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府考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历来崇尚以诗书传家的古庐州,历史上除了小书院外,还有一个大书院,地点就在长江中路原安徽省政府那一带。清朝的时候是府考的地方,谁家的孩子要是能够进入那里考试,感觉应该离状元及第差不了多少。

都说现在的孩子可怜,小小的年纪就要应付那么多的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高中考试,升大学考试……20岁以前,基本上是与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伴。

不过,了解了过去的各种考试,你就为生在当代而庆幸了。据说合肥有一位前清秀才,考白了胡子也没有高中黄榜,倒是他的孙子20多岁就留洋英国,回来后在洋学堂里谋得个教授的差事,终于为家里光宗耀祖了。老秀才撰写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门上,上联是“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下联是“哲学好,理学好,医学更好,二十四岁就留洋”。

庐州府在清朝的时候府考,举办地点就是大书院。合肥这个地方在清代的时候既是合肥县衙所在,也是庐州府治所在地。庐州府下辖4个县,即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外加一个无为州。当时,这几个县、州的考生在通过县考以后,都是要到大书院那里参加府考的。

府考也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每年四月举办一次,考中了还要参加院试,再中才可以参加正式科举的乡试、会试、殿试。史书记载,我国唯一一位县考、府考、院考以及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的奇才名叫黄观,就是我们安徽人,《明史列传》上就有关于他的条目。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上面写着:“(匡超人)到府,府考过,接着院考。”可以证明,那时安徽各地都盛行府考。而庐州府考的主考官是知府,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总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后面为乙等。当时五县一州的考生虽然没有现在高考人数多,但也有好几千人,而录取的比例要比现在高考低多了。

考试的时间是卯时一刻,排成长龙的考生在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才能进入考棚,连笔、墨、纸砚都不得擅自带入,一应由大书院提供。一共要考四天,尤其是策论,就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往往要花费两天的时间。

合肥城里的老百姓虽然读得起书的人家不多,却十分崇拜读书人。府考那几天,家家都不会弄出大的动静,不开锣,不放炮,不哭丧,不嫁娶,和今天的高考“禁噪”十分相似。

大书院有副著名的楹联:“率五属,无、舒、庐、巢、合;进一位,公、侯、伯、子、男。”十分具有合肥特色。“无、舒、庐、巢、合”指的就是庐州府所管辖的无为州、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合肥县;而“公、侯、伯、子、男”是清朝时期的五等爵位,当时清代庐州府已有三人有四个爵位——合肥县的李鸿章,生封肃毅伯,死封一等侯;合肥县的刘铭传,封一等男;原籍桐城而寄居舒城县的程学启,封子爵。所以,再努力“进一位”,便可以五等爵位齐全了。

大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起初叫督学试院,后来改叫府试院,老百姓俗称为大书院。科举制度自从隋朝正式创建以来,合肥这个古城的莘莘学子都是青灯黄卷,许多人也是熬白了头发,随着县考、府考、院考以及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路径,一路走去。

辛亥革命以后,大书院已经失去了考试的功能。事实上,从1905年开始,科举制度就在中国废除了,大书院那里变得寂寞冷清。不过,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多久,弥漫着书香的昔日考试的场所就变成了学堂。

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实际上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新派人物联合朝廷里的维新派极力主张要兴办新式学堂,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合肥是在1902年就根据《钦定学堂章程》创办了庐州中学堂。1908年,已停考三年的庐州府试院也就是合肥人俗称的大书院被改为师范传习所,重点培养教育人才。当时合肥兴办的许多新式学堂,都延聘了国内顶尖的大方之家,比如庐州中学堂的监督(校长)一度就是严复,连一些小学堂的英语教员,都是从南京的基督教机构聘请的。

只是好景不长,师范传习所仅仅开办8个月就关门停办了。1918年,合肥原庐州府属五县联立甲种工业学校收归省有,改办省立六师,学校设在大书院旧址上。老合肥张广厚的父亲在那里上过一年学,他听父亲说,当时用的房子还是以前师范传习所的老教室,只是稍加修缮。江淮地区的冬天非常寒冷,教室屋檐上挂着晶莹剔透的冰溜溜,下课了,同学们伸手就掰断一支,放到嘴里咀嚼。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丝毫不畏惧没有暖气的严冬。

20世纪20年代的安徽中等师范教育办得是很有起色的,全省各地先后办起了统一排序的师范学校。省立六师原设阜阳,次年改为省立三师。原庐州府属五县联立甲种工业学校收归省有,改办为省立六师,地点就在大书院。

师范学校后来并入了小书院的省立二中,具体原因在《安徽教育史·民国时期的中等师范教育》里讲解得清清楚楚:北伐军兴起的时候,因为战争,许多的学校都暂时停办。不久,在世界教育改革新潮的影响下,师范学校并入普通中学成为必然趋势。大家都认为师范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可与农、工、商并列为高中的一个科,并取消师范生的公费待遇,以节省经费、教员和设备。同时,师范附设于中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程度,增加选科课程。

1928年,那时的合肥庐州中学堂已经易名为省立二中,与设在大书院的省立六师合并组成省立六中。现在回头来看那次的师范与中学合并,利大于弊。资料显示,当时的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将省立第一至第六师和第一至第四女师并入或改为省立中学、省立女中,其结果是师范丧失独立性,社会地位下降,师范生人数由1923年的1737人减至1931年的1025人,减少了41%,这对安徽的教育事业是个极大的损失。

大书院与书香为伴止于抗战前夕。1938年5月14日,侵华日军铁蹄袭来,合肥沦陷。在此之前,安徽省政府已经从安庆迁往六安,不久又迁到立煌县。

其实在此之前,合肥城乡中小学校除三育女中小学部外,已经相继停办。省立二中与设在大书院的省立六师合并组成的省立六中先是搬迁到立煌县的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后又踏上流亡的征途,西去武汉,并入著名的国立八中。

抗战胜利以后,当时的安徽省政府并没有迁回安庆,而是就近搬到了合肥,省政府驻地就在原来的大书院。 LT/QAdUcH3Y+NkEYHYdcH5INEu4hlctFQFbj/0X1as7INrUl+IaH2j2SXsleU6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