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0~2岁:发展感知觉

一 0~2岁关键期

为什么婴儿在出生之后会不断地活动他们的肢体?很少有人看到一个婴儿醒着,肢体不动,只在那里使用他们的大脑。一直到3岁,孩子都很少能够像成人那样躺着想事情,仅用大脑思考问题。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这一时期叫作“感知运动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是用他们的肢体“思考”问题的,他们看上去在不停地动,其实是在用运动和感知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认为,这个阶段人的头不只在肩膀上面,人的手和脚也是头,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人思考不只是用大脑,还会使用手和脚,他们的行动就是他们的思考,思考暴露在脑壳之外。

那么2岁前的孩子为什么会用肢体去思考呢?那是因为他们在母亲的子宫内时,大脑所获得的信息不足以使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去进行思考;还因为在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思考器官还没有成长到能够进行思考的程度,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法举起杠铃,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大脑的发育机制,逼迫孩子提前学习过于高深的知识,那么孩子就会因为无法理解成人要求的学习内容,只能依靠他们已经发展起来的记忆模式学习。

大自然为人类设计的机制就是在2岁前的认知活动中更多地使用感觉器官。在感觉器官探索事物的同时,大脑获得了有关世界的信息,开始工作,最终人类获得了比记忆更高级的大脑工作能力。

◎ 口的关键期——见到什么啃什么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大自然为了使弱小的婴儿活下去,让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吸,因此,孩子探索这个世界最先使用的就是他们的嘴巴。蒙台梭利管这一时期叫“口的敏感期”。

据研究,其实胎儿在母亲的子宫中时就已经开始吃手了。在子宫中,子宫的空间小,胎儿自动蜷缩成手指靠近嘴唇的形态,这样大脑不用太多地练习控制手臂的肌肉,就能很容易地让嘴巴吃到手指。不过,这并不等于胎儿已经习得了吃手。出生后,由于缺少了子宫壁的屏挡,婴儿很长时间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更无法将手伸进嘴里。当他们有意要吃手的时候,手臂却不听指挥地将手带离了嘴唇,使他们无法吃到。显然,虽然胎儿在母亲腹中能吃到手指头,但脱离母体后,他们会失去这一能力,还要重新练习用自己的手有目的地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手伸向嘴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大脑必须命令手臂屈肌群收缩,伸肌群放松,并且保持这种状态,这样才能完成吃手指头这个动作。出生后,婴儿吃到妈妈的奶头,如果再重复吃手,就会发现手和奶头的区别,还会发现奶头的大小与他们大拇指的大小基本相同。但是,手指是自己的,婴儿在吃自己的手时,他们的嘴巴会感受到手,手也会感受到被嘴巴吃,这样大脑就开始统合来自手和嘴巴的信息,大脑的工作会促成神经元的连接,这种连接越丰富,孩子的大脑就越好用。

吃手还为孩子带来了愉悦。孩子在吃饱了需要精神愉悦时,就会将手指头伸进嘴里。吃手指头为孩子下一步用手抓到物品送给嘴巴去啃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样婴儿才能够进入真正的口的敏感期。

实际上,如果一个婴儿被照顾得过好,母亲完全按点喂养,不是等宝宝需要食物时再给孩子喂奶,而是宝宝刚一哼哼,也不管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就马上把奶头塞给孩子,孩子的发展反而会受到不利影响。因为孩子没有产生需求的感觉,没有自己努力,就莫名其妙地吃到了奶,孩子失去了使用自己能力和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以及认识他人与自己需求关系的机会。人类不用的功能会很快自动删除,促使孩子努力奋斗的天然机制在他们这么小的时候就被扼杀在萌芽中了,到孩子应该为自己奋斗时,他们做不到,那时我们会抱怨谁呢?所以,这个时期对孩子的帮助是在孩子需要吃奶时延迟一点儿,如果孩子不能把手放在嘴里,成人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手指头,要帮助孩子把手放到嘴里,让他啃到并且获得愉悦。在孩子能够自己吃到手之后,要马上把物品介绍给孩子,即在孩子手中放上能抓住的物品,让孩子去啃那个物品,否则孩子就只能通过吃自己的手获得愉悦,时间长了会养成吃手的习惯。

