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此消彼长,辽东明金易大势

皇太极一日比一日好,他开始思考问题了。渐渐地,他了解了蓝旗聚众闹事的情况。他几次要爆发,但都忍下了。他记住御医劝告的话:要练冲达藏情性,勿效周郎迸金疮。

养了差不多半个月,皇太极上了朝。

大贝勒、贝勒、贝子、台吉以及宗室成年者、各旗固山额真、各旗庶务大臣、各旗军务大臣被召进崇政殿。殿内平台之上设有四把椅子,与以往一样,大贝勒代善坐了中间右边那把,他的右边一把三贝勒莽古尔泰坐了,左边最外一把二贝勒阿敏坐了。左边那把空着,往日是皇太极坐的。

几十名贝勒、贝子、台吉以及宗室成年者,七名固山额真,十六名庶务大臣,十六名军务大臣站在下面,差不多已经将大政殿挤满。

殿中多数人对皇太极病情的真实状况并不了解。有许多的传言,前些日子传说皇太极不行了,大家忧心忡忡。后来还有了离奇的传言,一个道士给皇太极治好了病。总而言之,皇太极被救了过来,大家紧锁了的眉头为之一展。看架势,却是大汗要临朝听政了;不然,下面人已到齐,上面三个大贝勒已经就座,可他们没有一个人又要讲话的意思。显然,他们在等待。等什么呢?汗位空着,是不是在等大汗?

离平台不远的右侧有一门,平日皇太极上殿临朝都是从这里过来。

不多时,门开了,先进来两名护军,稳稳地站在了门的两边。人们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门口。接着,门口那边似有强光一闪——果是皇太极进来了!

先是正黄旗、镶黄旗的固山额真、庶务大臣、军务大臣,口里喊着什么,呼啦啦跪了下去。随后,所有的固山额真、庶务大臣、军务大臣,包括镶蓝旗的庶务大臣、军务大臣都跪了下去。平台之下所有的人,包括德格类、汤古代和塔拜兄弟、巴布海和巴布泰兄弟也都跪了下去。

皇太极走上平台,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点了点头,然后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

眼前这种阵势,使阿敏多日来第一次感到情况不妙——他甚至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心惊肉跳之感。众人不由自主向皇太极跪倒的这一场面,说明大家倾心于皇太极。他,爱新觉罗·阿敏虽然也在平台之上,与皇太极并排而坐,可大家膜拜的不是他。他的心开始变得寒冷……

皇太极坐定后,向下面道:“大家起来……”

随后,下面的人陆续起身,边起身边大声叫喊着。有喊“天佑大汗”的,有喊“愿上苍保佑”的,有喊“汗的康复是大金之福”的,有喊“汗龙体康复是臣等之福”的,喊声响成一片,半天方息。

等殿中静下来,皇太极道:“今天朝会,我有些话要跟大家讲。在这之前,先处理几件必做的事情。镶蓝旗固山额真战锦州时为国捐躯,现在镶蓝旗固山额真这个职务还空着,今日将补上这个缺。我意由篇古充任,二哥、六弟,你们以为如何?”

阿敏猜不透皇太极现时第一个要做这样的事是何居心,但在眼下这样的场合他不好表示异议,另加篇古是自己人,于是很快表态赞成。

济尔哈朗也表示赞同。

“那就定下来,这完了一件事。”皇太极说完,又转向篇古道,“那你就走马上任。”

篇古出班谢恩。

随后,皇太极道:“下面讲一讲锦州的战事。”

大家心里明白,锦州之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晓得大汗要讲些什么。于是个个都等待着,殿内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皇太极继续道:“我们打了一场大败仗。仗打败,原因是以情制军,致使盲目出击,弃己之长,用己之短,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以情治军,责任在我。战前,不止一两个人提醒过我,我受情所牵,充耳不闻。我的鲁莽,致使大金国许多的英勇男儿抛尸疆场,还有许多的不屈将士负伤致残,我,皇太极,难辞其咎。赏罚严明是我大金的祖训,此败由我而起,故而我愿受惩处。一,所有战中死伤者,给予双倍抚恤,所需由我私产支付。”

这时下面开了锅,依然是正黄旗、镶黄旗的固山额真、庶务大臣和军务大臣先跪了下来,接着几乎整个大殿的人都跪了。德格类、汤古代和塔拜兄弟、巴布海和巴布泰兄弟没有跪下去,但他们站在那里显得十分显眼,因而也显得十分尴尬。

正黄旗、镶黄旗的固山额真、庶务大臣和军务大臣纷纷大叫:“胜败乃兵家常事,大汗承担了全部战败之责已属圣明,哪里还有受罚的道理!”

