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徒弟叫张胖,是从部队转业的。虽然我们两个年龄相仿,可我是他师傅。他乡音很重,刚开始我很不习惯。我问他:“小张,你是哪里人?”他说,“我是陕西人。”这我听懂了。我又问,“陕西什么县?”他说,“陕西什么(神木)县。”我有点蒙。我问他什么县,他不回答反而问我。我以为他是在学我说话。便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我问你是什么县?”他说,“我就是神木县。”我越发疑惑起来。并神情严肃地问,“你到底是什么县?”张胖涨红着脸说,“就是神木县。”我还是一脸茫然,没办法,张胖只好撕下一张报表,并用钢笔写下了“我是陕西神木县。”七个大字。如果光听他说,我还以为他是在故意打岔呢……
张胖说,“也有人故意打岔,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儿,音相同就容易打岔,闹笑话。有时你还真以为他是在故意打岔。其实是音同字不同,他把你的意思理解错了。”张胖说,去年夏天,公交车装了空调。上车的大妈不知道,还是习惯性地投了一块钱硬币。司机说,“两块。”司机的意思是再让她投一块硬币。可她却把“两块”,听成了“凉快”。便随声附和,也说了一句,“是凉快。”司机又说,“空调车两块。”大妈也说,“空调车就是凉快。”司机没办法,只能命令大妈,“投两块。”大妈还是笑着说,“不光头(投)凉快,全身都凉快。”
司机觉得大妈是在故意打岔,便一本正经地说:“我告诉你钱投两块。”大妈却把“钱投两块”,听成了“前头凉块”。又笑嘻嘻地对司机说,“我觉得后头人少,更凉快……”边说边向后走去。司机苦笑着摇了摇头,不再说话。可车里的人全都笑弯了腰……听完了这两个小段子,不知道你笑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