我们曾跟踪观察和帮助一名叫王宝宝的孩子,他在刚被从产房推出来时,就把手指头伸进了嘴里。我们正兴奋不已,姥姥的一双大手却伸过来拉开了王宝宝伸到嘴里的小手,这样的事情在他出生后的半小时内发生了许多次。到了王宝宝出生20天的时候,我们也只对他进行了视觉刺激帮助,在其他方面没有进行干预。按照专家的理论,我们试图等待他的口的敏感期自动显现。

两个月过后,王宝宝身上仍没有出现口的敏感期的迹象。我们意识到这是因为他的妈妈是个能干的妈妈,总是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在孩子喂养上也像打理家务一样,准时准点非常到位。王宝宝一醒来妈妈就立刻把他抱起来,一套换尿布的程序结束后就开始喂奶。我们几乎听不到王宝宝的哭声。

于是有一次在王宝宝醒来要求吃奶时,我们请他的妈妈延迟满足他一会儿。王宝宝先是发出哀怨的声音,之后停下来等待,如此反复几次后还不见妈妈给他喂奶,他开始大声地发脾气,发完脾气后又安静下来等待。虽然才两个月,他的生活模式却已经固定成妈妈给他塑造的样子,今天妈妈的行为超出了他已知的模式,所以他开始探索。在探索之后他的愿望仍然没有达成,便终于伤心得大哭起来。

哭了几声之后,我们把他的手拿起来放在他的嘴唇上,他如饥似渴地吮吸起来,但是我们刚松开手,他的手就开始不受控制地胡乱挥舞。我们再一次把他的小手塞进他的嘴里,他又开始猛烈地吮吸并停止了哭泣,但等我们松开他的手,他还是无法将手伸进嘴里。在第三次帮助后,他终于在挥舞了一会儿手臂后自己将手伸进了嘴里。虽然很笨拙,但是他成功了。这整个过程前后也就两三分钟,我们赶紧让妈妈来给他喂奶。

第二天,他已经能够自动地将手伸进嘴巴并表现出工作状态,他的动作显然不是为了满足充饥的要求。自此,王宝宝身上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口的敏感期现象。

到他3个月的时候,在我们每天给他提供的物品当中,他选择了一个玩具小蜜蜂,每天都要抱着这个小蜜蜂啃上很长时间。有一天,我们让他俯卧着,一是为了让他练习臂力,为下一步爬行做准备,二是为了观察一下他俯卧时对于口的工作是否比仰卧时更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果然,俯卧的时候,我们在他眼前放了几样玩具,他能够笨拙地将自己需要的玩具抓到嘴边,并选择低头去啃它,且会抬头去观察四周。后来我们发现他已经很累了,就试图把他翻过来让他仰卧着工作,但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每次我们为他翻身后他都会自己翻过来俯卧,并更加努力地啃那个小蜜蜂。最后,他实在累得不行了,痛苦得大哭起来,哭了两声,又停止了,再啃两下小蜜蜂,然后再哭。

孩子在口的敏感期会像在其他敏感期一样,全身心投入地用嘴巴去认识、去探索他注意到的所有物品。

在我们了解到孩子啃东西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之后,应当怎样帮助孩子呢?我们是只给他一样东西,让他啃到不再啃了,还是给他一大堆东西,让他每天从里面选一个,或者是每天都给他换一个新的物品去扩大他的探索领域?哪一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到孩子?这将体现一个家长的水平。

实际上,人类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3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了解了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发展模式,也就能知道怎样才能更恰当地帮助孩子。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第一个使用的器官是“口”,实际上,使用口是需要手的配合的。为了让孩子更早地使用自己的手,就要让孩子自然地先吃到自己的手。婴儿知道嘴里吮吸的那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手,而手感觉那个在吸吮的就是自己的嘴,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儿童心理学上,这种认知叫作“跨通道认知”,这一点对新生儿的发展非常重要。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用嘴巴去啃,嘴巴啃到的东西可以用手去触摸,然后用眼睛去看,这样婴儿就习得了跨通道认知。