“大家少安毋躁。我意已决,绝不变更。”皇太极继续道,“这是我的第一项决定。第二,我自行退位,请胜任者继之。”

众人听皇太极讲了“此意已决,绝不变更”的话后刚刚安静了下来,这回皇太极一讲,简直就炸了锅。下面霎时间又黑压压跪了一片,惊愕、呼喊之声也响起了一片。大家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皇太极无论怎样劝解,都无法让众人安静下来。不一会儿,下面的喊声渐渐趋于统一,最后形成有节奏的喊声:“大汗绝不能退位!绝不能退位!绝不能退位……”

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岳托、萨哈林、硕托、瓦克达、阿巴泰等人也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这一狂潮。

呼声越来越高,皇太极又几次站起身来让大家安静。众人哪里依得?后来,当皇太极再次站起来让大家安静时,正黄旗、镶黄旗的固山额真、庶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便一起高喊:“大汗不收回成命,我们就跪死在这里!”

皇太极的眼睛湿润了,声音哽咽了。他做出退位的决定,是真心实意的。他估计这一决定,很可能无论他如何坚持,大家(自然除去阿敏一伙儿)也不会接受。如果出现那种情况,他也只好顺应众人的要求,今后力戒冲动,更加稳妥地治国治军。眼下,他看得清楚,人们的思想情绪说明,大家需要他。对于大金国需要他皇太极这一点,他往日不是没有想到过;但是,此时此刻众人的情绪使他的思想集中到了这一点上,使他想到,他绝不能辜负大家的这一期待,他必须负起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国治军的事业中去。他也想起了锦州战场上死了的将领们,尤其想到了顾三台,想到了拜山,想到了巴西。他只有将所有的心思都用于治国治军上,才对得起他们。想到这里,他站起来让大家安静下来。这次大家听从了,纷纷安静地站起来。

皇太极道:“大家既然如此诚心诚意要我继续留在汗位之上,那我只好顺从。我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治国治军中去……”

这时,许多人当场跳了起来,欢呼声在整个大殿之中震荡着,如此过了有一袋烟的时光。

阿敏坐在高高的平台之上,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他进入大殿到现在,思想情绪也在变化之中。开始,他得知皇太极将临朝时,曾一阵慌乱,但很快便镇静下来。而当皇太极真的出现、下面的人呼啦啦一下子跪下去时,他顿时感到一阵胆寒。随后,皇太极宣布退位。可他听到的是,“绝不能退位”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大汗不收回成命,我们就跪死在这里”的呼声震耳欲聋。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了向皇太极发起挑战的手段和力量。有一个场面很具戏剧性,当“绝不能退位”和“大汗不收回成命,我们就跪死在这里”的声浪在大殿中翻滚时,那些呼喊的人是跪着的;而德格类、汤古代和塔拜兄弟、巴布海和巴布泰兄弟等人却站着,十分显眼。而当皇太极答应众人之请,众人站起身来不由自主地欢呼雀跃时,德格类、汤古代和塔拜兄弟、巴布海和巴布泰兄弟等便被淹没在了欢呼的人群之中,不见了踪影。阿敏最终认为,在眼前这种情势之下,再与皇太极进行较量是愚蠢的。

等大家安静下来后,阿敏道:“大家表示了我大金国上上下下的心愿。我们要共同辅佐大汗,与大汗一起,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我大金的治国治军中去!”

这一次,没经阿敏的指点,大家的思路和行动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德格类、汤古代和塔拜兄弟、巴布海和巴布泰兄弟等人再也没有讲什么。

大殿之中再次响起欢呼声。可这是对阿敏的响应吗?

