习俗的变体。

无论如何,至少在《诗经》的时代,上巳已经成为男女春日邂逅和表达爱意的日子了。不管这个节日原本的意义是宗教还是乞孕,至少在周代,三月便是爱情的春天。《国风·郑风·溱洧》所描写的,就是三月上巳,在郑国的溱水和洧水边,两位青年男女表达爱意、携手游春的故事。诗歌的开头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溱水和洧水经过冬天的冰冻,在这个美好的春日刚刚化冻,河水欢快地奔流。男孩和女孩,手里拿着蕑草(一种兰草),显然是来参加岁时祓除的仪式。但这仪式不过是相会的借口,一个女孩在人群中,看中了一个男孩,她非常主动地上前邀约,“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孩上前搭话,说我们去河边走走,去看看那春天的流水呀?或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这个有点“直男”的男孩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居然傻傻回答说:“我已经去看过啦!”好在女孩看出了他的窘迫,“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她继续说:“再陪我去看看吧,洧水对岸,现在正是春意洋洋”,于是男孩跟着女孩来到河边,他们携手同游,很快彼此了解,打闹嬉戏,互相认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他们的相识相恋朴素而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欢乐的时光短暂,在分开的时候,男孩给女孩送上芍药花。在先秦时期,“药”字和“约”字发音相同,芍药花就代表着他们爱情的约定。《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从最初的蕑草到最后的芍药,爱情就在这个春天如此美好地降临。如果我们带着镜头穿越回先秦的这个上巳,找到两千多年前的这对恋人,我们拍摄的短片中,肯定会有奔流的溱水和洧水,有祭祀的仪式,有打闹的青年男女,有他们质朴可爱的对话,但结尾的画面,大概就会聚焦在这朵芍药花上吧。

这首诗中没有写到这对恋人的后续,但我一直毫无道理地相信,《国风·唐风·绸缪》中的描写,就是他们的结局。“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是在婚礼之后的晚上,新娘看着躺在身边的新郎(良人),满心欢喜地想:“这是一个如何美好的夜,让他这样美好的人就在我的身边?想要问你啊,我要怎样才能爱够你呢?”而新郎也在想:“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粲者是美貌的人,就是新娘,但我总能想象一个画面,新郎偷偷打量着自己新婚的妻子,她被看得有点害羞,粲然一笑,画面就此定格。

在周代,男女春日邂逅被写进了法律,《周礼》中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大概意思就是说,在仲春时节,令男女成婚。这个时候,如果有青年男女私奔,也不加禁止。如果应该嫁娶而无故不嫁娶的,就要处罚。有男女过了年龄还未成婚的,要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进而帮助他们成婚。上巳节男女相约的习俗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艺文类聚》引《夏仲御别传》说,晋代的洛阳,“到三月三日,洛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至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男女都精心打扮,期待邂逅属于自己的爱情。到了唐代的上巳,“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从南北朝到唐代,三月春游是士女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游乐活动。直到唐代中期以后,上巳节的传统才在中国慢慢消失。

·元宵:金吾不禁夜

上巳的习俗在唐代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爱情节日是元宵节。正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代以后,由佛教燃灯仪式演变而来的元宵灯会成为全民习俗,元宵前后,没有宵禁,男女老少都可以尽情出游,青年男女就有了邂逅的机会,很多爱情故事由此萌芽。

所谓的宵禁,就是夜晚禁止出门,从先秦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宵禁的政策,唐代也是如此,掌管京城警卫的金吾禁止夜行,私自夜出被抓到的后果非常凄惨。但只有在元宵前后三天,允许百姓夜游,这就是所谓的“放夜”,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说:“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这天的街道无比热闹,从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苏东坡的老祖宗)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的《正月十五夜》诗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大唐新语》卷八中记录了这首诗的背景,“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武则天神龙年间,洛阳灯会繁盛,无论是贵族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无不夜游。街道观灯者人潮涌动,当时有数百人写诗描述这一盛景,只有苏味道等三人的诗最为出色。

元宵节的“金吾不禁”,给了青年男女们相会的舞台,于是便有了不少浪漫邂逅的爱情。著名的典故“破镜重圆”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便是和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说陈朝被隋朝灭亡时,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和他的妻子乐昌公主(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遭遇离别,他们将一面镜子一分为二,相约“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也就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要拿着半面镜子在京城售卖,以此方法相认相聚。后来乐昌公主流落到隋朝大臣杨素家中,得到宠幸,而徐德言历经磨难,也终于来到京城,正月十五这天,“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于是写下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看到仆人带回的这首诗,难过不已,杨素看到她的异常后,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于是就将乐昌公主送回到徐德言的身边。两人最后终老江南。