婴儿3个月的时候,口的敏感期表现得最明显,这时候他已经能抓到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并且他会用手去抓看到的喜欢的物品,然后送到嘴里,他的大脑会自然地进行跨通道的统合。

在孩子口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不要给孩子太多物品,让他不知道选择哪个好,这会使他无法持久地对一个物品进行探索。一般最多给3个物品供他选择,3个物品应该是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如果婴儿喜欢3个中的某一个,那么每天给婴儿的物品中必须要有他喜欢的这个物品。当孩子不再喜欢时,就换掉这3个物品中的2个,留下那个作为与旧感觉的连接,不要把3个物品都换成新的。

(2)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使得婴儿喜新厌旧。当出现一个新的物品时,婴儿马上就会开始注视那个新的物品,在安静地注视了一会儿之后,会开始探索它。我们管“视而不见”的现象叫“习惯化”,管新物品出现后婴儿对新物品的注视叫“去习惯化”。所以,家长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给孩子调节好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节奏,并在去习惯化的时候为孩子留下静默的时间。

(3)不要在孩子还没有出现习惯化现象的时候,就不断地给孩子新的物品,不断地让他面前出现新的样貌,这样过于繁杂的刺激会使孩子感到紧张、焦虑、容易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婴儿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很快让自己睡着,或者不停地大哭。

(4)在口的敏感期,要将孩子可能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不必过分消毒。孩子的抵抗力需要增强,没有经过使用的抵抗力不会有力量,普通地清洗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还要把握好节奏,在孩子吃饱了还没有睡着的时候让他们工作并适当地让他们练习俯卧,来增加他们的臂力,为9个月之后的爬行做好准备。

年轻的新妈妈在接受很多不同的指导后可能会对自己天然的母性产生疑惑,开始用思想控制自己的本能,所以我们需要给新妈妈一些肯定的答案,使初为人母的妈妈知道自己的本能是对的,以免接受太多的所谓的合理建议,产生迷茫和焦虑。

很多老人可能会告诉新妈妈:要制止孩子吃手,将来吃成习惯可不得了;啃那些东西是不卫生的;吃手是坏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牙齿长得不整齐……新妈妈听了这些指导,就开始想办法制止孩子吃手,而孩子想吃手的愿望是非常执拗的,因为那像种子发芽一样,是大自然的规律,当家长一次次地将孩子的手从嘴里拿开,将孩子正在啃的物品强行拿走时,孩子会发疯般地再去找另外一个物品。这时,如果家长认为啃东西会使孩子将来牙齿不整齐,就不顾孩子精神的痛苦,一次次去阻止,就会使得孩子丢失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机会和第一个阶段的发展机会。不相信孩子的天然的发展行为就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自然。

如果孩子的口的敏感期被强行干涉,孩子就会将口的行为欲望压抑下来,将来可能会出一些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一些关于嘴的不良习惯,如吐唾沫、啃手指头、吮嘴唇、吃零食、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得不到满足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干涉的结果还有可能是,孩子不愿意再用自己的手去做什么,就是不愿意再动了。

◎ 眼的关键期——哪里在动看哪里

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会向着有光的地方看,对于色彩鲜艳的物品,孩子会特别注意。用物品适当地进行刺激可以使婴儿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对物品的探索上,而不是只需要成人抱他们,感受成人的身体。刺激得合适时,2个多月的婴儿眼睛就能开始跟着物品动了,这说明孩子的大脑中已经留有物品的印象,在物品出现之前大脑已经意识到物品要出现,这样眼睛才会跟着动。他会对物品非常感兴趣,发现新物品的几秒钟后就会开始兴奋。这时,孩子也能用他们的目光表达出丰富的感情与成人互动。