皇太极生病期间,不管是不是情愿,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最后代善出头代政,让大金国渡过了难关,实属不易。为了答谢这个哥哥,皇太极两次与代善一起郊猎,兄弟二人共享手足之情,过得十分愉快。

而多尔衮也忠心耿耿,作为代善的主要助手,遇事沉着,为保持朝局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对此,皇太极感到甚为欣慰。

众人一直要求查办镶蓝旗闹事中阿敏的种种罪行。皇太极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动阿敏。事情复杂,牵涉面广,阿敏的手段相对隐蔽,查起来会闹得鸡犬不宁。因此,皇太极对阿敏等人一如既往,凡事该找他们的,依然与他们商量;该让他们去做的,依然交由他们去办。

仗打败了,人员伤亡,物资受损,八旗都需要休整。皇太极亲自抓了这件事。另外,仗打败了,不能白白地被打败。皇太极找了许多人,与他们一起总结教训,商量战胜袁崇焕、削弱明军力量、逐步铲除关外明军据点的办法。

此后朝中平静下来。光阴荏苒,秋去冬来,不觉一年过去。当年是一个丰收年,无论是满民,还是单独编庄的汉民,都是大囤满、小囤流,多年来头一次收了足够吃的粮食。大家都欢天喜地。

在此期间,明朝也出现了帝王的更替。原来的信王朱由检在其兄天启皇帝朱由校病逝后登上了皇位,是为崇祯皇帝。

崇祯是在大明日薄西山之时继承皇位的。当时,他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天真少年。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长期不理朝政,已经潜伏下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崇祯的父亲泰昌皇帝继位不到一年驾崩,哥哥朱由校继承帝位,即为天启皇帝。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的势力膨胀起来,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依恃东厂把持朝政,首辅、阁员都成了唯阉党之命是听的傀儡。天启皇帝在位七年,最后将一个烂摊子传给了他。

崇祯皇帝登上皇位就表现出与皇祖、皇兄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迩声色,忧勤畅励,殚心治理”,显出中兴皇帝的气度。他的《即位诏》也不同凡响,言简意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朕以仲人统承鸿业,祖功宗德,唯只服于典章;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

随后,他先是不动声色地稳住魏忠贤阉党,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阉党一网打尽。

他还诏谕决心严治贪佞、巩固边防、举贤任能、励精图治。早朝议事的制度认真执行着,废弛多年的经筵、日讲得以恢复并一丝不苟地实行起来。他对阉党余孽“除恶务尽”,亲点“首逆同谋”“结交近侍”六等三百余人,从处斩到充军、贬为庶民,进行了果断的处置。贪官、污吏,凡举必查,查实有贪污劣迹,严惩不贷。破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制度,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强内阁,复召受阉党排挤的官员。整筑边防,起用制敌骁将……如此等等,给人以强烈印象,似乎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真的赶上了一位中兴之主!

崇祯既要励精图治、举贤任能、巩固边防,原来有些本领的、受到阉党排斥打击的将领,便被重新起用。而起用袁崇焕便是崇祯这种努力的一个部分。

辽东巡抚袁崇焕继打败努尔哈赤之后,又打败了皇太极,那是崇祯之兄朱由校在位时的事。虽然袁崇焕在战场上打了胜仗,却在朝中吃了败仗。他得罪了阉党,种种罪名加在头上,被迫致仕回乡了。辽东换将,天启皇帝命王之臣督师辽东,赐尚方剑,大帅以下听其节制。同时还任命了一位巡抚——毕自甫。

崇祯元年,也就是大金天聪二年四月,朱由检将王之臣免职,起用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当年袁崇焕四十五岁,复召入仕,得到重用,心中甚为兴奋。

崇祯没有见过袁崇焕,但对袁崇焕的事迹听推荐之人讲了不少。他觉得,袁崇焕正是他心中抗击东虏、收复辽东之人。

在袁崇焕到京的当日,崇祯就在平台召见了他。

袁崇焕叩见后,崇祯平静地说道:“卿万里赴召,一路风尘。朕不顾爱卿辛苦,急召进宫,为的是早日听到爱卿的破敌方略。”

“臣已就方略书就一疏,请圣上御览。”袁崇焕说罢,便将奏折呈上。

崇祯接过翻了一阵,道:“容朕过后再阅。现在卿可与朕简述之。”

袁崇焕回奏道:“恢复之计,不外乎臣昔日在辽‘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策。且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这样的论述,崇祯闻所未闻,感到深刻而新颖。只是听到“在渐不在骤”时有点不耐烦,没等袁崇焕说完,遂道:“卿之所论甚合朕意。然东虏跳梁,十载于兹,封疆沦没,辽民涂炭,朕其何忍!”

