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年风雨小书院

在合肥长江路上,一东一西过去各有一个学堂,西边的是大书院,东边的是小书院,地址就在今天合肥九中,其中,小书院的创办人就是李鸿章的大公子李经方。

在采写小书院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合肥市九中和一中都说小书院是自己的前身。

一中毕业的杨传棨先生对我解释说,小书院其实是合肥人的习惯称呼,是相对于大书院而言,它的正式名称是庐州中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后,清政府效仿西方建立学堂,风气一时传遍全国。1902年,李鸿章的公子李经方以合肥、舒城、巢县、无为、庐江的学田及房产为基金,年租收入为经费,先后聘请了当时合肥的名人张子开、戴寿宇为监学,英国人吉普德为英文教员,在合肥及其周边地区广招新式学生,获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

1908年至1934年间,小书院先后六易校名:庐州府官立中学堂、庐州中学校、省立三中、省立庐州中学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师生辗转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在霍山诸佛庵的省立第六中学部分师生奉命返回合肥,组建省立合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曾名皖北区合肥高级中学。1952年秋,正式改名为合肥市第一中学。一直到1956年秋,学校搬到了现在长江西路上的老一中校址。

而合肥九中的历史更长。1705年,庐州知府张纯修在那里创办横渠书院,继改庐州书院,历经近两百年,逐渐成为庐州最有名的学府。1902年李经方就是在其基础上将其改为庐州中学堂的,所以合肥一中和九中说小书院是自己的前身都没错,只是合肥一中在那块土地上的历史应该是起于1902年,止于1956年;而合肥九中的历史则悠久得多,准确地说是起于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合肥九中是1957年合肥一中搬迁后在原小书院的地址上成立的,这是必须说明清楚的。

庐州中学堂创办者李经方

我在庐州城里想找几个老人聊聊小书院。一中毕业的真不少,可大都是搬离小书院以后上的学。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姓林的老人,他叫林丽水,退休以前是一位大学老师。林老师1938年出生于庐江县,后来随父亲到过六安、芜湖、蚌埠,但生活的时间都不长。1951年暑假,他们全家搬到了合肥。当时进中学是要考试的,而他的功课在小学时门门都是5分,自然被合肥最好的一中录取。那时,一中还在今天九中的位置。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老师就带他们在校园里转了转,以自豪的口吻讲解了这所学校的历史,那是他第一次听到小书院这个名字。在那里的几年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上的前三名。当时学校开有英语和俄语两门外语,允许同学们在其中任选一科。当老师宣布这项决定只有3秒,他就写了“俄语”二字,还和其他要好的同学打招呼,让他们也选学俄语。

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如火如荼,苏联老大哥就代表着时尚、新潮,连学校的老师也是男的穿列宁装,女的穿布拉吉。可谁又能够料到中苏以后的反目呢?若干年后,和当初选择学英语的同学聊起来,大家感慨世事难料,有时就像股市行情那样,一会儿涨,一会儿跌,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

不过林老师对我说,他在小书院那里学的俄语日后还是派上了用场。1979年,林老师在“文革”后首批职称评选中被评为副教授,外语考的就是俄语。

章振邦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当年在小书院读书的同学50年后相会的情景。1994年,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再见面时已经都是垂垂老者,最小的也有76岁了。但他们还是一起去看望了他们的恩师——已经90多岁的王道平老人。

王老师活了103岁,是小书院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他还是世界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外语老师。1992年,合肥一中90周年校庆之时,刚好那年他整整90岁,大家都想在这一天为这位唯一健在的小书院的老教师庆祝一下。那天,杨振宁教授专门到场,这使老先生感到无比自豪。而2002年百年校庆时,他的学生拄着拐杖来看望这位百岁老寿星,他微笑坦言:你们还记着我,我已经记不得你们的名字了。

王老师清华大学毕业就到小书院任教,除了抗战时期随学生转移到湖南湘西国立八中教书外,自从抗战胜利重新回到小书院,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一直到1956年。因小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教学需要,学校才搬到了长江路397号,老先生在那里任教直至退休。

2006年元旦,许多王老师的学生和同事还去家里看望他,嘱咐他好好保重身体,享受晚年高寿。可没有想到,不久老先生就悄悄地走了。听说他从来没有住过医院,那一次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住院。当时,小书院的上空下起了小雨并夹着小雪,雪花飞飞扬扬,或许是要送老先生一路走好!

小书院的历史悠久而辉煌,曾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建筑大师戴念慈、心血管病专家何国伟、电影表演艺术家王诗槐等。我在图书馆里查找有关小书院的资料,看到了1909年《学堂官报》刊登的为小书院的学生的请奖折,还有许多对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发放的津贴花名册,可以看出,李经方在创办小书院的时候,的确是花了大量心血,也为日后合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

许多人对李经方可能还不十分熟悉,他生于1855年,卒于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他其实是李鸿章四弟李昭庆的儿子。1862年,年已四十的李鸿章仍然膝下无子,于是将李经方过继为嗣。3年后李鸿章有了亲生儿子李经述,但仍以李经方为嗣子,称之为“大儿”。1877年,李经方与李经述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读书,李鸿章委托洪汝奎为他们代聘名师,潜心科举。后还随朱静山、白狄克学习英文。“弱冠补府学食廪饩”,极得李鸿章的喜爱。1882年8月,李经方考中举人,捐钱以知府分省补用。但他未到外省候补,而是留在直隶总督衙门,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1886年夏,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担任参赞。先后出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国大臣以及邮传部左侍郎。

民国以后,李经方被罢官,先蛰居上海,后迁大连,终日闭门。1934年9月28日病逝于大连,终年80岁。著有《李袭侯遗集》《安徽全省铁路图说》等。

我在相关资料里注意到两点,一是李经方创办小书院的时间是在李鸿章死后的第二年,二是李经方将李鸿章葬于合肥大兴集夏小郢,由此可见李经方对家乡还是感情深厚的。 8qKm6uzUOMqrR4mbULDwKta4TG5QuRnC7WSJPrXm7Agjm7CiGwJu4XH7zSsfDf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