家长可以用下面这些方式来刺激孩子的视觉。

(1)给孩子看缓慢移动的物品

大家都知道“转转乐”,这是市面上卖的最适合刚出生的孩子的玩具。一般的“转转乐”都有个夹子,可以夹在孩子的小床上。当孩子醒来时,不要把孩子立刻抱起来,要让孩子满足一下他自己的需要。在孩子吃饱喝足后,再把孩子放在小床上,将“转转乐”打开。等孩子习惯“转转乐”上悬挂的小物件后,再给孩子换上新的物件。

(2)用带有轻微响声的物品

孩子刚出生时视觉很弱,到20天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大概20厘米远的东西,所以,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可以看的东西如果能有一点儿响声、能够缓慢移动,孩子会更感兴趣。

(3)物品不要太花哨

孩子受不了太过花哨、浓烈的颜色的刺激,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枣红、蓝色、黄色等两三种颜色的物品。每次换颜色时,换成其他两三种的颜色即可。

◎ 手的关键期——见到什么抓什么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就可能会被孩子搞得焦头烂额,我们可能觉得孩子怎么有那么多毛病,刚刚把见了什么啃什么打压下去,又开始了见了什么抓什么。当孩子会爬了,他会兴奋地爬到家里任何可能的地方,去搞坏任何他能拿得动的东西,看都看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使用手的过程中,婴儿发现了自己的手。这时,口已经被使用了很长时间,神经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孩子对口部也不再像新生儿那样敏感了,这时,他的注意力从嘴巴转向手,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这时的孩子急切地要用手感受事物,这使他们感受的事物范围扩大了许多。

进入手的敏感期后,孩子和成人的冲突会越发扩大化。

大多数人在恋爱和建立家庭的时候,只关注到了夫妻之间的爱,无法考虑到将来的孩子,所以在建立家庭时选择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这些物品也常常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一对夫妻在浓浓爱意的包裹之中精心为自己的爱巢所选择的东西一定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些东西同样也会激起孩子的爱意。对孩子来说,他爱的东西就是他需要探索的东西,探索意味着研究,不意味着搁置,而一切被研究的东西都有可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但如此,家里的一切都是孩子探索的内容,都代表着这个世界。孩子探究这些物品就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他探索的方式绝对不会令他的父母感到愉悦和舒服。他会把爸爸送给妈妈的那条有深刻纪念意义的真丝围巾拉出来不断地在地上拍打、搓揉,还会毫不珍惜地把口水、鼻涕甚至满手的奶渍抹上去;他们还会把正在吃着的香蕉抓捏得稀烂,去体会那种黏糊糊的感觉;如果他们打碎一个鸡蛋,发现这个圆鼓鼓的东西会变成一些黏糊糊的东西,就会在打破并感受完第一个鸡蛋之后,再去感受第二个;他们会探索所有的柜子、抽屉,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抓出来,扔在一边……这种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和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成人珍惜并使用的宝贝成了孩子探索和研究的材料,而这种研究和探索有时候对我们成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在这种时候我们成人一定要好好估量一下,看看自己要的是什么,是孩子的发展更有价值,还是保护那个物品更有价值。这个选择看上去并不难,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心爱的物品被破坏时,家长会立即忘记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我们做家长的必须做好准备,摆放在孩子面前的一切物品都要能够与孩子分享,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要让孩子看到。

王宝宝到了手的敏感期,但是照顾他的姥爷并没有接受过帮助孩子的教育培训,给他提供的都是不太会给成人带来麻烦的材料。那时,天还不太暖和,姥爷尽量不让王宝宝动水,也不给他其他黏糊糊的看上去不好处理的东西。孩子平常抓握的都是一些形状不会随着孩子手的力量变动而变化的物体。

与传统做法恰恰相反的是,在手的敏感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那些黏糊糊的,在手没用力捏的时候看上去是一种形状,捏了之后看上去是另外一种形状的物体。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对泥巴、水、打破的生鸡蛋、香蕉等感兴趣。如果大人平常没有提供这样的材料给孩子去探索,孩子就会把自己吃的食物当作工作材料,甚至会玩自己拉出来的大便。