袁崇焕见崇祯嗟叹,遂道:“圣上勿忧。受圣上眷顾,敢不肝脑涂地!望授‘便宜’之权。若此,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才对了崇祯的口味。他听罢甚为兴奋道:“只要能击退东虏,除其威胁,辽东可复,奖赏、封伯封侯在所不惜。卿的子子孙孙也会得到恩泽与封赏的。”

在旁阁员见状,齐声称颂袁崇焕“肝胆意气,识见方略,种种可嘉”。

唯独给事中许誉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待崇祯退殿休息时,便问袁崇焕道:“督台‘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诸项看来深遂圣上之意;然敢问督台,答五年收复辽东,行得吗?人力、物力如何调集?众多的阻碍如何解除?”

袁崇焕道:“见皇上为辽东战事焦心,姑且许诺五年为期尽收辽东,以示慰意。”

许誉卿道:“皇帝英明果决,励精图治,如此大事岂能随便答对?倘不能按期收取,怪罪下来,公将如何是好?”

这时,袁崇焕似乎自迷雾中走出,自觉失言。

为了弥补轻率答对可能导致的意想不到的后果,在崇祯休息后重新询对时,袁崇焕提高了要价:“收复辽东,本是不易全成的重任,既蒙皇上委任,岂敢推诿?可五年之内,户部转饷、工部给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的。”

谁知这些难题崇祯全然不放在眼里,件件许诺下来,并立敕四部臣等,照袁崇焕之意从速办理。

这时,阉党的掣肘又重新出现在袁崇焕的记忆之中。于是,他趁此机会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如此等等,乞圣上做主才是。”

对袁崇焕的这一番话,崇祯表现得特别重视,竟然站起身来听他诉说,听罢即道:“卿无疑虑,朕自主持。”

崇祯赐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一柄,命他“便宜从事”。

在临上任赴辽之前,袁崇焕又上书曰: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日“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于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无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可袁崇焕出师不利,抵达辽东,就碰上了兵变。

兵变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四个月未得军饷。

兵变从一处开始,很快有十三营响应。兵变士兵捉拿了巡抚毕自甫和总兵官朱梅等,兵备副使郭广只能急筹白银两万两,发给兵变的川湖兵。川湖兵军饷仍觉不足额,兵变未曾平息。袁崇焕到后命郭广向商民借贷,凑足了五万两发下,兵变才平息下来。

袁崇焕宽宥兵变首倡者杨正朝、张思顺二人,令他们充任前锋立功自赎,并对贪虐激起兵变的张世荣等人论罪。

巡抚毕自甫畏罪自杀。袁崇焕知辽东历来经抚不和,殃及战事,遂上书请求停设巡抚,并将宁远、锦州并为一镇。崇祯允准,加封袁崇焕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袁崇焕十分得意,随后,他便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毛文龙久踞东江,劣迹种种。但因他贿赂阉党,不但未被加罪,反由总兵晋升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

袁崇焕到任不久,就打听到自己前时被贬,实属毛文龙密报魏忠贤所致。袁崇焕知道后,益恨毛文龙。

袁崇焕上书朝廷,建议派文臣对毛文龙部加以节制。崇祯准奏,但派去的督使吞不下毛文龙设下的种种苦果,到袁崇焕处诉苦。五月,袁崇焕召辽东总兵议事,毛文龙不到。袁崇焕十分气愤,遂起诛毛之念。

六月初,袁崇焕到达双岛。这双岛在辽东金县之南,是毛文龙的地盘。它一面临海,三面被金军包围,由于有水军的支撑,是明军在辽东半岛唯一未被金军占领之地。

毛文龙见袁崇焕离开了大本营,来到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便无所戒惧,从皮岛赶来。

毛文龙不把袁崇焕放在眼里,到双岛后竟不首先拜谒袁崇焕,而是到各部营中进行察看。

次日,袁崇焕召毛文龙。毛文龙迟迟不到,竟让袁崇焕等了多半个时辰。到来时,手中抱着天启皇帝赐给他的尚方宝剑,毫无抱歉的表示,反而反客为主,抢先说话,时时打断袁崇焕的讲话。见毛文龙骄慢如此,袁崇焕部下无不气得要死,个个摩拳擦掌。