宋代元宵节的爱情,我们从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宋词中就能有深切的感受。一首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前一年的元宵节,两人相约于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的黄昏时分,到了今年的元宵节,花市灯光一如去年,璀璨的灯光还是把夜色映照得跟白天一样,但去年相约的人再也不会来了。另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的最后一句,写的正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唐宋之类的诗词数量极多,这里难以一一罗列。

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故事有不少就发生在元宵节,例如《张生彩鸾灯传》,讲的是越州少年张舜美在元宵节观灯,看到一个丫鬟挑着一盏彩鸾灯,后面是一位美貌少女,便上前搭讪,美女赠给他一个题着一首《如梦令》词的方胜(叠成正方形的纸笺),约他第二天在十官巷家中相会。张舜美依约前往,两人情投意合,约定一起私奔去镇江生活。结果出门后在闹市不小心被人潮挤散,张生苦苦寻觅的时候,在码头发现女子的绣花鞋,同时大家都在传说,十官巷刘家小娘子溺水而亡。张生误以为女子已死,含悲离去。而这个女子其实没死,故意遗留绣花鞋,是为了怕家人来追寻,她一个人到镇江,发现张生没有如约而来,悲伤之余,准备投水自尽,却被一个尼姑救下,从此在大悲庵生活。后来张生进京应试,路过大悲庵,两人偶遇才得以团圆。

·七夕:被现代人构建出的古代情人节

提到古代情人节,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七夕,这当然是因为七夕的背后,有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但古人从来不把七夕作为纪念爱情的节日来过,七夕风俗中也没有纪念牛郎织女这一项,更没有男女青年在这天相会恋爱。今天的人们更多是根据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想当然地认为这天是古人致敬爱情的日子。此外社会上抵制西方节日的风气中,可能需要为情人节找到一个本土的替代,这加速了人们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建构过程。当然,虽然古代的七夕节和情人节没什么关系,但风俗总是在变化,今天的人们愿意在七夕分享爱情的浪漫仪式感,将之作为情人节也未尝不可。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我在《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一书中有一篇《牛郎织女简史》,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再展开,只是简单谈一下这个故事的演变过程: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星辰,最早对它们的描述,是先民星辰崇拜的一种体现,大约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牛郎织女相爱的传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竹简,就有牵牛娶织女的记载。东汉末年和三国初期,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两人爱情的描述,尤其以《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最为有名,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不能团聚的故事,已经成了有情人不能相见的典故。将他们的爱情和七夕联系起来,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事情,《荆楚岁时记》中便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到了明清时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小说戏曲的主题,也越来越世俗化。我们今天熟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则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改写的,和明清流行的传说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爱神

说到了情人节,我们顺便聊一聊古代的爱神。古代有不少神仙的职责与人间情爱相关,其中分管男女姻缘的,有月老、合和二仙和月光菩萨;分管同性相爱的,则有兔神。

“月下老人”的故事出自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定婚店》,故事说贞观年间,杜陵(今西安东南一带)有个大龄单身男青年叫韦固,每天就想结婚,但一直找不到对象,有次路过宋城(今商丘一带),住在城南一家旅店。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大家闺秀,让他第二天去龙兴寺门跟对方的家人见面。他去赴约的时候,斜月尚明,他看到寺庙门口“有老人倚巾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他去瞅人家的书,发现一个字都不认识,于是他和老人搭讪,原来老人并非世间之人,而是“主天下之婚牍”的幽冥之人。他的袋子里有条红绳子,“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韦固问他自己和这个大家闺秀有无姻缘,月下老人断然否定,说你的老婆此刻才三岁,要等到她十七岁你们才会结婚,并且表示你和这个三岁孩子是红绳已经绑定了的。