根据对王宝宝的观察,我们发现在手的敏感期发展到习惯化阶段之后,需要去习惯化,也就是需要对手进行刺激。

这一天,我们准备了一套玩水的工具。我们先把水装在容器里,不让它随便洒在外面,然后用针管把水吸上来再滋到王宝宝的手上。王宝宝的手在接触水的那一刻就停在那里不动了,每次滋完了水再重新吸水的时候,他的手都会停在空中等待水再一次滋到他手上。

这是他出生后的一贯做法,每当一项新鲜的事物吸引了他的注意时,他都会像这样一动不动地感受这个事物,当他了解了这项事物之后,他便会马上激动起来并开始探索。

在我们向他的手滋了几次水,认为他已经了解了可以用手去感受水之后,便停下来,不再做任何事情。王宝宝等了一会儿,见我这边没有动静,便开始用手拍小盆子里的水,这时,他的手感受到了水的冲力和水的实体,在他手的作用之下,水溅了起来,溅到了其他人的脸上。

其他人会做出一些反应,这使王宝宝认识到这一切都是由他自己引起的。这是一个自我效能认知的过程,这使他非常激动,也使他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于是他开始重复地拍打装在小盆里的水。我们管这个过程叫作“刺激”,也可以叫它“引领”或者“感染”。

一旦孩子注意到这项事物,他就会在很长时间内用各种方式来探索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只让孩子完全自己去发展,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我们成人还是需要提供帮助的。像这次对王宝宝的帮助,我们需要提供与水结合起来的工作材料,如瓶子、杯子、漏斗、碗,孩子在拿到这些工具玩水的时候,就发现了容器和容器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了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孩子的工作材料,手的敏感期会促使孩子把东西倒来倒去,探索空间,探索因果关系。家长还可以帮孩子进行工作的延展,让孩子注意水可以是热的,也可以是凉的。

么么是我们观察的另一个孩子。这一天,我去观察她的工作,我提供给她的工作材料是一个鸡蛋。在这之前,么么特别喜爱馒头和西红柿,我们给她鸡蛋是为了让她感受鸡蛋与西红柿和馒头的区别。工作了一会儿,她对鸡蛋不再感兴趣了,于是我把鸡蛋磕开,鸡蛋从完整的形态变成另外一个形态。么么看了一会儿后,兴致大发,开始不断地拍打盘子里的鸡蛋,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个打破的鸡蛋用到了极致。最后,我又往鸡蛋里倒了一点儿小米,她在拍打的时候可以摸到小米的颗粒,每次加入新的物品时,她都会停住一会儿,然后兴趣盎然地重新去感受。

由此可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无限变化可能性的材料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好的,如面粉、泥、布等。

么么只有6个月,还在口的敏感期,习惯用嘴去感受,但生鸡蛋不能放进嘴里,所以当她想把沾满了生鸡蛋的手放进嘴里的时候,我们还是及时制止了她。总体来说,只要是对孩子发展有意义的,不会对孩子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自由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所有的行为都不能制止。虽然孩子的行为是探索行为,但是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

孩子到9个月会逐渐出现手的敏感期现象,这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1)在手的敏感期出现时,口的敏感期还在继续。在发现新的物品,不知道这个物品是什么、怎么用的时候,孩子会用旧有的口啃的模式,先把物品拿到嘴里去啃一下,试验一下,然后再决定手怎么用。因此,在手的敏感期需要给孩子提供那些放到嘴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如不会被吞进去的玩具。在手的敏感期早期,给孩子提供核桃、海螺、香蕉、鸡蛋、小米、瓶子这些东西就很好。孩子在9个月时,会强烈要求自己吃饭,这时给孩子一点儿连吃带抓的机会也很不错。面粉是很好的手的感觉材料,打磨好的木棒也很不错。

(2)到孩子1岁多时,家长可以提供沙子、泥巴、水这些跟大自然更加接近的物品。当手的敏感期结束后,这些物品可以产生更加深入的创造价值。

(3)在手的关键期要给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家长要给孩子提供用手抓握的物品,并进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更替。

(4)要注意尽量不让孩子在工作时有不舒服的感觉,否则孩子会太在意不舒服的感觉而不再注意工作。要避免不断地教孩子怎么做,不断地干涉孩子,否则孩子的精神会变得没有力量,容易发火、失望,容易遭受挫折和打击。