袁崇焕不动声色,相与宴饮,如此两日。

两日已过,袁崇焕提出阅师。

对一般的人来讲,鉴于与袁崇焕的微妙关系,本当借阅师炫耀实力,压制对方。可毛文龙并不想这样做——他懒得这样做,因为他实在是不把自己的这位上司放在眼里了。

在他的管区检阅他的队伍,自然由他毛文龙来组织准备。可他哪里肯侍奉?于是,他把阅师的准备工作推给了手下的一名副将,自己则与一班相好的喝酒去了。

次日阅兵开始,队伍着装不齐、稀稀拉拉,有些人无精打采,有些人则嬉皮笑脸、打打闹闹,实在不像样子。

毛文龙则全不在乎,并排与袁崇焕坐在那里,东瞧西望,吊儿郎当。袁崇焕依然不动声色。

次日,袁崇焕请毛文龙观看将士骑射。这一次是袁崇焕组织的,帐篷设在山上,骑射场在山下。

毛文龙到了,他怀里依然抱着那把尚方宝剑。

入座前,袁崇焕道:“将军与本督受浩荡圣恩,时时当知图报。此设有香案,将你我所受尚方剑捧上,共拜……”

毛文龙仍旧大大咧咧,把尚方剑交出,走到香案前跪了。

两把尚方剑留在案上,二人就座。袁崇焕道:“昨日阅师大开眼界,将军练就了一支多好的军队!朝廷一年给你们数十万银子,统统填进了狗肚子!”

毛文龙一听味儿不对,待要狡辩,袁崇焕却拍案而起,大怒道:“你给我老老实实地听着,这儿再没你讲话的份儿!你有十二罪当斩,知乎?”

毛文龙站起身来要溜。这时,埋伏在帐外的参将谢尚政率领甲士一拥而上。

“我有圣上所赐尚方剑,谁敢碰我?”毛文龙冲过去要取自己的尚方剑。

这时,早有武士挡在案前,大叫道:“吾等奉督台之命讨贼,毛逆休走!”说着,三下五除二便将毛文龙绑了。

袁崇焕继续道:“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之。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只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自宁远还,剽剥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级,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毛文龙不见自家人马动静,失魂落魄已不能言,只是跪伏在地,爹一声娘一声求饶。

袁崇焕取下自己的那把尚方剑,将毛文龙斩在帐前。让谢尚政提着毛文龙的人头,宣谕山下将士:“毛逆文龙,有十二当斩之罪,本督已着圣上所赐尚方剑斩之。下面由参将谢尚政历数其罪。”

谢尚政拿出纸来,照本宣科,宣谕了方才袁崇焕讲给毛文龙听的那十二条大罪。宣读完毕,袁崇焕道:“今只诛毛贼,其余人等无罪!”

袁崇焕就斩毛文龙事向崇祯上了一个折子,最后说:“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稿待罪。”

崇祯并未因此加罪于袁崇焕,随后,还对袁崇焕的要求多多满足。

皇太极打听到袁崇焕斩了毛文龙的消息后十分高兴,道:“毛文龙死,我之左翼最终无忧矣。”

看来,对毛文龙所起的作用,皇太极比袁崇焕更加了解些。

毛文龙和他手下的几万军队,是当时辽东大环境下生出来的一个怪胎。

这毛文龙在辽东明朝将领中以独树一帜出名,他本性不受节制,独断专行。努尔哈赤势力的崛起,切断了辽东明军东西的联系,这为毛文龙崛起创造了条件。他原是一名参将,近年却步步高升,由参将而副将,由副将而总兵,最后晋升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还得到了天启皇帝给的尚方剑。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他的独立。袁崇焕斩他,数落他的罪状,第一条就是他不受节制,“专制一方”。由于他不受节制,他才可以明目张胆地干出诸如“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只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擅开马市,私通外番”“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剽剥商船,自为盗贼”“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等事情来。

自然,他之所以能够在这边胡作非为,除去天高皇帝远这一客观环境外,还有朝廷腐败这一条。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在朝中找到靠山,毛文龙便不惜重金,贿赂阉党。袁崇焕所说的“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就是毛文龙在这方面所干的极不光彩之事。

不错,毛文龙的存在对金国有有利的一面。袁崇焕说毛文龙“私通外番”,这里所说的“外番”,指的就是金国。在皮岛设马市,金国从中得到了好处。皮岛的马匹,是金国战马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时通过中间人,有时则是金国直接派人乔装过来买马。对此,毛文龙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方心照不宣。

皇太极也知道,所谓的毛部,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金国已经摸清,毛文龙对于金兵一直是采取避战的态度,因此极少与金军进行实际接触。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这是一支拥有数万人马的大军,从战略上讲,对金国是一种牵制。正因为如此,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十分重视这支力量的。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对于毛文龙,总是软硬兼施:能战而胜之,则战之;能柔而得之,则怀之。