韦固便询问自己这命中注定的老婆在哪,月老倒也不隐瞒,说可不就是附近那家卖菜老太的女儿么,第二天韦固跑到菜市场一看,有个瞎了一只眼睛的老太,抱着一个奇丑无比的小女孩,月老指着这个丑女跟韦固说:“看,这就是你老婆。”韦固气得半死,当时就问能不能杀了这个小女孩,月老说以后有大富贵,哪里可以杀呢?说完就不见了。韦固不听,自己偷偷磨刀,跟自己的仆人说,我身边最能干的就是你了,你拿着这把刀把那个奇丑无比的小女孩杀了,我给你一万钱。仆人忠心耿耿,第二天拿着刀就奔向菜场杀人,老太抱着女儿狂奔,勉强躲过一劫。韦固问仆人杀掉小女孩没有,仆人说我准备一刀捅她心脏,但好像只伤到了眉毛。韦固泄恨完毕,也没有追究,自己继续到处找老婆,无一如愿。

十四年后,韦固做了个小官,能力出众。他的领导很是赏识,就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这个女孩子十六七岁,花容月貌,让他无比满意,就是眉间常贴着一个花钿,哪怕洗澡的时候都不取下来,韦固很诧异,忍了一年多终于忍不住,逼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妻子哭着说,当年父亲是宋城县的长官,死在任上,我那时只有三岁,和乳母相依为命,乳母只能靠摆蔬菜摊维持生计,为了照顾我,只能每天抱着我去市场。有天突然冒出来一个狂贼,竟拿刀就要杀人,乳母抱着我死命奔逃,我还是被砍伤了眉头,伤痕至今都在,所以用花钿遮掩。这件事过去七八年之后,我的叔父才找到我,把我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韦固听完大为震惊,脱口问:“你的乳母是不是瞎了一只眼睛?”妻子诧异地说:“对啊,你怎么会知道?”韦固就把当年的事情和盘托出。两人后来感情稳固,生了个孩子叫韦鲲,官做到雁门太守,给自己母亲争取了诰命。后来宋城的官员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当年韦固住的旅店题名叫“定婚店”。

自从这个故事流行以后,月老、红线就成了婚姻的典故,史不绝书。《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就跟林黛玉和薛宝钗说:“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合和二仙据说就是唐代天台高僧寒山、拾得。古代有很多合和二仙的图像便是两个僧人的形象。两个和尚为何会演变成管婚姻的神仙,学术界有不少讨论,但因为民间信仰中资料的缺失,很多细节还不太清楚。但寒山、拾得的一段对话,很能看到一种“和”的意味。“昔日寒山禅师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大概两人的形象,从和到合,逐渐转换为爱情之合,也就是所谓的天作之合。民间还有一种和合二仙的图像,是蓬头、笑面、赤脚的小孩模样,一个持荷花,一个捧圆盒,是取合、和的谐音。

月光菩萨是佛教月神和中国文化融合后,成为民间信仰的月神。传说月光菩萨诞辰是八月十五日,正是一年月圆之时。古代男女青年经常拜月祈祷或者向月许愿,所以月神也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爱神。元代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拜月亭》,写的是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情节就和拜月大有关联。

清代以后还有主管男男同性爱情的兔儿神,最初兴起于男风最盛的福建。据清代才子袁枚的《子不语》卷十九记载:“国初,御史某年少科第,巡按福建。有胡天保者爱其貌美,每升舆坐堂,必伺而睨之。巡按心以为疑,卒不解其故,胥吏亦不敢言。居亡何,巡按巡他邑,胡竟偕往,阴伏厕所窥其臀。巡按愈疑,召问之。初犹不言,加以三木,乃云:‘实见大人美貌,心不能忘,明知天上桂,岂为凡鸟所集,然神魂飘荡,不觉无礼至此。’巡按大怒,毙其命于枯木之下。逾月,胡托梦于其里人曰:‘我以非礼之心干犯贵人,死固当,然毕竟是一片爱心,一时痴想,与寻常害人者不同。冥间官吏俱笑我、揶揄我,无怒我者。今阴官封我为兔儿神,专司人间男悦男之事,可为我立庙招香火。’闽俗原为聘男子为契弟之说,闻里人述梦中语,争醵钱立庙。果灵验如响。凡偷期密约,有所求而不得者,咸往祷焉。”

明 王问《和合二仙图》

不过要注意兔儿神和兔儿爷是两个不同的神灵,兔儿爷就是月宫中的那只兔子,古代北方中秋佳节往往做成兔子形状的儿童玩具。 K23/nNXjgPuF0ykDLgwyUVbv+2WmFApEbcGoVLmnljNSJj4mEbRUHfRK2QWUO5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