(5)在孩子工作时不断地去夸奖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当孩子正在感受自己的工作时,成人的鼓励表扬会让孩子脱离工作状态,让孩子误以为有人夸奖才可以做事,如果没有别人的夸奖,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其实孩子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需要成人帮助的,不能以为孩子会像野草一样完全靠自己就能成长,成人必须为孩子准备适合成长的土壤,那就是环境与工作材料。成人要为孩子展示怎样使用这些工作材料,但展示不等于手把手教给孩子,而是成人自己做,让孩子自然模仿。

◎ 腿的关键期——哪里不平往哪里走

孩子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在手的敏感期来临之前,他就试探着通过自己的运动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一开始孩子是用爬行的方式,爬行要求腿和手协调运动,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提高了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这时的孩子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为自己能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感到鼓舞,因为他们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像获得第二次生命一样令他欣喜。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仅仅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的碰触而不断地走路,为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这就有了腿的敏感期。接下来他学会了行走,自行去他想去的地方,对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时期。

这时孩子大概是1岁多一点,他们渴望走路。因为孩子个子小,走路还不稳,他们会一刻不停地前往他们想去的地方,成人要跟在孩子的后面,还必须弯下腰才能够扶着他们。跟着孩子的脚步使成人感觉非常劳累,很多成年人宁愿把孩子抱在怀中也不愿意一直弯着腰跟上那蹒跚却急切的步伐。

这时的孩子有一个特征,就是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和乱就往哪里走,并且喜欢在一些高高低低的台阶上重复上来下去。这对于还不能掌握平衡的1岁多的孩子,的确是最具挑战性的行为了。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孩子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他们实在不能理解一个走路不稳的人为什么非要走不平的路。

了解了儿童对于腿的感觉的痴迷,就了解了儿童腿的关键期。腿的关键期与手的关键期一样,都是孩子利用他们的肢体感觉外部世界的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一个1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感。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引自《恢复蒙台梭利》,第33页)。

处于腿的关键期的孩子主要是用腿来感知这个世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选择什么样的地形来使自己的腿获得感知,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成人只有在懂得孩子的基础上,才能为孩子做好这个选择。有时候,气候条件和其他外部条件不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用腿感知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成人为孩子做一些准备,提供一些可供孩子用脚感知的材料。

王宝宝1岁零2个月的时候,到了腿的关键期。我们看到他在家里不再用手去触摸周围的物品,因为眼睛所能看到的物品他都已经习惯化了,但他对于在客厅的地板上走来走去,还是蛮有感觉的。不过,这光滑的复合木地板实在不能为他提供太多的来自脚的感受,看来他很快也会对此习惯化。

一次他玩完托盘里的小米和杯子之后,试图用脚去踩托盘,因为托盘的边是鼓起来的,脚踩到上面会有异样的感觉,而托盘里又有小米,刚才还用手在托盘里感受的小米此刻被踩在脚下,用脚再去感受则是另一番滋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跨通道认知的机会,于是,我扶着他走进了托盘。

站到托盘里对王宝宝来说显然极具吸引力,他开始不断地试着用脚去踩托盘的边,并不断地走出来再走进去。当他站在托盘中央的时候,他试图让自己的两脚抬起再放下去以感受站在托盘里和站在地上的不同。由于他还没有习得使两只脚都跳起来再落下去这样的能力,他就总是让自己的屁股上下一颠一颠的,并看着自己的脚上下起落。当我们松开扶着他的手时,他会立刻从盘子里出来,又立刻进去,如此反复多次。有几次摔倒了,他会爬起来再进去,但他再进去的时候,一定会让脚踩住盘子鼓起的那个边,而不会一下踩进盘子里。

当王宝宝习惯盘子后,我们又为他提供了姥爷用来按摩脚的一件按摩器材,那是用竹子做的表面疙疙瘩瘩的材料。这个东西扔在屋里很久了,王宝宝没有发现它的用处,但在我们扶着他站到那个按摩器上后,王宝宝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脚不断地在上面来回挪动,感受着按摩器的触感,并不断地上来下去。