而除掉毛文龙所产生的后果,皇太极也比袁崇焕更了解些。

当时的辽东连年征战,使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他们之中大部分是汉民。这些流离失所的汉民有几种去处:原在辽西的,去了宁远、锦州,投奔明军。由于宁锦一带形势不稳,乡间难以站住脚,聚在城中又难以供养,官府便将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送入了关内。原住辽东的,一部分进入了朝鲜,另一部分则被毛文龙部所接收。对后面这部分人来说,加入毛部,与其说是入了伍,倒不如说是入了伙。

毛文龙据守皮岛,得地理之利,皮岛成了明之山东、金之辽东以及朝鲜三方贸易的中转站。所以,有人说,皮岛“积货如山”。可那全是商人在皮岛储备的财物。毛文龙则是坐收其利,从中得益不菲。他在皮岛自设的马市所得,加上袁崇焕所指出的“奏报欺罔”,骗得朝廷的军饷所得颇丰,故而有条件从中拿出一部分分给下属。可一遇战斗呢,毛文龙就设法避战,“溜之大吉”。故而袁崇焕指责他“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这样,他手下几万人不但能得到他们所向往的安定和温饱,而且还有些钱在手里。这与辽西和关内士卒几个月甚至成年得不到一分饷银比起来,就很知足了。

毛文龙的部下有上百人因毛文龙的存在而平步青云。袁崇焕说毛文龙“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指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数千人悉冒己姓”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有近百名毛文龙的亲信都改了“毛”姓,形成了东江镇的“毛家军”,与辽西的“祖家军”同为闻名全国的两大“家军”。那些将领靠着毛文龙的“奏报欺罔”,个个加官晋爵,有的成了千总,有的成了游击,有的成了参将,有的成了副将,成为“毛家军”的核心。副将以下的,大凡亲近者,也都风光了起来。

毛文龙骄横已惯,对袁崇焕完全失去了警惕。否则,别看对金军“毛家军”避而不战,可真的要是毛文龙知道袁崇焕想要他的命,他只要发出话来,那“毛家军”也并不是好惹的。

但是毛文龙被斩了,群龙无首,力量分散,毛部只能被重新整编。

怎么办?走!这真是树倒猢狲散。说了声走,一个早上,毛寨竟成空营。

毛家军散了伙,大明朝的一支乌合之众,最后只剩下了袁崇焕派去的光杆司令。

其时,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率妻儿数百人前来朝贡。皇太极十分高兴,出城四十里迎宾。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在沈阳连住数日。

谈起军事形势时,布尔噶都提到,袁崇焕复任后,集中全力营造宁锦防线,对关内防御却极不重视。他们那里不少人越过长城去关内互市,发现关内蓟、密一带驻军兵不满额,城垣倾塌。在此情况下,如一军突入,可直捣京畿。

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布尔噶都这一说,皇太极忽觉天开地广,遂有了一个征伐明朝、剪除袁崇焕的作战计划在胸中萌发。

当天,送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回去后,皇太极极为兴奋,立召多尔衮、萨哈林、岳托及范文程、宁完我。

皇太极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多尔衮等人听罢亦非常兴奋,都道:“到底找到了治他的办法!”

皇太极想到的是什么呢?

去年进行的第二次松锦之战,由于受感情的支配,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犯了兵家之大忌,重蹈了前两年的覆辙,因此大败。所说的己之所短、攻敌之所长,就是用不善攻城的骑兵去对付敌人的坚城大炮。尽管将士们骁勇无比,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是一个用八旗将士的血肉换得的教训。

这之后,皇太极对金军进行的战役曾逐个地做了回忆,并结合他所读过的兵法进行了分析。

他知道,金军的长处在于野战。他发现,凡是野战的,大多胜利了。

攻坚战也不是没有打过。但是,凡是成功的攻坚战,都是有条件的,都是靠野战消耗了敌军的有生力量,最终将城池攻下。抚顺、辽阳、沈阳的取得无不如此。

得出这一结论之后,皇太极就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长处来与袁崇焕进行一场新的较量的问题。

但他几乎无计可施。因为要野战,就需将袁崇焕从城里调出来。可袁崇焕狡诈异常,绝不会弃己之长、就己之短,放弃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法。

那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无意之中的一席话,让皇太极一下子想到,出兵蓟密,正是他所梦寐以求的调出袁崇焕的一步妙计。 Wxhx6OujQqQes0HsplN+tvcNx8OLhQ8nAB4JguwpzCr76DhjyQfniGXPT7YF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