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的健康状态比作一杯清水,那么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就是水杯底下的那些沉淀物。治疗疾病或调养身体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积存已久的沉淀物清除。虽然难度很大,但并非没有可能。只是不扫地时,地上的垃圾并不是很多,扫完之后反而增多了。就像给泥娃娃洗澡,越洗越脏了。
一个人不管处于健康状态,还是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对个体而言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环境。而且每个人也都适应或习惯了这一环境所施加给自己的那种感受。比如习惯了腹胀与反酸,习惯了眩晕与头昏……而治疗或调整的结果,不光要改变早已习惯了的小环境,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人的身体就得不断地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而调整或治疗的结果,有时会“按下葫芦起来瓢”。比如原来的不适是反酸,现在反酸减缓或消失了,却影响了食欲。也有的人,原来的头昏没有了,却变成了现在的头疼。
这说明治疗与调理,都是在打破旧的格局,而建立新的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会出现此消彼长。也就是说去掉了一个毛病,又添了一个或多个其他的毛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怎么越治毛病越多,越养越不如从前呢?”我觉得这或许就像给伤口换药,不换药时没啥感觉,可一消毒换药,你就会感到疼痛,甚至疼痛得难以忍受。但后果却是伤口创面在缩小,并最终痊愈。
人的非健康状态不打破,人们就会对疾病所造成的不适习以为常。可如果水杯底下的残渣不清除,久而久之,疾患就会积重难返。要想把沉淀物排出人体,你就得把水搅浑。并通过新陈代谢,把体内毒素排出体外。可早已习惯了清水循环的人体,当沉渣泛起时,不光旧的不适没有减缓或消失,而且新的不适也会接踵而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聋子治成了哑巴”,从而放弃调养与治疗。这不是因噎废食吗?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学会隐忍”,接受新的疼痛与不适。就像伤口换药时,需要忍受酒精消毒时的疼痛一样。虽然短时间的确难以忍受,但是一旦把沉积在体内的垃圾与毒气排出体外,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就会形成。只有那时候,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治疗与调养身体的成果与红利。
所以,在治疗慢性疾病或调养身体时,我们要学会隐忍,学会接受和面对现实,千万不能轻易放弃。治疗的效果,往往是在你认为无效时才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