由此,我们发现不能在什么情况下都坐在那里等着孩子腿的关键期出现,如果我们不帮助孩子,孩子就不会发现可供探索的材料。我们成人要为孩子提供可用脚进行探索的环境和条件,跟随孩子的选择使孩子获得探索的自由,并协助他们去探索。

家长需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1)在照顾这么大的宝宝时无论有多么累,都不要在宝宝正在探索的时候把他抱起来;无论正在探索的宝宝怎样哭闹,也都不要把他抱在怀里不放他下去;更不可在宝宝强烈要求去走路的时候硬把他抱在怀里,并且因为他哭闹去打他的屁股。

(2)如果成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跟在孩子的后边,孩子走成人就走,孩子停成人就停,这才叫帮助孩子成长。

(3)这个时候最不可取的一件事,是给孩子穿会响的鞋。这种鞋在孩子走路时会发出尖利的响声,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孩子会只关注脚上的鞋,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来自腿的感觉。

二 0~2岁关键帮助

◎ 恰到好处地爱孩子

一个0~1岁的孩子,需要获得家长实实在在的爱,但这种爱要恰到好处,得是孩子心理所需要的。有一些成人并不能找到这种恰到好处的爱的感觉。很多家长说,孩子来到自己身边,自己也很想爱孩子,但是总觉得隔着一层,总找不到爱的感觉,于是就假装爱孩子,像是在表演。如果家长是这种情况,孩子就感受不到来自家长的爱,这样做作地爱久了,孩子就会情绪不好,经常大哭大闹。

家长不能恰到好处地爱孩子可能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一种情况是家长自己心里非常不愉快,因为夫妻之间有矛盾,或者和老人之间关系处得不够好等,但为了生活,不得不将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压抑下来。这样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试图将这种不愉快隐藏起来,然后拼命地爱孩子。由于担心不愉快会流露出来,这样的家长表现出两个极端,要不就是做作,要不就是溺爱,总之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地去爱孩子。这种假爱也会使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或者只依恋母亲,离开母亲就情绪不好。

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小事所影响;或者自己情商不高,对孩子忽冷忽热。这些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非常疑惑,对周围环境和陌生人感到恐惧不安,经常处于焦虑之中。

家庭关系有问题,肯定会影响孩子,所以一定要想尽所有的办法解决家庭矛盾。解决家庭矛盾的方式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通道。只要有良好的愿望,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家长察觉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就要去寻求帮助,无论是找心理医生,还是找机构,一定要不惜代价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而不是隐藏这些缺陷,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就没有问题。别人有可能会不在意你的缺陷,但你的孩子一定会看到的。孩子会用他的心看到家长身上的缺陷并去模仿它,这样家长的缺陷就会成为孩子身上的缺陷。所以,家长一定要放下面子,也不要心疼钱,为了孩子的一生,一定要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去解决它。

找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疗愈的工具,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在获得爱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去弥补这些缺陷,慢慢就会放松下来,自己感到舒服了,自然也就会爱孩子了。

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吃饱喝足并获得足够的爱之后,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让自己获得发展。如果能够获得发展,孩子心情就非常好,心情好了,孩子身体就会健康。如果孩子不能获得良好发展,或者根本得不到发展机会,就有可能大发雷霆,脾气烦躁,甚至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如果孩子大发雷霆,就说明孩子还在争取发展机会;如果孩子看上去很乖,却麻木不仁,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放弃了发展,将来可能连情绪都没有了,成为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人。

家长要学习给孩子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够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去发展自己。如果一个孩子在发展自己,那他的内心一定是健康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非常投入地在玩儿,在不停地探索他周围的环境,那么这个孩子心理就是健康的。我们要做的肯定是继续让他健康成长,而不是干涉他,妨碍他的健康发展。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就会产生情绪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发展的自由,这样孩子才能够保持情绪稳定,身心健康。 eMywf5qZtAJk+UbPntMfR/20v0zAwmBdX5EOHF2YXu7iMuZ5mC1RadNOT6iPsB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